乙型肝炎的血清学特殊模式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10-0927-01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丹氏颗粒,包括小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三种。血清学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为此对568例患者进行HBV-M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 IgM,出现几种特殊模式,见表1。现对此进行探讨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568例血清标本均来自我院住院、门诊患者,按常规静脉抽血离心后所得。
1.2 试剂与方法 HBV-M均为ELISA法,初检上海科华试剂,复检为厦门新创试剂,丁肝检测为河南医科院EIA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 百拇医药
1.3 仪器 2S-CF自动化板式酶标仪。
表1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特殊模式检测结果(略)
3 结果与讨论
上述四种特殊模式均经上海科华试剂初检,厦门新创试剂复检确证,均出现同样模式。模式1取其9份血清按1:20,1:40,1:80,1:160,1:320,1:640用含小牛血清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用上述两种厂家试剂进行测定,均发现9份标本表面抗原分别在1:20,1:80,1:160处S/CO(S为测定管吸光度,CO为阴性对照吸光度值×2.1)值最大,原倍稀释标本S/CO值反而小。究其原因是包被孔内抗体量是一定的,而各标本抗原的量是相异的 [1] 。当标本中HBsAg的量浓度很高时,因其抗原是可溶性抗原,其分子量较小,形成可见沉淀物所需的抗体量较多,而过剩的抗原只能与限量抗体结合成较小抗原抗体复合物,所以很难检测出来。但标本倍比稀释后抗原、抗体的比例适当,才能形成较大、容易观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因此造成原倍S/CO值最小,称所谓“前带现象”,故临床用血清原倍测定时,所测定S/CO值不能作为病毒含量的指标,只能作为病毒感染指标。模式2出现这一结果主要原因是血清中HBeAg向HBeAb转化期,很可能转变成“小三阳”模式,要定期复检,进行动态观察。模式3提示是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或者临床HBV早期。HBsAg,抗-HBs同时阳性,临床上这种结果少见,首先必须排除试剂、操作误差,另一种原因为可能出现变异株。模式4同时把6例标本(1例标本量少)做丁肝病毒抗体IgM检测,均为阴性,从而排除可能由丁肝重感染后造成的HBsAg浓度下降而产生假阴性。为排除因HBsAg浓度过高而产生的假阴性,将血清按1:20~1:320进行梯度稀释,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究其原因,对其6例标本处理前S/CO值均为0.5~0.9的阴性标本,处理后S/CO值上升到6.2~21.4,提示血清中确实存在HBsAg,这表明此类乙肝特殊模式确实少量存在于HBV感染患者中,一方面可能是HBsAg阴性,HBeAg阳性血清结果多见于病人发病早期;另一是可能抗-HBs与血清中游离的HBsAg之间产生了免疫复合物 [2] ,抗体的数量恰好将抗原决定簇位点全部覆盖,所以造成血清中即不能检测出HBsAg也不能检测出抗HBs,出现HBsAg的假阴性。
参考文献
1 王新.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动态分析.肝脏病杂志,1995,30.
2 林晨.酸解HBsAg免疫病复合物以提高HBsAg检出率探讨.上海医学检测杂志,1993,10.
作者单位:161441黑龙江省九三分局中心医院检验科
(收稿日期:2003-03-01)
(编辑 一坤), 百拇医药(张月明 杨丽 魏爱萍 李春霞)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丹氏颗粒,包括小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三种。血清学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其中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为此对568例患者进行HBV-M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 IgM,出现几种特殊模式,见表1。现对此进行探讨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568例血清标本均来自我院住院、门诊患者,按常规静脉抽血离心后所得。
1.2 试剂与方法 HBV-M均为ELISA法,初检上海科华试剂,复检为厦门新创试剂,丁肝检测为河南医科院EIA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 百拇医药
1.3 仪器 2S-CF自动化板式酶标仪。
表1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特殊模式检测结果(略)
3 结果与讨论
上述四种特殊模式均经上海科华试剂初检,厦门新创试剂复检确证,均出现同样模式。模式1取其9份血清按1:20,1:40,1:80,1:160,1:320,1:640用含小牛血清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用上述两种厂家试剂进行测定,均发现9份标本表面抗原分别在1:20,1:80,1:160处S/CO(S为测定管吸光度,CO为阴性对照吸光度值×2.1)值最大,原倍稀释标本S/CO值反而小。究其原因是包被孔内抗体量是一定的,而各标本抗原的量是相异的 [1] 。当标本中HBsAg的量浓度很高时,因其抗原是可溶性抗原,其分子量较小,形成可见沉淀物所需的抗体量较多,而过剩的抗原只能与限量抗体结合成较小抗原抗体复合物,所以很难检测出来。但标本倍比稀释后抗原、抗体的比例适当,才能形成较大、容易观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因此造成原倍S/CO值最小,称所谓“前带现象”,故临床用血清原倍测定时,所测定S/CO值不能作为病毒含量的指标,只能作为病毒感染指标。模式2出现这一结果主要原因是血清中HBeAg向HBeAb转化期,很可能转变成“小三阳”模式,要定期复检,进行动态观察。模式3提示是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或者临床HBV早期。HBsAg,抗-HBs同时阳性,临床上这种结果少见,首先必须排除试剂、操作误差,另一种原因为可能出现变异株。模式4同时把6例标本(1例标本量少)做丁肝病毒抗体IgM检测,均为阴性,从而排除可能由丁肝重感染后造成的HBsAg浓度下降而产生假阴性。为排除因HBsAg浓度过高而产生的假阴性,将血清按1:20~1:320进行梯度稀释,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究其原因,对其6例标本处理前S/CO值均为0.5~0.9的阴性标本,处理后S/CO值上升到6.2~21.4,提示血清中确实存在HBsAg,这表明此类乙肝特殊模式确实少量存在于HBV感染患者中,一方面可能是HBsAg阴性,HBeAg阳性血清结果多见于病人发病早期;另一是可能抗-HBs与血清中游离的HBsAg之间产生了免疫复合物 [2] ,抗体的数量恰好将抗原决定簇位点全部覆盖,所以造成血清中即不能检测出HBsAg也不能检测出抗HBs,出现HBsAg的假阴性。
参考文献
1 王新.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动态分析.肝脏病杂志,1995,30.
2 林晨.酸解HBsAg免疫病复合物以提高HBsAg检出率探讨.上海医学检测杂志,1993,10.
作者单位:161441黑龙江省九三分局中心医院检验科
(收稿日期:2003-03-01)
(编辑 一坤), 百拇医药(张月明 杨丽 魏爱萍 李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