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84例临床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2-0132-02
我们自1999年2月~2002年10月,对住院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WHO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及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并按NYˉHA心功能分级法确立诊断及心功能分级。84例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32~78岁,平均56岁;病程1~9年,平均3.5年。西医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0例,缺血性心脏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19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4例。全心力衰竭40例,左心衰竭44例。心功能Ⅳ级76例,Ⅲ级8例。合并心源性休克16例,低血压10例。84例均合并一至多种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2例次,窦性心动过缓8例次,房性期前收缩14例次,室性期前收缩(单源或多源)20例次,心房颤动16例次,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次,不完全性传导阻滞2例次,Ⅰ°房室传导阻滞2例次,Ⅲ°房室传导阻滞6例次。入院时均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度紫绀、少尿、双下肢水肿、肝脾肿大、颈静脉怒张、两肺满布湿罗音。
, http://www.100md.com
1.2 辨证分析 根据心力衰竭的根本原因系正气虚衰,而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型,心阳虚型,心气虚型。各型均兼有心血瘀阻,心阳虚型尚兼痰浊。
1.3 治疗方法 (1)西药:所有病例皆先给予西药扩冠,降粘、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营养代谢等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及诱因分别给予降压,抗感染,强心,纠正心律失常,改善微循环,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利尿等处理。(2)中药:对上述西药治疗有禁忌证或已经正规西药治疗心力衰竭无改善或缺血有加重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针对气阴两虚,心阳虚,心气虚;自拟治疗抗心力衰竭基础方:黄芪35g,人参10g,桃仁10g,红花10g,葶苈子15g,五加皮10g,苦参10g,葛根15g,炙甘草20g,车前子10g,丹参20g,赤芍15g,川芎15g,菖蒲12g。咳喘促者加杏仁、瓜蒌、地龙;四肢厥冷者加制附子;肺部感染者加金银花、黄芩、连翘、桑白皮。每日1剂,水煎服共服2周。主要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清化痰浊、泻肺利水为主。治疗前后观察症状、体征变化,并行心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2周后按下列标准判断结果。
, 百拇医药
1.4 疗效标准 (1)显效:用药后呼吸困难消除,肺部罗音消失或下肢水肿消退,肝脏缩小,颈静脉怒张消除,心功能改善2级,心电图缺血或损伤型ST-T改变明显好转。(2)有效:用药后呼吸困难减轻,肺部罗音减少或下肢水肿减轻,肝脏略缩小,颈静脉怒张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心电图缺血或损伤型ST-T改变相对好转。(3)无效:用药后急、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心电图缺血及损伤型ST-T改变无好转。
2 结果
显效者60例,有效者18例,无效者6例;总有效率92.9%。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血管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缺血性心力衰竭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性损伤。缺血一旦发生,通过异常的病理机制易于加重缺血,这一恶性循环的驱动常使心力衰竭趋于难治。而临床合并低血压者,使用静脉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均可导致冠脉灌注压降低,加重心肌缺血。正性肌力药多可增加能量消耗,亦可致心肌缺血加重。总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组织结构的破坏,能量代谢障碍,神经激素的超常活化,全身血循环及功能异常,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异常,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心力衰竭难以纠正。中医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心气不足或心阳不足,因而导致血液瘀滞水湿泛滥。故中医治则是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清化痰浊,泻肺利水。现代中药药理学证明,黄芪、人参具有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作用;葶苈子、五加皮具有类似洋地黄作用,能强心、利尿、泻肺平喘、减慢心率;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苦参、葛根、炙甘草有扩张血管、行血、活血化瘀,纠正心律失常,减轻心力衰竭病理状态的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为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提高远期疗效,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收稿日期:2003-04-21) (编辑 青山), 百拇医药(张立平)
我们自1999年2月~2002年10月,对住院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WHO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及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并按NYˉHA心功能分级法确立诊断及心功能分级。84例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32~78岁,平均56岁;病程1~9年,平均3.5年。西医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0例,缺血性心脏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19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4例。全心力衰竭40例,左心衰竭44例。心功能Ⅳ级76例,Ⅲ级8例。合并心源性休克16例,低血压10例。84例均合并一至多种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2例次,窦性心动过缓8例次,房性期前收缩14例次,室性期前收缩(单源或多源)20例次,心房颤动16例次,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次,不完全性传导阻滞2例次,Ⅰ°房室传导阻滞2例次,Ⅲ°房室传导阻滞6例次。入院时均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度紫绀、少尿、双下肢水肿、肝脾肿大、颈静脉怒张、两肺满布湿罗音。
, http://www.100md.com
1.2 辨证分析 根据心力衰竭的根本原因系正气虚衰,而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型,心阳虚型,心气虚型。各型均兼有心血瘀阻,心阳虚型尚兼痰浊。
1.3 治疗方法 (1)西药:所有病例皆先给予西药扩冠,降粘、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营养代谢等治疗,针对不同病因及诱因分别给予降压,抗感染,强心,纠正心律失常,改善微循环,纠正电解质紊乱及利尿等处理。(2)中药:对上述西药治疗有禁忌证或已经正规西药治疗心力衰竭无改善或缺血有加重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针对气阴两虚,心阳虚,心气虚;自拟治疗抗心力衰竭基础方:黄芪35g,人参10g,桃仁10g,红花10g,葶苈子15g,五加皮10g,苦参10g,葛根15g,炙甘草20g,车前子10g,丹参20g,赤芍15g,川芎15g,菖蒲12g。咳喘促者加杏仁、瓜蒌、地龙;四肢厥冷者加制附子;肺部感染者加金银花、黄芩、连翘、桑白皮。每日1剂,水煎服共服2周。主要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清化痰浊、泻肺利水为主。治疗前后观察症状、体征变化,并行心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2周后按下列标准判断结果。
, 百拇医药
1.4 疗效标准 (1)显效:用药后呼吸困难消除,肺部罗音消失或下肢水肿消退,肝脏缩小,颈静脉怒张消除,心功能改善2级,心电图缺血或损伤型ST-T改变明显好转。(2)有效:用药后呼吸困难减轻,肺部罗音减少或下肢水肿减轻,肝脏略缩小,颈静脉怒张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心电图缺血或损伤型ST-T改变相对好转。(3)无效:用药后急、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心电图缺血及损伤型ST-T改变无好转。
2 结果
显效者60例,有效者18例,无效者6例;总有效率92.9%。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血管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缺血性心力衰竭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性损伤。缺血一旦发生,通过异常的病理机制易于加重缺血,这一恶性循环的驱动常使心力衰竭趋于难治。而临床合并低血压者,使用静脉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均可导致冠脉灌注压降低,加重心肌缺血。正性肌力药多可增加能量消耗,亦可致心肌缺血加重。总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组织结构的破坏,能量代谢障碍,神经激素的超常活化,全身血循环及功能异常,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异常,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心力衰竭难以纠正。中医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心气不足或心阳不足,因而导致血液瘀滞水湿泛滥。故中医治则是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清化痰浊,泻肺利水。现代中药药理学证明,黄芪、人参具有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作用;葶苈子、五加皮具有类似洋地黄作用,能强心、利尿、泻肺平喘、减慢心率;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苦参、葛根、炙甘草有扩张血管、行血、活血化瘀,纠正心律失常,减轻心力衰竭病理状态的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为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提高远期疗效,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收稿日期:2003-04-21) (编辑 青山), 百拇医药(张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