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防治SARS中的应用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07-0626-02
SARS(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是急性传染病,笔者试图从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辨证施治方法及中药在防治SARS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医药防治SARS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中医学对SARS的论述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称其为“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简称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2003年1月2日在我国广东省首次报告。4月16日WHO公布经全球9个国家的13个实验室联合攻关发现了引起本次SARS的病原体为新型的冠状病毒。
祖国医学虽无SARS的病名,但它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传染病的书籍,即明代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对病因、发病症状、传变过程和治疗原则及用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发展了中医对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并且把瘟疫、温病和伤寒截然分开。书中写道:温、瘟不同论,温者,温热也。瘟者,瘟疫也,其音同而其病实属不同。“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且把杂气致病力强、传染性大的叫做“疫气”、“疠气”或“戾气”。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又甚于其它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疫气”。疫气是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他明确指出:“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然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 [1,2] 精辟地概括出来戾气的特点,即人的肉眼看不见但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而且指出它有多种类型,“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不同戾气所引起的瘟疫种类各异,揭示了戾气具有特异性。另外,论述了戾气具有偏中性特点,“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吴又可的这一论述与现代医学中的“种属感受性”或者“种属免疫性”概念是很接近的。
, 百拇医药
除此之外,《素问·刺法论》中还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临证指南医案》又说:“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受,分布三焦,泌漫神识,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症。故发散消导,即犯劫津之戒,与伤寒六经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珠,神躁暮昏,上受秽邪,逆走膳中,当清血络,以防结阴。然必大用解毒,以驱其秽。必九日外不致昏愦,冀其邪去正覆”。“疠邪入腹渐于心胞” [3] 。疫病流行多以人口稠密的城市为主。如《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中说:“疫之流行,必在都会人烟繁萃之区,若山乡僻壤,地广人稀之处,从无大疫。”综上说明我国传统医药学对该病早有认识。《瘟疫论》中对传染病的病原也有比较科学的认识,书中指出传染途径有两个,一是来自自然环境,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染。侵入人体的途径则是自口鼻而入;并且认识到人体抵抗力的强弱与是否发病有关。并且总结出瘟疫流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大流行,二是散发性。突破了以前医学经典中关于传染病的论述,对诊断瘟疫及其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2 中医学对SARS的辨证论治
, 百拇医药
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急性传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温疫论》一书中有以下论述:“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内,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瘟病初起,侵入膜原,其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初发的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头痛身疼,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者,宜达原饮治之”。本方由常山、槟榔各10g,草果、厚朴、甘草、菖蒲各5g,知母、黄芩、青皮各5g清水煎服,该方主张急证急攻,逐邪为首;并且重视攻下,补泻兼施,具有独特的疗效,至今对某些急性传染病均有较好的效果,常用来治疗温疫初起。方中以厚朴除湿散满,化痰下气;草果 辛香辟秽,宣透伏邪;槟榔攻下破结,使邪速溃,且三药同行,可以直达膜原瘟疫盘结之处。然瘟疫之邪,内郁成热,最易伤阴,故又以知母滋阴,黄芩清热。用甘草者一以制厚朴等三药之猛,一以缓知母等三药之寒,是为调和之品 [4] 。
《临症指南医案》一书中又指出:疫疠一症,都从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伤寒六经,可表可下。夫疫为秽浊之气,古人之所以饮芳香、采阑草,以袭芬芳之气者,重涤秽也。及其传变,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是以邪在上焦为喉哑,为口糜;若逆传膳中者,为神昏舌绛,为喉痛丹疹 [3] 。故在治疗以清解之中必佐芳香宣窍逐秽之品,如犀角、菖蒲、金银花、郁金等。兼进至宝丹。从表透里,以有灵物,内通心窍,搜剔幽隐。通者通,镇者镇。若邪入营中,三焦相溷,热愈结,邪愈深着,理宜咸苦大制治之法,仍恐性速直走在下,故用玄参、金银花、瓜蒌皮,轻扬理上。综上所述,中医在治疗“瘟疫”、“疫疠”一病时,根据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发病特点,及自身整体的脏腑功能状况,辨证论治,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 http://www.100md.com
3 中药在防治SARS中的应用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在发病初期统计:该院收治的37例“非典”病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全部治愈,无1例出现呼吸窘迫,而且平均退热时间为2.97天,胸片炎症阴影平均吸收时间为2天,平均住院8.86天。该院自2月~4月17日共收治“非典”病人37例,年龄15~79岁,有基础病变的5例,病人均以发热咳嗽为主症。该院遵照《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草案)》,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主要做法是:①静脉滴注清热解毒中药针剂,并联合使用抗生素;②严格掌握激素应用指征;③及时针对病情变化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他们所收治的病人无1例使用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治疗,但感染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主要与中药可调整机体自身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抑制了感染等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5] 。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多次组织中医药界知名专家研讨防治方案。北京市卫生局对中医药参与SARS的防治给予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首都专家诊治小组,组织名医为正在住院的患者进行了中医诊治,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为进一步提高SARS的临床疗效,对SARS病例或疑似病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因地制宜,分期分证,进行个体化治疗。
, 百拇医药
目前,SARS疫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根据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和经验,还应重视疾病的预防,预防疾病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生保健,合理饮食,劳逸适度,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吴又可.瘟疫论(景印文渊阁四库书第779册,[明]吴有性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4-581.
2 吴瑭(鞠通)著.温病条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85.
3 (清)叶天士著.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65-368.
4 清·雷丰.时病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136.
5 钟南山.报告SARS临床诊治现状.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29(16):858.
作者单位:110001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收稿日期:2003-06-28)
(编辑 清泉), 百拇医药(侯淑英 孔灵非)
SARS(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是急性传染病,笔者试图从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辨证施治方法及中药在防治SARS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医药防治SARS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中医学对SARS的论述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称其为“重症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简称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2003年1月2日在我国广东省首次报告。4月16日WHO公布经全球9个国家的13个实验室联合攻关发现了引起本次SARS的病原体为新型的冠状病毒。
祖国医学虽无SARS的病名,但它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传染病的书籍,即明代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对病因、发病症状、传变过程和治疗原则及用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发展了中医对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并且把瘟疫、温病和伤寒截然分开。书中写道:温、瘟不同论,温者,温热也。瘟者,瘟疫也,其音同而其病实属不同。“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且把杂气致病力强、传染性大的叫做“疫气”、“疠气”或“戾气”。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又甚于其它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疫气”。疫气是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病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他明确指出:“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然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 [1,2] 精辟地概括出来戾气的特点,即人的肉眼看不见但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而且指出它有多种类型,“众人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不同戾气所引起的瘟疫种类各异,揭示了戾气具有特异性。另外,论述了戾气具有偏中性特点,“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吴又可的这一论述与现代医学中的“种属感受性”或者“种属免疫性”概念是很接近的。
, 百拇医药
除此之外,《素问·刺法论》中还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临证指南医案》又说:“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受,分布三焦,泌漫神识,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症。故发散消导,即犯劫津之戒,与伤寒六经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珠,神躁暮昏,上受秽邪,逆走膳中,当清血络,以防结阴。然必大用解毒,以驱其秽。必九日外不致昏愦,冀其邪去正覆”。“疠邪入腹渐于心胞” [3] 。疫病流行多以人口稠密的城市为主。如《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中说:“疫之流行,必在都会人烟繁萃之区,若山乡僻壤,地广人稀之处,从无大疫。”综上说明我国传统医药学对该病早有认识。《瘟疫论》中对传染病的病原也有比较科学的认识,书中指出传染途径有两个,一是来自自然环境,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染。侵入人体的途径则是自口鼻而入;并且认识到人体抵抗力的强弱与是否发病有关。并且总结出瘟疫流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大流行,二是散发性。突破了以前医学经典中关于传染病的论述,对诊断瘟疫及其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2 中医学对SARS的辨证论治
, 百拇医药
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防治急性传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实践经验,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温疫论》一书中有以下论述:“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内,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瘟病初起,侵入膜原,其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初发的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头痛身疼,昼夜发热,日晡益甚者,宜达原饮治之”。本方由常山、槟榔各10g,草果、厚朴、甘草、菖蒲各5g,知母、黄芩、青皮各5g清水煎服,该方主张急证急攻,逐邪为首;并且重视攻下,补泻兼施,具有独特的疗效,至今对某些急性传染病均有较好的效果,常用来治疗温疫初起。方中以厚朴除湿散满,化痰下气;草果 辛香辟秽,宣透伏邪;槟榔攻下破结,使邪速溃,且三药同行,可以直达膜原瘟疫盘结之处。然瘟疫之邪,内郁成热,最易伤阴,故又以知母滋阴,黄芩清热。用甘草者一以制厚朴等三药之猛,一以缓知母等三药之寒,是为调和之品 [4] 。
《临症指南医案》一书中又指出:疫疠一症,都从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非比伤寒六经,可表可下。夫疫为秽浊之气,古人之所以饮芳香、采阑草,以袭芬芳之气者,重涤秽也。及其传变,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是以邪在上焦为喉哑,为口糜;若逆传膳中者,为神昏舌绛,为喉痛丹疹 [3] 。故在治疗以清解之中必佐芳香宣窍逐秽之品,如犀角、菖蒲、金银花、郁金等。兼进至宝丹。从表透里,以有灵物,内通心窍,搜剔幽隐。通者通,镇者镇。若邪入营中,三焦相溷,热愈结,邪愈深着,理宜咸苦大制治之法,仍恐性速直走在下,故用玄参、金银花、瓜蒌皮,轻扬理上。综上所述,中医在治疗“瘟疫”、“疫疠”一病时,根据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发病特点,及自身整体的脏腑功能状况,辨证论治,有利于疾病的治愈。
, http://www.100md.com
3 中药在防治SARS中的应用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在发病初期统计:该院收治的37例“非典”病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全部治愈,无1例出现呼吸窘迫,而且平均退热时间为2.97天,胸片炎症阴影平均吸收时间为2天,平均住院8.86天。该院自2月~4月17日共收治“非典”病人37例,年龄15~79岁,有基础病变的5例,病人均以发热咳嗽为主症。该院遵照《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草案)》,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主要做法是:①静脉滴注清热解毒中药针剂,并联合使用抗生素;②严格掌握激素应用指征;③及时针对病情变化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他们所收治的病人无1例使用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治疗,但感染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主要与中药可调整机体自身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抑制了感染等有关,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5] 。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多次组织中医药界知名专家研讨防治方案。北京市卫生局对中医药参与SARS的防治给予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首都专家诊治小组,组织名医为正在住院的患者进行了中医诊治,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为进一步提高SARS的临床疗效,对SARS病例或疑似病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因地制宜,分期分证,进行个体化治疗。
, 百拇医药
目前,SARS疫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根据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和经验,还应重视疾病的预防,预防疾病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生保健,合理饮食,劳逸适度,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吴又可.瘟疫论(景印文渊阁四库书第779册,[明]吴有性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4-581.
2 吴瑭(鞠通)著.温病条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85.
3 (清)叶天士著.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65-368.
4 清·雷丰.时病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136.
5 钟南山.报告SARS临床诊治现状.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29(16):858.
作者单位:110001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收稿日期:2003-06-28)
(编辑 清泉), 百拇医药(侯淑英 孔灵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