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消化系统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 消化不良
编号:10395507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诊断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5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05-0436-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上腹部症候群,该病是以上腹部不适,如隐痛、厌食、恶心、早饱、嗳气、胀满、反胃、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为特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除外胃食管反流、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胰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某些药物损及上消化道等器质性疾病,而病因未明的一种上腹部症候群。

    1984年Thompson等 [1] 提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一词曾延用多年。近年由于新的胃肠动力药的出现,促进了对消化不良的研究工作,国外权威工作小组曾于芝加哥1988年,伦敦1991年,雅典1992年,巴塞罗那1993年,洛杉矶1994年,日内瓦1998年等进行了多次专题会议,目前提出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名更为合适。有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确切阐明,但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其中与上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和感觉功能异常关系密切,心理和神经因素参与发病,而环境、饮食、胃肠激素、胃酸和Hp感染影响较小 [2]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研究,由于症状的广泛性,研究对象的来源和使用统计方法各异,结果相差甚大。
, http://www.100md.com
    1 FD的诊断与分型

    1.1 诊断标准 FD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未完全统一,国内学者为便于国际间交流和严格病例选择,有效指导临床,多采用以下标准:(1)上腹痛、腹胀、易饱、嗳气、反酸、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症状超过4周。(2)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史。(3)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4)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5)无腹部手术史。(6)追踪2~5年,2次以上胃镜检查,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其中1~4项为临床诊断标准,5~6项为科研要求的附加标准 [3] 。

    有学者提出应用和学习RomeⅡ标准规范诊断。Rome标准将FD定义为上腹正中部的疼痛和不适,不包括左、右季肋部的疼痛,表现为上腹痞满、上腹胀、早饱和恶心。RomeⅡ标准:在过去1年内至少12周有下述症状:(1)持续或间断性上腹正中疼痛和不适;(2)上腹痛和上腹不适,未能在排便后缓解,亦未见有粪便次数和外形的改变;(3)包括内镜检查未发现胃部器质性病变。RomeⅡ标准将FD归为胃十二指肠病 [4] 。
, 百拇医药
    FD的诊断虽然是一种耗资较多,病人负担较重的疾病,但也应严格执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尤其对中年以上患者,有消瘦等表现,更要进行必须的检查以除外器质性病变。

    1.2 分型 目前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表现特点和规律性研究,分型从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溃疡型消化不良、反流型消化不良、非特异型消化不良、吞气型、混合型等渐趋于分为前四种亚型。

    1.2.1 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 认为该组病人的症状是由于胃排空延缓或小肠动力障碍所致,症状常见有早饱、恶心、餐后饱胀和腹胀,多在餐后出现,尤其是进食大量食物之后容易发生。

    1.2.2 溃疡型消化不良 该组病人的特点是上腹痛,类似于消化性溃疡,但并无高酸分泌,抗酸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

    1.2.3 反流型消化不良 具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表现,如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但内窥镜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无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 百拇医药
    1.2.4 非特异型消化不良 各组消化不良的症状在临床上往往有很大重叠,如不能区分开,则归入非特异型消化不良。

    2 FD的中医病名与辨证

    2.1 病名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尚无系统而完整的记载,根据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将此病归属于“胃脘痛”、“痞证”、“嘈杂”、“纳呆”、“呃逆”等范畴。根据脾胃的功能特性及肝对脾胃生理、病理上的影响,及FD的临床表现,中医认为病证在胃,且涉及肝脾两脏。我们认为中医诊断上病名归属于“胃痞”较为恰当,体现了定位及主要临床表现。

    2.2 辨证分型 由于病名的广泛性,临床辨证分型也有较大差异,有将本病分2型、3型,亦有多至6型的。蒙氏对省级以上医学刊物公开发表的纯中医药治疗病例2906例资料归纳为18个证型进行统计,以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肝郁脾虚最为常见,其次为肝郁气滞、气滞湿阻、湿热中阻、气滞血瘀等证型 [5] 。陈氏对有关报道的2118例患者的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特点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证型分为气滞型、虚寒型、阴虚型、热郁型、瘀血型,以气滞型为最[6] 。陆氏等将618例FD分4型治疗,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虚湿热型、胃阴不足型 [7] 。金氏等对364例的患者辨证分为气机郁滞型、肝火犯胃型、痰浊中阻型、痰阻胃络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进行治疗 [8] 。刘氏对109例患者采用辨 病及辨证相结合诊治,分型为脾胃虚寒型、寒热错杂型、肝气犯胃型、饮食停滞型、胃阴不足型 [9] 。
, 百拇医药
    由于辨证分型缺乏统一性,各地临床研究及治疗分型复杂,用语也多样化。如肝胃气滞、肝胃不和、肝气犯胃、肝郁犯胃等,临床表现都一样,应予以规范统一。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及以上大样本的临床统计,结合我们目前在临床中的辨证分型,认为主要可分为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三种证型。而“湿阻”、“郁热”、“瘀血”、“食滞”等均为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这些因素可加重病情并使病机复杂化,在辨证分型中可将这些因素列为兼挟证。各症型表现如下。

    2.2.1 脾胃虚弱型 症见胃脘隐痛喜按,得温得食则缓,纳谷不香,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口淡不渴,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

    2.2.2 胃阴不足型 症见胃脘隐痛,嘈杂善饥,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中有裂纹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2.2.3 肝胃不和型 症见胃脘胀痛,通连胸胁,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厌食,烧心,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舌红,苔薄白,脉弦。
, 百拇医药
    2.3 兼挟证

    2.3.1 湿阻 胃脘痞满,泛恶呕吐清水痰涎,苔腻,脉滑。

    2.3.2 郁热 胃脘痞满不通,反酸,烧心,纳呆,干呕食臭,便秘,苔薄黄,脉弦数。

    2.3.3 瘀血 胃脘痛如针刺,舌质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涩。

    2.3.4 食滞 脘腹胀满,嗳气恶食,呕吐酸腐,得食则甚,吐后减轻,大便秽臭,夹有不消化食物,苔厚腻,脉滑实。

    这种分型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FD的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有利于临床诊断、科研及资料统计分析。

    中医治疗FD由于注重辨证论治已初步显示出其潜在优势,但疗效判断标准不一,缺乏客观的评定标准,部分结论属推测性,可信性差,应引起重视,制定出统一规范化的标准加以解决。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Thompson WG.Non-ulcer dyspepsia.Can Med Assoc J,1984,130(4):565-571.

    2 凌奇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临床内科杂志,2000,17(2):69.

    3 汪鸿志.消化不良的临床与分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1):9-10.

    4 赵荣莱.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RomeⅡ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1):4.

    5 蒙旭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现状及展望.河北中医,1997,19(5):43.

    6 陈寿菲.功能性消化不良2118例临床治疗特点分析.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3):139-141.

    7 陆维宏.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18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学报,1994,9(4):31.

    8 金群.分型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364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1999,20(7):17.

    9 刘力.功能性消化不良109例治疗小结.陕西中医,1996,(4):17.

    (收稿日期:2003-01-13) (编辑 何蓓), 百拇医药(姜永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