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上髁切口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60例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06-0552-01
自1998~2001年我院采用肱骨外上髁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移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60例,取得了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12岁,坠落伤53例,车祸伤7例,按陆氏 [1] 骨折分型标准,伸展尺偏型35例,伸展桡偏型20例,屈曲型5例,合并神经损伤1例。受伤距就诊时间4~36h,手术时间为伤后48h。
1.2 治疗方法 60例患者移位均较严重,肿胀明显,有张力性水泡16例,手法复位失败24例,我们均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肱骨外上髁切口,在肱桡肌和肱三头肌之间,沿肱骨外上髁脊切开肱骨骨膜,行骨膜下剥离,暴露骨折端,依骨折情况术中拔伸牵引复位,用手触摸骨折复位情况。骨折复位满意后,屈肘90°~120°,用直径1.5~2.0mm克氏针从内外髁交叉进入,进针方向与肱骨纵轴45°,通过骨折线达骨折近端对侧骨皮质,检查关节功能活动良好,骨折稳定,剪除多余克氏针,针尾弯曲后埋于皮下,无菌纱布包扎。术后石膏托固定功能位3周,去石膏功能锻炼,6周时经X线拍片证实骨愈合可拔除克氏针。
2 结果
60例患者术后随访54例,随访时间6~18个月。54例患者全部骨性愈合。除3例遗留肘内翻畸形外,其余肘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尺神经损伤,经给予神经营养药治疗2个月恢复正常。
3 讨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骨折,处理不当容易引起Volkmam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传统的治疗方法:手法复位和小夹板或U型石膏外固定及尺骨鹰嘴骨牵引,经临床观察肘内翻的发生率高,骨折容易再移位,对严重骨折复位困难并且难以达到解剖复位,患者家属往往不满意,我院采用手术克氏针固定,复位满意,不易再移位,肘内翻发生率低,肘关节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满意,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582-586.
作者单位:044300山西省平陆县圣人涧镇中心卫生院
(收稿日期:2003-07-10)
(编辑 何蓓), 百拇医药(梁毅敏)
自1998~2001年我院采用肱骨外上髁切口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移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60例,取得了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3~12岁,坠落伤53例,车祸伤7例,按陆氏 [1] 骨折分型标准,伸展尺偏型35例,伸展桡偏型20例,屈曲型5例,合并神经损伤1例。受伤距就诊时间4~36h,手术时间为伤后48h。
1.2 治疗方法 60例患者移位均较严重,肿胀明显,有张力性水泡16例,手法复位失败24例,我们均采用氯胺酮基础麻醉,肱骨外上髁切口,在肱桡肌和肱三头肌之间,沿肱骨外上髁脊切开肱骨骨膜,行骨膜下剥离,暴露骨折端,依骨折情况术中拔伸牵引复位,用手触摸骨折复位情况。骨折复位满意后,屈肘90°~120°,用直径1.5~2.0mm克氏针从内外髁交叉进入,进针方向与肱骨纵轴45°,通过骨折线达骨折近端对侧骨皮质,检查关节功能活动良好,骨折稳定,剪除多余克氏针,针尾弯曲后埋于皮下,无菌纱布包扎。术后石膏托固定功能位3周,去石膏功能锻炼,6周时经X线拍片证实骨愈合可拔除克氏针。
2 结果
60例患者术后随访54例,随访时间6~18个月。54例患者全部骨性愈合。除3例遗留肘内翻畸形外,其余肘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尺神经损伤,经给予神经营养药治疗2个月恢复正常。
3 讨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骨折,处理不当容易引起Volkmam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传统的治疗方法:手法复位和小夹板或U型石膏外固定及尺骨鹰嘴骨牵引,经临床观察肘内翻的发生率高,骨折容易再移位,对严重骨折复位困难并且难以达到解剖复位,患者家属往往不满意,我院采用手术克氏针固定,复位满意,不易再移位,肘内翻发生率低,肘关节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满意,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582-586.
作者单位:044300山西省平陆县圣人涧镇中心卫生院
(收稿日期:2003-07-10)
(编辑 何蓓), 百拇医药(梁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