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修复踝部皮肤缺损13例报告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5-0758-01 踝关节部位皮肤缺损易造成内踝、外踝及足跟部位的骨外露,治疗较为困难,以前很难以一个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的皮肤缺损,自1998年我院引进腓肠神经营养动脉皮瓣,认为它可以解决踝周任何部位的皮肤缺损且疗效满意,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例,年龄20~42岁,车祸致伤9例,压砸伤4例。外踝裸露6例,内踝及小腿下端外露5例,足跟及跟腱部位皮肤缺损2例。
2 手术方法
2.1 皮瓣设计 以外踝上5~7cm为旋转点,窝中央至外踝后缘为旋转轴,依创面大小设计皮瓣,一般设计皮瓣长宽均应大于皮缺损0.5~1cm。以避免转移后因水肿等因素造成皮瓣张力过大。
2.2 皮瓣切取 按设计的标记线切开皮瓣上端,在皮下很容易找出小隐静脉,予以结扎切断,后切开深筋膜仔细寻找腓肠神经,确认其位于皮瓣中央后切断。然后切开皮瓣四周皮肤皮下组织,予以皮下游离后在皮缘外1cm左右处切开深筋膜,边切开边将深筋膜缝于皮缘皮下。蒂部筋膜以小隐静脉各隐神经为中线两侧各留取2~2.5cm。
2.3 皮瓣移位 我们均将旋转点至作品部皮肤切开,游离足够宽后将筋膜蒂置于伤口内以保证皮瓣血供。
3 结果
术后皮瓣12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成活。
4 讨论
4.1 皮瓣的血供来源 1992年Masquelet等首先提出:皮神经周围有营养血管伴行,为其提供营养并供应神经周围一定范围的皮肤血供,并且与附近深部知名血管有广泛交通支 [1]。腓肠神经伴行动脉为腓肠浅动脉。腓肠浅动脉与腓动脉之间有广泛交通支,其最远端的交通支位于外踝上5~7cm,该交通支及腓肠浅动脉为该皮瓣的血供来源。
4.2 皮瓣的优点 (1)筋膜蒂长,转移方便。该皮瓣可转移至内踝部、外踝部、足跟、小腿下端及踝关节前方。(2)血运可靠。蒂部只要带有足够宽的筋膜便可保证皮瓣成活。本组初期部分坏死1例即属筋膜蒂过窄所致。(3)操作简单。介于俯卧与侧卧之间的一种体位我们称之为侧俯卧位,在该手术中能够使得手术更易操作,并能做到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王云亭,林朋,李子荣,等.远端为蒂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中华骨科杂志,1999,8:477.
作者单位:061001河北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编辑 于少伟), 百拇医药(孟凡荣)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例,年龄20~42岁,车祸致伤9例,压砸伤4例。外踝裸露6例,内踝及小腿下端外露5例,足跟及跟腱部位皮肤缺损2例。
2 手术方法
2.1 皮瓣设计 以外踝上5~7cm为旋转点,窝中央至外踝后缘为旋转轴,依创面大小设计皮瓣,一般设计皮瓣长宽均应大于皮缺损0.5~1cm。以避免转移后因水肿等因素造成皮瓣张力过大。
2.2 皮瓣切取 按设计的标记线切开皮瓣上端,在皮下很容易找出小隐静脉,予以结扎切断,后切开深筋膜仔细寻找腓肠神经,确认其位于皮瓣中央后切断。然后切开皮瓣四周皮肤皮下组织,予以皮下游离后在皮缘外1cm左右处切开深筋膜,边切开边将深筋膜缝于皮缘皮下。蒂部筋膜以小隐静脉各隐神经为中线两侧各留取2~2.5cm。
2.3 皮瓣移位 我们均将旋转点至作品部皮肤切开,游离足够宽后将筋膜蒂置于伤口内以保证皮瓣血供。
3 结果
术后皮瓣12例全部成活,1例部分成活。
4 讨论
4.1 皮瓣的血供来源 1992年Masquelet等首先提出:皮神经周围有营养血管伴行,为其提供营养并供应神经周围一定范围的皮肤血供,并且与附近深部知名血管有广泛交通支 [1]。腓肠神经伴行动脉为腓肠浅动脉。腓肠浅动脉与腓动脉之间有广泛交通支,其最远端的交通支位于外踝上5~7cm,该交通支及腓肠浅动脉为该皮瓣的血供来源。
4.2 皮瓣的优点 (1)筋膜蒂长,转移方便。该皮瓣可转移至内踝部、外踝部、足跟、小腿下端及踝关节前方。(2)血运可靠。蒂部只要带有足够宽的筋膜便可保证皮瓣成活。本组初期部分坏死1例即属筋膜蒂过窄所致。(3)操作简单。介于俯卧与侧卧之间的一种体位我们称之为侧俯卧位,在该手术中能够使得手术更易操作,并能做到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王云亭,林朋,李子荣,等.远端为蒂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中华骨科杂志,1999,8:477.
作者单位:061001河北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编辑 于少伟), 百拇医药(孟凡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