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索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新方法。方法 对43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行下鼻甲热凝及耳部辐射治疗。结果 39例1次治愈,随诊半年以上无复发。1例行鼻窦术后治愈。1例行增殖体刮除术后治愈。2例无效。结论 应用微波热凝下鼻甲解除机械阻塞,局部辐射促进吸收,综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 微波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6-0516-01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单纯用中耳穿刺、咽鼓管吹张、抗炎等对症治疗,一般疗效欠佳。1999年10月~2003年1月,我科用微波综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43例,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3例(均为经抗炎、咽鼓管吹张或用中耳穿刺等治疗而疗效欠佳,有完整治疗资料者),72耳,男25例,女18例,年龄9~67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2个月~3年,均有耳塞感,12例伴耳鸣,纯音测听气骨导差10~40dB,音叉检查韦伯试验偏向患侧,任内试验患侧呈阴性,鼓室图为B型或C型,检查鼓膜光维缩短或消失,鼓膜浑浊,灰暗,部分呈隆起状,无弹性,变薄,活动度减低或消失,鼓室穿刺抽出少量黄色粘稠液或仅粘丝状物31例58耳。
, http://www.100md.com
1.2 诊治方法 在符合国家标准的测听室内,用丹麦产OB-822纯音测听仪及ZDDIAC-901中耳分析仪,检查患者治疗前的纯音听力,鼓室图及声反射阈值,治疗40天后再次进行听力及声阻抗检查。
微波热凝下鼻甲或下鼻甲后端,患者取坐位,先用1%的卡因麻黄素棉片贴附于下鼻甲上进行表面麻醉,3min1次,连续3次,然后打开微波治疗仪(长春志成公司出品),功率调至30W,在鼻镜直视下,将电极针贴附于下鼻甲粘膜肥厚处,慢慢由后向前划行,使肥厚处粘膜形成一条1.5~2mm宽的白带,视鼻甲肥厚程度选择1~3行,使鼻甲收缩变小,尤其注意使下鼻甲后端变小,治疗后1周内用1%的麻黄素滴鼻,术后5~6天取出鼻腔内灰白色痂皮状伪膜。以后每周复查1次,至4周。
局部辐射:用75%酒精消毒外耳道,抽出鼓室积液,注入地塞米松5mg、α-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0.3~0.5ml(视情况每隔10天可重复1次,共2~3次),次日起每日用同型微波将输出功率调至10~20W作外耳道照射,渗液多者可加照乳突部,每次15min,10次为1疗程,配合鼓膜穿刺可连续2~3个疗程。
, 百拇医药
1.3 疗效评定 耳闷、耳鸣消失,听力提高≥10dB,声反射从无到有,鼓室图由B或C型转变为A型为治愈。
2 结果
43例经此法治疗后治愈39例,65耳,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1例经行鼻窦术后治愈;1例行增殖体刮除术后治愈,另2例经排除鼻窦鼻咽部等邻近部位病变后仍疗效欠佳。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 [1] ,临床主要特点为传音性聋,鼓室积液及声阻抗测试呈B型或C型,咽鼓管机械性阻塞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病因,但慢性患者单纯解除阻塞,因鼓室积液粘稠吸收困难或虽行鼓室穿刺注药但又因咽鼓管阻塞而疗效往往不理想。
微波是波长为1mm范围的高频电磁波,临床利用其生物热效应治疗疾病。内生热效应可使组织蛋白质发生凝固,变性萎缩,而后结痂脱落,使肥大的下鼻甲变小,解除了对咽鼓管的机械阻塞。
, http://www.100md.com
本组采用的免疫抑制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局部水肿,α-糜蛋白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与地塞米松的复合液在正常体温时对鼓室内的胶体有溶解作用,能溶解残留于鼓室内的胶体 [2] ,微波热外生效应可增强细胞代谢过程,使咽鼓管、鼓室口粘膜肿胀消退,有利于鼓室内压平衡,并能促进中耳粘膜生理功能恢复、鼓室粘膜通透性变化,减少渗出,促进吸收。
此法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经济、痛苦小,疗效明显,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病例,但缺点是过于繁琐,给患者精神上、生活上带来不便,另有一部分患者因而中途放弃,2例疗效欠佳者可能另有病因,需进一步探索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天铎,樊忠.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4-100.
2 汪和平,吴鹤金,刘芳芳.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液对分泌性中耳炎鼓室胶体的溶解作用.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0:466.
作者单位:474678河南省南召县红阳医院
(收稿日期:2003-08-23)
(编辑 刘娜), 百拇医药(张自恒)
关键词 微波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6-0516-01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单纯用中耳穿刺、咽鼓管吹张、抗炎等对症治疗,一般疗效欠佳。1999年10月~2003年1月,我科用微波综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43例,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3例(均为经抗炎、咽鼓管吹张或用中耳穿刺等治疗而疗效欠佳,有完整治疗资料者),72耳,男25例,女18例,年龄9~67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2个月~3年,均有耳塞感,12例伴耳鸣,纯音测听气骨导差10~40dB,音叉检查韦伯试验偏向患侧,任内试验患侧呈阴性,鼓室图为B型或C型,检查鼓膜光维缩短或消失,鼓膜浑浊,灰暗,部分呈隆起状,无弹性,变薄,活动度减低或消失,鼓室穿刺抽出少量黄色粘稠液或仅粘丝状物31例58耳。
, http://www.100md.com
1.2 诊治方法 在符合国家标准的测听室内,用丹麦产OB-822纯音测听仪及ZDDIAC-901中耳分析仪,检查患者治疗前的纯音听力,鼓室图及声反射阈值,治疗40天后再次进行听力及声阻抗检查。
微波热凝下鼻甲或下鼻甲后端,患者取坐位,先用1%的卡因麻黄素棉片贴附于下鼻甲上进行表面麻醉,3min1次,连续3次,然后打开微波治疗仪(长春志成公司出品),功率调至30W,在鼻镜直视下,将电极针贴附于下鼻甲粘膜肥厚处,慢慢由后向前划行,使肥厚处粘膜形成一条1.5~2mm宽的白带,视鼻甲肥厚程度选择1~3行,使鼻甲收缩变小,尤其注意使下鼻甲后端变小,治疗后1周内用1%的麻黄素滴鼻,术后5~6天取出鼻腔内灰白色痂皮状伪膜。以后每周复查1次,至4周。
局部辐射:用75%酒精消毒外耳道,抽出鼓室积液,注入地塞米松5mg、α-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0.3~0.5ml(视情况每隔10天可重复1次,共2~3次),次日起每日用同型微波将输出功率调至10~20W作外耳道照射,渗液多者可加照乳突部,每次15min,10次为1疗程,配合鼓膜穿刺可连续2~3个疗程。
, 百拇医药
1.3 疗效评定 耳闷、耳鸣消失,听力提高≥10dB,声反射从无到有,鼓室图由B或C型转变为A型为治愈。
2 结果
43例经此法治疗后治愈39例,65耳,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1例经行鼻窦术后治愈;1例行增殖体刮除术后治愈,另2例经排除鼻窦鼻咽部等邻近部位病变后仍疗效欠佳。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 [1] ,临床主要特点为传音性聋,鼓室积液及声阻抗测试呈B型或C型,咽鼓管机械性阻塞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病因,但慢性患者单纯解除阻塞,因鼓室积液粘稠吸收困难或虽行鼓室穿刺注药但又因咽鼓管阻塞而疗效往往不理想。
微波是波长为1mm范围的高频电磁波,临床利用其生物热效应治疗疾病。内生热效应可使组织蛋白质发生凝固,变性萎缩,而后结痂脱落,使肥大的下鼻甲变小,解除了对咽鼓管的机械阻塞。
, http://www.100md.com
本组采用的免疫抑制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局部水肿,α-糜蛋白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与地塞米松的复合液在正常体温时对鼓室内的胶体有溶解作用,能溶解残留于鼓室内的胶体 [2] ,微波热外生效应可增强细胞代谢过程,使咽鼓管、鼓室口粘膜肿胀消退,有利于鼓室内压平衡,并能促进中耳粘膜生理功能恢复、鼓室粘膜通透性变化,减少渗出,促进吸收。
此法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经济、痛苦小,疗效明显,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病例,但缺点是过于繁琐,给患者精神上、生活上带来不便,另有一部分患者因而中途放弃,2例疗效欠佳者可能另有病因,需进一步探索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天铎,樊忠.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4-100.
2 汪和平,吴鹤金,刘芳芳.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液对分泌性中耳炎鼓室胶体的溶解作用.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10:466.
作者单位:474678河南省南召县红阳医院
(收稿日期:2003-08-23)
(编辑 刘娜), 百拇医药(张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