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6期
编号:10396729
低重量牵引配合TDP照射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6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6-0503-02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临床治疗方法很多,颈椎牵引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一些老人及体弱多病者对一般重量牵引通常不能耐受,应用低重量牵引,却可取得满意疗效。故自2002年以来,我们应用低重量牵引配合TDP照射治疗颈性眩晕患者31例,与一般重量牵引治疗28例作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59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经相关临床科室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9岁;病程7天~3年。对照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5天~2.5年。X线平片均显示椎体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或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或呈S状,或有椎间隙狭窄。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颈椎牵引采用国营牡丹江无线电厂生产的ZQ-4型颈椎牵引治疗机牵引治疗,牵引角度前曲10°~20°,牵引重量4~6kg,牵引时间20min,牵引治疗同时以重庆蜀水仪器厂生产的CQ-23型TDP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照射后颈部,照射距离20~30cm。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

    1.2.2 对照组 采用相同牵引治疗机牵引治疗,牵引角度前曲10°~20°,牵引重量起始6kg,重量渐增,3次后至8~12kg,牵引时间20min,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眩晕及伴随诸症消失,能参加正常工作、生活;显效:眩晕及伴晕及伴随诸症明显好转,能参加正常工作、生活;有效:眩晕及伴随诸症有改善;无效:诸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2 治疗结果
, 百拇医药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两组病例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痊愈率比较,经χ 2 检验后,差异有显著性(χ 2 =3.913,P<0.0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略)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因颈部疾病造成颈部紊乱而发生的眩晕,通常认为由颈椎及颈椎间盘组织退变累及椎动脉,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椎动脉的骨性、软组织性压迫与骨性、软组织性牵系固定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1~3] 。本病还存在椎动脉硬化、微循环障碍等因素 [4,5] 。此外颈椎失稳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以致血管痉挛、供血减少,也是椎动脉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6,7] 。冯世庆等 [8] 用放射免疫方法研究了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的变化,证实血管痉挛存在。还有观点认为颈本体感觉传入紊乱也可反射性的引起眩晕 [9]
, 百拇医药
    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牵引可调节和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平衡,拉大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降低椎间盘内压;使纤维组织复位,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限制颈椎的活动有利于神经肌肉组织水肿和炎症的吸收,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的压迫力,松解神经根和周围组织的粘连,使扭曲的椎动脉伸张,而起到治疗作用 [10]。不当牵引患者可有头部麻木、下颌关节痛,甚至影响咀嚼,少数患者颈牵后或颈牵过程中出现心慌恶心、甚至呕吐现象 [11] 。牵引重量是影响牵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5%~20%。姜宏等 [12] 认为过度牵引可造成颈椎拉伸位移过大而导致或加重颈椎不稳,认为采用轻度前曲位4~6kg的牵引方法,符合颈椎的生物力学原理。有学者 [13] 认为在无摩擦力颈椎牵引时,近似于患者总体重7%的牵引力量可使椎体产生分离。不少中老年人有冠心病及骨质疏松存在,过量牵引必然增大其危险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牵引治疗,应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椎动脉的扭曲状态及解除椎动脉的痉挛为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多有生理曲度变浅、变直情况出现,颈椎失稳,颈肌僵硬,椎动脉、交感神经处于易激惹状态,患者因眩晕对牵引重量的反应增强。我们临床应用4~6kg重量牵引,患者牵引过程中及后均无不适情况出现,同时应用TDP于后颈部照射,可有效缓解颈肌痉挛与颈部疼痛,能够更好的增加疗效。临床观察显示应用低重量牵引配合TDP照射治疗颈性眩晕,与一般重量牵引作比较,能够明显提高 其临床治愈率。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王欢,李雷,王海义,等.椎动脉受压动物模型.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2):156.

    2 郭京聚,贾宏敏,李立平.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分析.颈腰痛杂志,1999,20(1)16.

    3 瞿东滨,金大地,钟世镇.椎动脉V2段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解剖学观察.颈腰痛杂志,2001,22(2):98.

    4 徐德永,栾红梅,李连忠,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初探.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1):2.

    5 陈果祥.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甲襞微循环观察.中国康复,1993,9(1):22.

    6 倪文才,沈志祥,范明,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和发病机理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93,13(8):456.
, http://www.100md.com
    7 陈刚,李叔强,谷贵山,等.颈椎不稳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的关系.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3):171.

    8 冯世庆,杨敏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7.

    9 耿涛,沈国权,房敏.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华推拿疗法杂志,2002,1(1)

    10 石华刚,邓友章.颈椎病的牵引治疗.中医正骨,2000,12(3):17.

    11 李晶,郑春开.从生物力学观点探讨颈椎牵引时间.中华理疗杂志,1995,18(2):99.

    12 姜宏,施杞,王以进.牵引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中华理疗杂志,1999,22(2):106.

    13 徐军.颈椎牵引技术的应用与进展.中华理疗杂志,23(5):315.

    作者单位:050082河北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理疗科

    (收稿日期:2003-08-28)

    (编辑刘 娜), http://www.100md.com(刘彦卿 于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