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食管裂孔疝X线诊断与临床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食管裂孔疝的X线诊断。方法 本组28例患儿均经X线钡剂造影发现食管裂孔疝。结果 20例可见贲门,胃底进入纵隔呈葫芦状阴影,食管胃环位于膈上,食管胃角增大变钝,其中4例患儿显示合并短食管畸形(其中2例位于右侧胸腔),1例位于左侧胸腔及合并短食管畸形胃粘膜不规则、胃扭转、胃食管反流不明显诊断为旁疝。2例贲门位置不能确定,但可见胃及部分肠管同时疝入纵隔,考虑为混合型食管裂孔疝。结论 食管裂孔疝是引起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的主要病变。X线检查可以明确不同类型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 食管裂孔疝 婴幼儿 X线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10-0912-02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被证实是儿科的一个常见而重要的临床问题 [1] 。食管裂孔疝是引起婴幼儿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重要病变。我院自1995~2002年经X线造影检查发现食管裂孔疝28例,占同期消化道造影的8%,为临床治疗提 供了准确的X线诊断。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8例,女10例,年龄1月~3岁,平均1.8岁,其中17例小于1岁。主要症状:反复呕吐25例,反复呼吸道感染16例,便血(黑便或潜血阳性)3例,21例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其中4例为中度营养不良。
1.2 钡剂造影 本组均摄有腹部平片,造影选用120%~180%的稀钡剂。用奶瓶自然吮入,观察食管、贲门位置及通过情况;食管、胃食管反流的动态表现;胃体的位置及形态,采取立位、平卧位、侧卧位及头低位,反复观察并进行点片。
1.3 临床治疗 本组中6例小型滑疝采取保守治疗,余患儿均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滑型疝、混合性疝均附加抗反流术,重建抗反流屏障。手术结果与X线符合率94%。17例患儿手术效果良好,术后随访复查:呕吐、营养不良等症状消失。3例患儿(其中2例合并短食管畸形)及2例大龄患儿合并食管狭窄,仍有胃—食管反流。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本组有11例X线平片显示膈上心膈角明显或不明显圆形含气液面团块形,其中3例位于右侧胸腔,7例位于左侧胸腔。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肺部感染。
全组均行上消化道造影,X线显示:(1)滑动型疝:20例长时间持续食管反流,贲门松弛,食道胃环、上皮交界环位于膈上,胃底疝入胸腔,胃粘膜弯曲。疝囊呈柱状、葫芦状及不规则形态。His角增大变钝。胃底和贲门随体位及腹部压力而改变(6例位于右胸腔,14例位于左胸腔),其中4例合并短食管,胸片显示:食管短直、僵硬(2例位于右胸腔)。胸胃不能还纳腹腔。十二指肠走行改变,幽门开口指向右前下方。(2)食管旁疝:5例患儿显示贲门固定,胃囊大部分突入膈上(3例位于右胸腔)。胃大弯翻向上方,呈倒转状,胃粘膜不规则,胃食管反流不明显,部分小肠管疝入膈上。2例贲门位置不能确定可见胃及部分肠管同时疝入纵隔,考虑为混合裂。(3)1例患儿显示:胃大部分疝入胸腔,胃扩张,胸胃粘膜紊乱。小肠及部分结肠疝入胸腔,诊断为大型疝。
, 百拇医药
3 讨论
食道裂孔疝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据国外统计,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 [2] ,本组病例占同期消化道造影的8%。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食管裂孔增大、食管裂孔周围膈肌软弱、胃自食管裂孔向膈上突入所致。食管裂孔疝常见表现为反复呕吐,多为食后呕吐,本组病例中反复呕吐24例,占85%,年龄1个月~1岁内18例,占63%,呕吐多发生在生后1周内。由于这一症状被某些传统观念所解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容易漏诊。随着年龄增大,患儿症状加重,可出现呕血、便血、反流性食管炎、贫血等并发症,此时再做治疗,效果较差。确诊本病上消化道X线造影应为首选,可以明确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及其类型,如可复性和不可复性。食管裂孔疝中滑动型疝最常见。这种疝的解剖关系异常和胃食管反流有密切关系。食管裂孔疝的病理演变随年龄增大而加重 [3] 。笔者认为,食管裂孔疝应及早发现,明确诊断类型,早期手术治疗。本病诊断需与贲门松弛、生理性胃食管反流、肺内含气囊性病变相鉴别诊断。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胃-食管反流是儿科一个常见重要的临床问题,食管裂孔疝是引起婴幼儿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主要病变,此病的X线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是临床医师对出现反复呕吐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呕血、便血、营养不良等症状患儿,应结合临床表现及早进行X线平片、X线造影等检查,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对临床确定治疗方式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仕孝.小儿胃食管反流.实用儿科学杂志,1990,5(1):62.
2 许赛英.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3.
3 李正.实用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2.
作者单位: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
(收稿日期:2003-08-11)
(编 辑 罗彬), 百拇医药(冯东朦 陈志平 陈伟良)
关键词 食管裂孔疝 婴幼儿 X线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10-0912-02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被证实是儿科的一个常见而重要的临床问题 [1] 。食管裂孔疝是引起婴幼儿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重要病变。我院自1995~2002年经X线造影检查发现食管裂孔疝28例,占同期消化道造影的8%,为临床治疗提 供了准确的X线诊断。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8例,女10例,年龄1月~3岁,平均1.8岁,其中17例小于1岁。主要症状:反复呕吐25例,反复呼吸道感染16例,便血(黑便或潜血阳性)3例,21例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其中4例为中度营养不良。
1.2 钡剂造影 本组均摄有腹部平片,造影选用120%~180%的稀钡剂。用奶瓶自然吮入,观察食管、贲门位置及通过情况;食管、胃食管反流的动态表现;胃体的位置及形态,采取立位、平卧位、侧卧位及头低位,反复观察并进行点片。
1.3 临床治疗 本组中6例小型滑疝采取保守治疗,余患儿均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滑型疝、混合性疝均附加抗反流术,重建抗反流屏障。手术结果与X线符合率94%。17例患儿手术效果良好,术后随访复查:呕吐、营养不良等症状消失。3例患儿(其中2例合并短食管畸形)及2例大龄患儿合并食管狭窄,仍有胃—食管反流。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本组有11例X线平片显示膈上心膈角明显或不明显圆形含气液面团块形,其中3例位于右侧胸腔,7例位于左侧胸腔。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肺部感染。
全组均行上消化道造影,X线显示:(1)滑动型疝:20例长时间持续食管反流,贲门松弛,食道胃环、上皮交界环位于膈上,胃底疝入胸腔,胃粘膜弯曲。疝囊呈柱状、葫芦状及不规则形态。His角增大变钝。胃底和贲门随体位及腹部压力而改变(6例位于右胸腔,14例位于左胸腔),其中4例合并短食管,胸片显示:食管短直、僵硬(2例位于右胸腔)。胸胃不能还纳腹腔。十二指肠走行改变,幽门开口指向右前下方。(2)食管旁疝:5例患儿显示贲门固定,胃囊大部分突入膈上(3例位于右胸腔)。胃大弯翻向上方,呈倒转状,胃粘膜不规则,胃食管反流不明显,部分小肠管疝入膈上。2例贲门位置不能确定可见胃及部分肠管同时疝入纵隔,考虑为混合裂。(3)1例患儿显示:胃大部分疝入胸腔,胃扩张,胸胃粘膜紊乱。小肠及部分结肠疝入胸腔,诊断为大型疝。
, 百拇医药
3 讨论
食道裂孔疝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据国外统计,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 [2] ,本组病例占同期消化道造影的8%。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食管裂孔增大、食管裂孔周围膈肌软弱、胃自食管裂孔向膈上突入所致。食管裂孔疝常见表现为反复呕吐,多为食后呕吐,本组病例中反复呕吐24例,占85%,年龄1个月~1岁内18例,占63%,呕吐多发生在生后1周内。由于这一症状被某些传统观念所解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容易漏诊。随着年龄增大,患儿症状加重,可出现呕血、便血、反流性食管炎、贫血等并发症,此时再做治疗,效果较差。确诊本病上消化道X线造影应为首选,可以明确食管裂孔疝的诊断及其类型,如可复性和不可复性。食管裂孔疝中滑动型疝最常见。这种疝的解剖关系异常和胃食管反流有密切关系。食管裂孔疝的病理演变随年龄增大而加重 [3] 。笔者认为,食管裂孔疝应及早发现,明确诊断类型,早期手术治疗。本病诊断需与贲门松弛、生理性胃食管反流、肺内含气囊性病变相鉴别诊断。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胃-食管反流是儿科一个常见重要的临床问题,食管裂孔疝是引起婴幼儿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主要病变,此病的X线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是临床医师对出现反复呕吐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呕血、便血、营养不良等症状患儿,应结合临床表现及早进行X线平片、X线造影等检查,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对临床确定治疗方式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仕孝.小儿胃食管反流.实用儿科学杂志,1990,5(1):62.
2 许赛英.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3.
3 李正.实用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2.
作者单位: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
(收稿日期:2003-08-11)
(编 辑 罗彬), 百拇医药(冯东朦 陈志平 陈伟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食管疾病 > 食管裂孔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