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4期
编号:10397574
胃类癌误诊为胃息肉1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4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4-0609-01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9岁,农民。因上腹部不适、隐痛1年,加重伴恶心2个月,于2003年2月到当地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息肉。为求进一步诊治即来我院,病史同前,查:一般状态良好,腹平软,无压痛,未及包块,再行胃镜检查,胃镜所见:胃体下部大弯侧偏前壁见一矮柱状无蒂的粘膜下肿物,大小约1.5cm×1.8cm×2cm,表面粘膜正常,有桥状皱襞形成,顶端有不规则的红斑凹陷,柱周可见几处点状出血、糜烂。触之较硬,不在粘膜下滑动。钳取病理后渗血不止,行喷洒肾上腺素及粘膜下注射肾上腺素处理,血止。活检病理报告为符合胃类癌,手术后大体病理证实胃类癌。

    2 讨论

    胃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癌,多起源于胃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是原发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类癌病例的30%。随着诊断技术的改进,胃类癌的检出率呈上升的趋势。但其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女之比为4:1,肉眼上瘤体不大,直径很少到达或超过2cm,其镜下的特征有呈息肉样改变的、有呈平滑肌瘤样改变的、有呈癌样改变的,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有文献报道:粘膜组织活检的诊断率多在20%以内,所以本例胃内病变在基层医院被误诊为胃息肉。胃类癌当其肿瘤生长到2~2.5cm时转移的可能性增加,表现为恶性。积极准确诊断很重要。笔者认为,对胃类癌的诊断除了依据其组织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外应结合临床表现(如上腹部不适、隐痛,恶心、消瘦、贫血或上消化道出血),必要时采取深部取材活检、免疫组化检查、电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双重X线对比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率。不可忽视的是胃类癌早期病变几乎不出现临床症状,亦可同时或异时发生其它部位的肿瘤,诊治时值得注意。

    (编辑 小川), http://www.100md.com(李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