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伴副肾动、静脉异位1例报告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08-0754-02
1病历摘要
患者,男,15岁,反复发作右腰腹痛、肉眼血尿12年,于1996年10月4日收入院,3岁时因膀胱结石行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体格检查:身材矮小,贫血面容,心肺无异常,右肾区叩痛,肾可触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血常规:Hb10g/L,RBC3.50×10 12 /L,WBC1.09×10 9/L,N75%,L24%,M1%。尿常规:RBC(+)。腹平片:右肾多发结石,肾影增大,最大结石2cm×0.8cm;IVP右肾多发结石,中度积水,右输尿管显影淡薄。入院诊断:右肾多发结石并积水。术中情况:右肾中度增大,周围部分粘连,肾门肾窦形态如常,肾动静脉经此入肾。输尿管于肾下极背侧入肾,并见副动、静脉紧贴其内下方伴行,三者构成肾蒂,该肾门处极少脂肪组织,肾窦腔隙狭小。手术经主肾门切开肾下唇、肾盂、肾下盏取出结石,然后在输尿管上段作一小切口,向上插入12号导尿管探查证实输尿管开口于肾下盏上后方。钳夹伴行血管见下极背侧缺血呈紫色,遂切除肾下极行肾盂输尿管吻合术。输尿管肾盂支架术后2周拔出,痊愈出院。
2 讨论
本例自幼因尿路结石医治多年,究其病因乃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所致。肾迷走血管是由于胚胎时期来自主动脉下段的肾血管在肾上升后未被肾动脉代替而持久保留。迷走血管发生率约50%,进入肾实质的部位在肾上端76%,肾下端21%,偶有入肾前面或后面者。迷走血管可起源于肾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腰动脉等处,一般情况下为独支血管(75%),两支较少(23%),三支以上偶见。迷走动静脉相伴发生的情况罕见,由迷走血管和输尿管共同构成另一肾门的病例文献上至今未见报道。由于迷走血管的牵拉肾上升受到一定的阻碍,患肾位置较低,肾出现旋转不全或旋转过度情况,但也有少数病例上述情况不典型。临床上最常见的迷走血管性压迫致使肾积水是由于迷走血管与输尿管交叉或肾下垂使输尿管骑在迷走血管之上所致。本例患肾位置无异常改变,迷走血管与输尿管无交叉压迫现象,可能是输尿管芽在生长过程中与迷走血管发生依赖性迷路。另外肾盂的形态对输尿管迷路也可能产生一定的作用。正常 情况下输尿管在肾门处与肾盂连接,肾内输尿管与肾盂连接称为肾盂型,若输尿管与肾盏连接称为肾盏型。病理变化:肾内输尿管移行段由于肾组织的挤压或迷走血管分支缠绕,导致管腔狭窄,尿流不畅,梗阻上方积水;或输尿管肾盂、肾盏连接过高、偏移,与肾盂内尿流方向不一致,产生涡流。本例兼有上述两种情况。按解剖学概念,输尿管、肾动、静脉三者共同入肾处称为主肾门或第一肾门,单纯迷走血管入肾处称为副肾门或第二肾门,本例能否沿袭上述命名有待商榷。尿流不畅,肾积水,尿路感染,结石形成,最终导致肾功能损害。常规泌尿系检查手段只能反映继发性损害,肾动脉造影、腹主动脉造影、肾盂逆行造影对诊断有帮助,手术是确诊和治疗(肾盂输尿管吻合术)的最好方法。
作者单位:528412广东省中山市坦背医院外科
(收稿日期:2003-08-31)
(编辑 梅子), 百拇医药(李雄)
1病历摘要
患者,男,15岁,反复发作右腰腹痛、肉眼血尿12年,于1996年10月4日收入院,3岁时因膀胱结石行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体格检查:身材矮小,贫血面容,心肺无异常,右肾区叩痛,肾可触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血常规:Hb10g/L,RBC3.50×10 12 /L,WBC1.09×10 9/L,N75%,L24%,M1%。尿常规:RBC(+)。腹平片:右肾多发结石,肾影增大,最大结石2cm×0.8cm;IVP右肾多发结石,中度积水,右输尿管显影淡薄。入院诊断:右肾多发结石并积水。术中情况:右肾中度增大,周围部分粘连,肾门肾窦形态如常,肾动静脉经此入肾。输尿管于肾下极背侧入肾,并见副动、静脉紧贴其内下方伴行,三者构成肾蒂,该肾门处极少脂肪组织,肾窦腔隙狭小。手术经主肾门切开肾下唇、肾盂、肾下盏取出结石,然后在输尿管上段作一小切口,向上插入12号导尿管探查证实输尿管开口于肾下盏上后方。钳夹伴行血管见下极背侧缺血呈紫色,遂切除肾下极行肾盂输尿管吻合术。输尿管肾盂支架术后2周拔出,痊愈出院。
2 讨论
本例自幼因尿路结石医治多年,究其病因乃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所致。肾迷走血管是由于胚胎时期来自主动脉下段的肾血管在肾上升后未被肾动脉代替而持久保留。迷走血管发生率约50%,进入肾实质的部位在肾上端76%,肾下端21%,偶有入肾前面或后面者。迷走血管可起源于肾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腰动脉等处,一般情况下为独支血管(75%),两支较少(23%),三支以上偶见。迷走动静脉相伴发生的情况罕见,由迷走血管和输尿管共同构成另一肾门的病例文献上至今未见报道。由于迷走血管的牵拉肾上升受到一定的阻碍,患肾位置较低,肾出现旋转不全或旋转过度情况,但也有少数病例上述情况不典型。临床上最常见的迷走血管性压迫致使肾积水是由于迷走血管与输尿管交叉或肾下垂使输尿管骑在迷走血管之上所致。本例患肾位置无异常改变,迷走血管与输尿管无交叉压迫现象,可能是输尿管芽在生长过程中与迷走血管发生依赖性迷路。另外肾盂的形态对输尿管迷路也可能产生一定的作用。正常 情况下输尿管在肾门处与肾盂连接,肾内输尿管与肾盂连接称为肾盂型,若输尿管与肾盏连接称为肾盏型。病理变化:肾内输尿管移行段由于肾组织的挤压或迷走血管分支缠绕,导致管腔狭窄,尿流不畅,梗阻上方积水;或输尿管肾盂、肾盏连接过高、偏移,与肾盂内尿流方向不一致,产生涡流。本例兼有上述两种情况。按解剖学概念,输尿管、肾动、静脉三者共同入肾处称为主肾门或第一肾门,单纯迷走血管入肾处称为副肾门或第二肾门,本例能否沿袭上述命名有待商榷。尿流不畅,肾积水,尿路感染,结石形成,最终导致肾功能损害。常规泌尿系检查手段只能反映继发性损害,肾动脉造影、腹主动脉造影、肾盂逆行造影对诊断有帮助,手术是确诊和治疗(肾盂输尿管吻合术)的最好方法。
作者单位:528412广东省中山市坦背医院外科
(收稿日期:2003-08-31)
(编辑 梅子), 百拇医药(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