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8期
编号:10397704
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642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7-0633-0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证,现将642例以胃脘痛为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一初步分析,并略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2例患者,男421例,占65.6%,女221例,占34.4%;年龄15~19岁3例,20~29岁93例,30~39岁178例,40~49岁191例,50~59岁145例,60~69岁25例,70~76岁7例。以30~59岁居多,共占80%。病程最短者1月,最长者达40余年,平均7.4年。都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过程。

    1.2 证候分型

    1.2.1 肝胃不和型 证见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胁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抑郁、恼怒则复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治拟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常用药物:制香附10g,炒枳壳10g,佛手片10g,老苏梗10g,杭白芍15g,广橘皮6g,炙鸡内金8g,生甘草5g。
, http://www.100md.com
    1.2.2 脾胃气虚型 证见胃脘隐痛绵绵,空腹痛著,得食痛减,食则易饱,喜温喜按,劳累、受凉后易作或加重,体倦乏力,大便易溏,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拟益气健脾,和胃止痛。常用药物:制黄芪15g,太子参12g,炒白术10g,淮山药15g,云茯苓15g,广木香6g,炙甘草5g,红枣5枚。

    1.2.3 胃阴不足型 证见胃脘烧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食少,消瘦无力,大便干结,舌光红少津,或有裂纹,或见剥苔,脉细数。治拟滋阴养胃,理气止痛。常用药物:北沙参15g,麦门冬10g,杭白芍15g,全当归10g,绿萼梅5g,木蝴蝶6g,白及片10g,生甘草5g。

    1.3 兼证的治疗 兼寒凝者酌加苏叶、生姜、广木香、肉桂、草豆蔻;兼热郁者酌加丹皮、青皮、竹茹、黄芩、黄连、山栀、石见穿;兼湿阻者酌加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苡仁、蔻仁;兼饮停者选用苓桂术甘汤;兼血瘀者酌加延胡索、广郁金、桃仁、当归、三七、白及粉;兼食滞者酌加六曲、山楂、谷麦芽、鸡内金、枳实。
, http://www.100md.com
    1.4 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证候全部消失,0.5~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好转,参考症状及体征恢复如常人。(2)显效:主要证候消除,0.5~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理化检查好转,参考症状及体征改善。(3)好转:主要证候基本消除,0.5~1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相应的理化检查改变不大。(4)无效:主要证候无变化,相应的理化检查无改变。

    2 结果

    642例中,痊愈73例(11.4%),显效220例(34.3%),好转318例(49.5%),无效31例(4.8%),总有效率95.2%。

    3 体会

    3.1 确立主证,执简奴繁 胃脘痛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以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胃阴不足三型最具有代表性,故在诊治过程中,按其主要的、基本的病理变化,本着“执简奴繁”的原则,确立三个主要证型,而将寒凝、热郁、湿阻、饮停、血瘀、食滞等作为兼证处理。
, http://www.100md.com
    3.2 胃病治肝,理气防燥 肝胃不和型的主要病机是肝木失于疏泄,气郁不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故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应考虑到胃腑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和气郁最易化热生火的病理机制,疏肝莫忘和胃,理气须防伤阴。

    3.3 健脾助运,勿失中和 胃病日久,中气受损,健运失职,渐成中虚气滞之证。故调理中焦脾胃病症,当以“中和”为贵。务使中气健旺,转运自如,升降得宜,阴阳调和。

    3.4 甘酸濡润,养中寓疏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濡润为主。由于胃阴不足,津液亏乏,胃腑失却濡养,以致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气机升降不利。为防阴柔之品呆滞气机,组方时尚虚加入顺气和中药物。若纯用或过用甘酸寒凉,壅滞不运,反伤脾胃。

    作者单位:221005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医院

    (收稿日期:2003-10-13)

    (编辑 李欣), 百拇医药(周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