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 2003年第13期
编号:10397456
干扰素联合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乙型肝炎32例观察与护理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3年7月 第3卷 第13期 2003年第13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13-1248-01

    目前国内外治疗乙型肝炎的方法很多,但疗效多不肯定。我科于2000年1月~2001年10月应用干扰素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乙型肝炎32例并与常规疗法30例加以对照,证明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系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56例,女6例;年龄24~50岁,平均31.9岁;病程7天~4年,平均6个月。全部病人均有较明显的症状如纳差、乏力、肝区叩击痛,肝功能GPT均异常,血清HBsAg、HBeAg、抗-HBc、HBV-DNA阳性。于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诊为急性肝炎15例,慢性肝炎8例,慢性肝炎(中度)39例。

    1.2 治疗方法 62例分为二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型肝功能方面均相似。治疗组给予干扰素100万U,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2mg,隔日1次肌肉注射,同时给予一般保肝药物;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药,不应用抗病毒和影响免疫制剂,两组疗程均为90天。

    1.3 临床观察

    1.3.1 症状、体征 主要观察病人用药后的精神、食欲情况,有无乏力,肝脏肿大压痛程度及肝区叩痛。特别是观察用药后以上症状是加重抑或减轻。

    1.3.2 肝功能 用药后1周空腹抽血,主要观察谷丙转氨酶的变化。

    1.3.3 乙肝病毒标志物 用药后2周空腹抽血观察乙肝五项指标(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HBV-DNA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各检查1次。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症状、体征的好转率为93.8%,对照组为90.0%。治疗前两组肝功能均异常,治疗后复常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73.3%。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53.1%和6.7%,两组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0.0%和13.3%,两组的抗-HBC阴转率分别为46.7%和16.7%。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人安放的病房要集中,以便有利于观察病情及疗效。病室每日要用紫外线照射,病人的用具每日用1∶5000“84”消毒液浸泡10min,尽量减少探视次数及探视时间。因为有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低热,避免交叉感染,预防并发症。

    3.2 心理护理 病人在首次接受治疗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忧虑和紧张感,担心用药后是否有不良反应。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我们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耐心疏导解释,向病人说明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及用药部位疼痛,从而改善病人的紧张情绪,减轻和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使之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发热的护理 治疗组有2例病人用药后第2天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通过观察,精神、食欲无异常改变。每4h给病人测1次体温并记录,以观察体温的变化;并嘱病人卧床休息,减少室外活动,派专人护理,24h后体温正常。

    3.4 皮肤护理 有1例病人用药后皮肤出现少量红色斑丘疹,病人无其他不适感觉。告之病人不要乱抓皮疹处,以防皮肤感染;每晚服息斯敏1片,3天后皮疹消退。

    作者单位:271233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中心医院

    (编辑 亦平), http://www.100md.com(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