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固定方法的探讨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4-0629-02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常用技术操作。一针见血固然重要,如何妥善固定,降低复针率也是儿科护理人员较为关注的话题。笔者根据自己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就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针的固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改进,效果良好。
1 临床资料
对照组500例,采用现行的三条细长胶布固定法。试验组500例,采用二宽二长胶布固定法。所有病例均为3岁以下使用头皮静脉穿刺的住院患儿。
2 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横卧于床上,头近床沿。助手将患儿头部固定于枕头上,同时固定躯体与四肢,保持患儿头部相对稳定。操作者位于头部,坐于方凳上,观察、选择血管,剃去进针处周围头发,约6cm×6cm范围,用75%酒精消毒皮肤2遍,排尽头皮针内空气,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针头与皮肤呈5°角,在血管上方将针尖刺入皮肤与血管层,右手拇指、食指迅速变换位置,放于针柄前后面,顺血管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左手拇指按压针柄于头皮,右手用一无菌小棉絮覆盖针体,先用长约4~5cm宽胶布同时固定针柄与针体,再将长约7~8cm胶布撕成粗细相同的2条细长胶布,一条在针柄下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另一条长胶布固定于宽胶布上方,然后用长约3cm宽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末端固定于患儿耳廓上(根据穿刺部位选择左侧或右侧耳廓)。协助家长侧抱患儿坐于放低的方凳上或患儿侧躺于枕头上。
3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固定方法效果比较 例(略)
4 讨论
与教科书规定的使用三条细长胶布固定比较,此法有 如下特点:(1)由于小儿静脉细小,轻微的针头活动即可造成局部渗液肿胀。第一条宽胶布在固定针柄的同时固定了针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局部平面。(2)第二条胶布由针柄下向上向前交叉,并超越宽胶布固定,进一步起到加固作用。(3)第三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的同时,对外界拉力起一定的缓冲作用。(4)由于小儿爱哭闹不合作,活动度大,家长稍不注意即可造成脱针,将头皮针固定于耳廓上,可进一步起到缓冲外力的作用,使针头的稳定性提高。(5)采用此法符合力学原理,缓冲了外力的牵拉侵害,避免了针头在血管内摆动,降低了针头对血管壁的损伤;降低了红细胞及其血浆成份渗出,降低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不易继发形成血栓和血栓机化而阻塞管腔 [1,2] 。故液体外渗,针头脱出血管,血管周围发红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固定法。
参考文献
1 刘明镛,陈千淑,廖淑芸,等.静脉穿刺后两种不同拔针方法的对比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2,27(2):60.
2 于瑞花,兰胜才,张爱华.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护理研究,2000,14(4):145.
(编辑 张璇), http://www.100md.com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常用技术操作。一针见血固然重要,如何妥善固定,降低复针率也是儿科护理人员较为关注的话题。笔者根据自己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就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针的固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改进,效果良好。
1 临床资料
对照组500例,采用现行的三条细长胶布固定法。试验组500例,采用二宽二长胶布固定法。所有病例均为3岁以下使用头皮静脉穿刺的住院患儿。
2 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横卧于床上,头近床沿。助手将患儿头部固定于枕头上,同时固定躯体与四肢,保持患儿头部相对稳定。操作者位于头部,坐于方凳上,观察、选择血管,剃去进针处周围头发,约6cm×6cm范围,用75%酒精消毒皮肤2遍,排尽头皮针内空气,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针头与皮肤呈5°角,在血管上方将针尖刺入皮肤与血管层,右手拇指、食指迅速变换位置,放于针柄前后面,顺血管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左手拇指按压针柄于头皮,右手用一无菌小棉絮覆盖针体,先用长约4~5cm宽胶布同时固定针柄与针体,再将长约7~8cm胶布撕成粗细相同的2条细长胶布,一条在针柄下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另一条长胶布固定于宽胶布上方,然后用长约3cm宽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末端固定于患儿耳廓上(根据穿刺部位选择左侧或右侧耳廓)。协助家长侧抱患儿坐于放低的方凳上或患儿侧躺于枕头上。
3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固定方法效果比较 例(略)
4 讨论
与教科书规定的使用三条细长胶布固定比较,此法有 如下特点:(1)由于小儿静脉细小,轻微的针头活动即可造成局部渗液肿胀。第一条宽胶布在固定针柄的同时固定了针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局部平面。(2)第二条胶布由针柄下向上向前交叉,并超越宽胶布固定,进一步起到加固作用。(3)第三条胶布固定头皮针的同时,对外界拉力起一定的缓冲作用。(4)由于小儿爱哭闹不合作,活动度大,家长稍不注意即可造成脱针,将头皮针固定于耳廓上,可进一步起到缓冲外力的作用,使针头的稳定性提高。(5)采用此法符合力学原理,缓冲了外力的牵拉侵害,避免了针头在血管内摆动,降低了针头对血管壁的损伤;降低了红细胞及其血浆成份渗出,降低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不易继发形成血栓和血栓机化而阻塞管腔 [1,2] 。故液体外渗,针头脱出血管,血管周围发红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固定法。
参考文献
1 刘明镛,陈千淑,廖淑芸,等.静脉穿刺后两种不同拔针方法的对比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2,27(2):60.
2 于瑞花,兰胜才,张爱华.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护理研究,2000,14(4):145.
(编辑 张璇),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