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提取物穴位敷贴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9-0800-02
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其发生率还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在临床上,渡过急性期的中风患者,大多会留下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等,其严重地影响着其生存质量。中医药防治本病具有一定优势。我们从2000年3月~2001年3月采用川芎提取物穴位敷贴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按《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即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1] (以下简称《标准》),符合中风病中经络或中脏腑轻症,以半身不遂为主症,或有言语蹇涩,口眼歪斜,偏身麻木,神志清楚或恍惚、迷蒙。并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2] ,全部病例均经脑CT或MRI证实,属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开始治疗时间不超过发病后7天;按《标准》计分,起始积分≤18;无严重疾患的病例。
, 百拇医药
1.2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病例选择标准者;(2)伴有严重疾患者,如严重心衰等患者;(3)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重症糖尿病及骨关节病、精神病、癫痫;(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中风病。
1.3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与门诊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50岁者9例,>50岁者31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50岁者6例,>50岁者34例。两组病例伴见的常见症状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后遗症症状。治疗组中11例为门诊病例,29例为住院病例;对照组中9例为门诊病例,31例为住院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分布上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川芎提取物穴位敷贴膏(氮酮作为透皮吸收剂,并加丙烯酸酯、微粉硅胶等),由浙江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化学系联合制备。每日1次,敷贴于风府、百会穴,4周为1疗程。用川芎敷贴膏的同时可选用其它治疗方法,如内服中药等方法。对照组:除不采用川芎敷贴膏外,其它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 http://www.100md.com
1.5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3] 中的疗效评定标准。即采用计分法,主要评定神志、语言、功能的恢复程度,[(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基本痊愈为≥85%;显效为≥50%;有效为≥20%;无效为<20%。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 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痊显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10例。痊显率为55.0%,总有效率为75.0%。
2.2 疗效分析 经统计学处理,χ 2 =4.50,P<0.05,说明两组痊显率和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与对照组相比,川芎敷贴膏配合其它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中风后遗症的痊显率和总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表明川芎敷贴膏配合其它治疗方法治疗本病症具有疗效确切、安全等特点。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本文采用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结合穴位和药物作用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样,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反应到皮部,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即穴位敷贴给药是根据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生理功能,结合皮部理论,将药物固定于人体表面穴位,一方面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当药物敷贴于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敷贴给药也是目前国际上重点开发的给药途径,其与皮肤给药吸收机理一致,皮肤角质层有贮存作用,使血浓曲线平缓,有着超越一般给药的独特优点,无胃及消化道的首过作用,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 。中药川芎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活血化瘀药,其提取物川芎嗪能够扩张小动、静脉,间接的抑制组织缺血时血小板聚集与激活,增加脑和微循环的血流量,并能明显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害,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5] 。同时,川芎嗪对神经细胞树突及线粒体有保护和修复作用;还可能通过抗自由基损伤作用而保护脑组织 [6] 。所选风府穴、百会穴属督脉,皆可主治半身不遂、中风失语、头痛、眩晕等。在《难经·二十八难》中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说明督脉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督脉贯于脑,脑为髓海,中风之病首先发生阻滞者便是督脉,故选取督脉穴位治疗,可使经气通畅,促使气血运行,功能恢复。实验研究表明[7] ,用督脉经穴治疗可减轻脑缺血时脑电活动的抑制和促进再灌注后脑电活动的恢复;调节脑组织和血液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改善脑血流量,有利于修复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诊疗评定标准.中国中医药学报,1986,(2):56-57.
2 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8,(21)1:57-6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993,32-35.
4 张丽萍,张洪娟,王朝宇.穴位透皮吸收制剂:聚胺酯贴敷剂脑栓通的研制.黑龙江中医药,1996,(6):46.
5 康建华,傅东,张跃义.川芎嗪治疗脑梗塞32例.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1996,16(6):346.
6 黄建邦,刘雪芬,陈树元.川芎嗪对人血多形核白细胞呼吸暴发与氧自由基的抑制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607.
, http://www.100md.com
7 许能贵,许冠荪,钟平,等.电针督脉经穴对急性脑缺血大鼠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针刺研究,1996,21(3):18.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1498)
浙江省中医药科研基金资助项目(NO.2002C011)
作者单位:1 310053浙江中医学院
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收稿日期:2003-10-06)
(编辑 夫凡), 百拇医药(杨洁红)
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其发生率还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在临床上,渡过急性期的中风患者,大多会留下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等,其严重地影响着其生存质量。中医药防治本病具有一定优势。我们从2000年3月~2001年3月采用川芎提取物穴位敷贴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按《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即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1] (以下简称《标准》),符合中风病中经络或中脏腑轻症,以半身不遂为主症,或有言语蹇涩,口眼歪斜,偏身麻木,神志清楚或恍惚、迷蒙。并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2] ,全部病例均经脑CT或MRI证实,属颈内动脉系统脑梗塞。开始治疗时间不超过发病后7天;按《标准》计分,起始积分≤18;无严重疾患的病例。
, 百拇医药
1.2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病例选择标准者;(2)伴有严重疾患者,如严重心衰等患者;(3)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重症糖尿病及骨关节病、精神病、癫痫;(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中风病。
1.3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与门诊的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50岁者9例,>50岁者31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50岁者6例,>50岁者34例。两组病例伴见的常见症状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后遗症症状。治疗组中11例为门诊病例,29例为住院病例;对照组中9例为门诊病例,31例为住院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分布上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川芎提取物穴位敷贴膏(氮酮作为透皮吸收剂,并加丙烯酸酯、微粉硅胶等),由浙江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与浙江大学化学系联合制备。每日1次,敷贴于风府、百会穴,4周为1疗程。用川芎敷贴膏的同时可选用其它治疗方法,如内服中药等方法。对照组:除不采用川芎敷贴膏外,其它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 http://www.100md.com
1.5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3] 中的疗效评定标准。即采用计分法,主要评定神志、语言、功能的恢复程度,[(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基本痊愈为≥85%;显效为≥50%;有效为≥20%;无效为<20%。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 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3例,痊显率为80.0%,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10例。痊显率为55.0%,总有效率为75.0%。
2.2 疗效分析 经统计学处理,χ 2 =4.50,P<0.05,说明两组痊显率和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与对照组相比,川芎敷贴膏配合其它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中风后遗症的痊显率和总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表明川芎敷贴膏配合其它治疗方法治疗本病症具有疗效确切、安全等特点。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本文采用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结合穴位和药物作用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样,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反应到皮部,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即穴位敷贴给药是根据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生理功能,结合皮部理论,将药物固定于人体表面穴位,一方面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当药物敷贴于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
穴位敷贴给药也是目前国际上重点开发的给药途径,其与皮肤给药吸收机理一致,皮肤角质层有贮存作用,使血浓曲线平缓,有着超越一般给药的独特优点,无胃及消化道的首过作用,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4] 。中药川芎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活血化瘀药,其提取物川芎嗪能够扩张小动、静脉,间接的抑制组织缺血时血小板聚集与激活,增加脑和微循环的血流量,并能明显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害,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5] 。同时,川芎嗪对神经细胞树突及线粒体有保护和修复作用;还可能通过抗自由基损伤作用而保护脑组织 [6] 。所选风府穴、百会穴属督脉,皆可主治半身不遂、中风失语、头痛、眩晕等。在《难经·二十八难》中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说明督脉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督脉贯于脑,脑为髓海,中风之病首先发生阻滞者便是督脉,故选取督脉穴位治疗,可使经气通畅,促使气血运行,功能恢复。实验研究表明[7] ,用督脉经穴治疗可减轻脑缺血时脑电活动的抑制和促进再灌注后脑电活动的恢复;调节脑组织和血液中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改善脑血流量,有利于修复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诊疗评定标准.中国中医药学报,1986,(2):56-57.
2 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8,(21)1:57-6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993,32-35.
4 张丽萍,张洪娟,王朝宇.穴位透皮吸收制剂:聚胺酯贴敷剂脑栓通的研制.黑龙江中医药,1996,(6):46.
5 康建华,傅东,张跃义.川芎嗪治疗脑梗塞32例.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1996,16(6):346.
6 黄建邦,刘雪芬,陈树元.川芎嗪对人血多形核白细胞呼吸暴发与氧自由基的抑制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0):607.
, http://www.100md.com
7 许能贵,许冠荪,钟平,等.电针督脉经穴对急性脑缺血大鼠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针刺研究,1996,21(3):18.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1498)
浙江省中医药科研基金资助项目(NO.2002C011)
作者单位:1 310053浙江中医学院
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收稿日期:2003-10-06)
(编辑 夫凡), 百拇医药(杨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