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3年第9期
编号:10398780
重症药疹64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9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11-1027-02

    药疹是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经济的双重损失。重症药疹是指皮损广泛和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内脏受累的药疹 [1] ,此型药疹患者病情严重,常伴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和广泛粘膜损害,部分患者还可合并肝肾等内脏功能受损,治疗困难,风险高,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我们分析了从1996~2002年我科收治的64例重症药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6~2002年我科住院患者中符合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及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诊断的病例64例。64例患者中,男35例,女29例,平均年龄(31.1±21.1)岁(1~73岁)。其中<20岁21例(32.8%),20~60岁34例(53.1%),>60岁9例(14.1%)。在三种重症药疹中的分布为: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17例(26.6%),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5例(23.4%),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32例(50.0%)。根据药物种类分类,仅涉及一类药物的48例(73.4%),其中抗生素16 例(25.0%),包括青霉素8例,红霉素2例,头孢类1例,链霉素1例,环丙沙星1例,土霉素+利福平1例,青霉素+头孢类+螺旋霉素1例,氯霉素眼液+红霉素眼膏1例;解热镇痛药14例(21.9%),包括扑热息痛3例,布洛芬2例,阿司匹林2例,其余7例未说明具体药物名称;抗癫痫药8例(12.5%),包括卡马西平4例,苯巴比妥2例,苯妥英钠1例,癫痫丸+抗痫灵1例;抗痛风药8例(12.5%),包括别嘌呤醇7例,痛风胶囊1例;磺胺类1例,破伤风抗毒素1例;涉及多类药物11例,占17.2%(其中磺胺+抗生素2例,抗生素+解热镇痛药6例,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1例,抗生素+抗癫痫药1例,磺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1例),余5例药名不详,占7.8%。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复习以上病例住院病历,记录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出院时间、住院天数、临床类型及损害特点、基础疾病、用药原因、致敏药物、潜伏期、治疗情况、出入院化验检查、疾病转归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继发损害等情况分析。

    1.2.1 药疹类型与可疑致敏药物的关系 分析仅涉及一类可疑致敏药物的48个病例的发疹类型和药物之间的关系发现:抗生素类主要引起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占病例数的62.5%(10/16);解热镇痛药主要引起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和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无一例引起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抗癫痫药可引起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和重症多形性 红斑型药疹,无一例引起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抗痛风药在三种疹型中的分布比较均衡,见表1。

    表1 药疹类型与可疑致敏药物的关系略

    1.2.2 用药原因及合并用药 对64例药疹患者用药原因分析发现:由于感冒用药16例,占25%;由于各种明确或怀疑感染用药15例,占23.4%,其中明确感染9例,怀疑感染6例,包括发热、咽痛、牙痛、腹泻等;由于痛风服药8例,占12.5%;由于各种外伤用药6例,占9%;由于癫痫用药5例,占7.8%;其它原因6例,另有8例未记录用药原因。
, 百拇医药
    64例患者中由于一种疾病合并使用多种药物的20例,占31.25%;其中1例由于感冒同时使用了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及中药等4类5种药物。

    1.2.3 潜伏期 潜伏期10min~40天,平均(7.1±9.1)天,其中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2.9±3.2)天,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5.4±13.3)天,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6.4±7.0)天。从致敏药物分类,抗生素潜伏期(8.1±9.5)天,其中青霉素(5.6±7.0)天;解热镇痛药(3.8±5.2)天;抗癫痫药(15.4±14.8)天,其中卡马西平(5.3±4.9)天;抗痛风药(10.9±11.0)天,其中别嘌呤醇(12.5±11.1)天。

    1.2.4 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入院时发热33例(51.56%),肝功能损害21例(32.81%),肾功能损害14例(21.88%)。粘膜受累49例(76.56%),其中单纯口腔、眼、外阴23例,口腔、眼、外阴及肛门等多处粘膜受累26例。尿化验异常30例(46.88%)。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除5例(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1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4例)外均采用激素治疗,激素种类包括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琥珀氢考及强的松等,剂量(以强的松计算)33~200mg/d,平均(66.19±24.82)mg/d。同时给予保护胃粘膜、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感染及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根据局部皮损情况使用粉剂、霜剂、油剂等治疗,同时对口、眼、外生殖器等糜烂采用局部口泰及盐水等处理。64例患者中53例(82.81%)痊愈,9例好转,1例转院,随访1周死亡,1例无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继发损害的9例,其中4例发生口腔真菌感染,1例泌尿道真菌感染,3例发生肺部细菌感染,1例发生全身多器官细菌真菌感染。分析死亡病例原因,该患者在入院后被发现纵隔肿瘤,治疗中激素无效,致使病情不断加重,多器官感染出现,出院1周后死亡。

    3 讨论

    重症药疹由于病情重,治疗困难,在治疗中风险大,多年来受到皮肤科医生重视和关注。总结我们8年来的病例发现,重症药疹的可疑致敏药物中以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及抗痛风药为主,比例分别占25.0%、21.9%、12.5%和12.5%;具体到药物,我们发现青霉素8例,别嘌呤醇7例,卡马西平4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2.5%、10.93%、6.25%,与刘伦飞 [2] 报道的有一定区别。从服药原因分析,16例由于感冒用药(25%),15例由于各种明确或怀疑感染用药(23.4%),其中9例为明确感染,6例为怀疑感染,8例由于痛风服药,5例由于癫痫用药。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导致重症药疹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感冒或各种明确或怀疑感染用药引起。同时我们发现由于一种原因服用多种药物的病例有20例,占31.25%,其中1例由于感冒同时使用了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等5种药物。这样用药不仅为药物过敏带来更大的几率,同时为临床判断致敏药物及在治疗中用药带来了困难,也为患者好转后再次使用药物带来困扰。因此合理用药,单一用药不仅对减少重症药疹的发生,同时也为患者再次用药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发疹类型和药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不同种类的药物与发疹类型有一定关系:如解热镇痛类易引起剥脱性皮炎型药疹,而却不易引起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对以后临床致敏药物判断有一定帮助,既往报道重症药疹死亡率很高 [3] ,近年来死亡率明显下降,可能是由于皮质激素的大剂量使用和合理的对症支持治疗有关。从我们的病例分析,多数患者使用大剂量的皮质激素治疗,应该是疗效好的原因。但治疗中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由于激素使用的副作用,我们病例中有9例发生继发感染,对治疗非常不利,因此积极处理和治疗激素副作用也是重症药疹治疗成功的关键。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吴志华.现代皮肤病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84.

    2 刘伦飞,俞新民,郑敏.重症药疹22例临床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6):368.

    3 王侠生,孙清娟,谷阮珉.重症药疹104例临床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1993,22(4):187.

    作者单位:1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

    2 620032四川省眉山市妇女儿童医院皮肤科

    (收稿日期:2003-10-06)

    (编辑 刘娜), 百拇医药(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