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1期
编号:10398871
刘茂才教授治疗偏头痛验案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患者,女,24岁,大学生,2001年9月1日门诊初诊。反复发作性头痛3年,加重1周。患者3年前因失恋导致情绪不宁,忧郁恼怒、纳寐不佳,逐渐消瘦而出现头痛,呈发作性掣样痛,以双颞、前额为甚,痛甚则恶心思睡,每月经前后头痛发作加剧,肌肉酸痛,兼有头晕、目干涩、口干口苦、多梦、心烦易怒、纳呆,在当地久服益气益阴药未见疗效。既往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性情喜静,多愁善感,月经色暗,量少,有血块。检查:T36.8℃,P78次/min,R20次/min,BP98/68mmHg,神清,对答切题,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8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实验室检查:颈椎X线片:未见异常;经颅多普勒超声: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血流增快,血管痉挛。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刘茂才教授四诊合参,认为证属肝郁气滞,痰瘀阻络,治以疏肝清热,佐以化痰祛瘀。处方:桑叶12g,菊花15g,荷叶15g,合欢皮30g,浮小麦30g,郁金15g,天麻15g,丹参20g,白芍15g,石菖蒲9g,柴胡10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配合中成药:血蝎胶囊2粒,每日3次,共服2周。9月15日二诊:头痛锐减,自觉头部清爽,目干涩、口干、多梦减轻,唯晨起头晕、肌肉酸痛,舌暗红苔少津,脉滑,肝经郁热渐消,脾弱气虚渐显,治以疏肝健脾,理气通络。处方:菊花15g,合欢皮30g,浮小麦30g,郁金15g,天麻15g,丹参20g,白芍15g,柴胡10g,甘草6g,党参20g,女贞子20g,蜂房6g,知母20g。中成药:血蝎胶囊2粒,每日3次。共服2周。9月30日三诊,患者头痛基本消失,头晕、口干改善,纳食增进,精神亦振,经颅多普勒超声:未见血管痉挛;半年后随访,无头痛发作。
, 百拇医药
    按:中医治偏头痛“从肝论治”是重要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肝阳上亢,水不涵木,风阳上扰,阻遏清阳,是偏头痛发生的根本病理基础。患者性情多愁善感,“怒伤肝”、“忧伤脾”、情志失调,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偏颇,气血失和,脉络瘀滞,不通则痛,症见头痛且胀。肝胆失疏,肝郁气滞,横逆犯胃,症见心烦易怒,纳呆、口苦等。“肝气”转化,“气有余便是火”,火热灼津,肝阴不足,症见目干涩、口干、多梦,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为肝郁气滞,痰瘀交阻之象。

    中医治疗“偏头痛”以“从肝论治”为主,其次是“从瘀论治”,“初病在气,久病入血”,“不通则痛,久病入络”,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凝集性升高,刺激5-HT释放,从而引起血管张力性收缩,脑血流量减少,亦支持了血瘀之论,故脑络瘀滞是其局部病机。此外,百病皆由痰作祟,薛立斋谓:“头痛久发,多生于痰”,强调痰瘀同治。综上所述,平肝熄风,活血涤痰,通络止痛是中医治偏头痛基本治法。本案例中,桑叶、菊花、荷叶善清肝经风热,柴胡、郁金善疏肝理气,火盛日久、火热伤阴,则阴虚阳亢,古人有“欲阳之降,必滋之阴”,当滋水涵木,培下清上,宁心安神,选天麻在滋阴潜阳基础上加合欢皮、白芍养阴安神,石菖蒲、丹参涤痰祛瘀通络止痛。以上组方集疏肝、潜阳、化痰、祛瘀于一方,综合治理。血蝎胶囊乃中药“龙血树”提取制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云:“此物干如血,故谓之血蝎……主治心腹卒痛、破积血、止痛生肉、去五脏邪气、补虚、益阳精、散滞血诸痛、妇女血气……”并推崇血蝎为“和血圣药”,刘教授佐以此药治偏头痛
, 百拇医药
    常获良效。

    本病急性期发作,经过治疗可暂时得到缓解,但极易复发,病程较长,多属本虚标实,本患者以脾虚为本,风、痰、瘀为标,故治疗上应以治病求本,兼以治标。二诊时,当目干涩、口干等肝经风热症状减轻,在原方基础上减桑叶、荷叶、石菖蒲,加党参以健脾益气,女贞子、知母养阴清虚热,蜂房通络止痛。如此辨证辨病相结合辨证用药,全面调整阴阳、气血、脏腑、经络之平衡,以求得寓通于利,气行血旺,风邪自灭,通随利减之效。

    作者单位:51012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收稿日期:2003-09-30)

    (编辑 洋洋), 百拇医药(覃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