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病因学说探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9-0802-02
中医的病因学说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已经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然而,就学术源流来说《内经》的病因学说是其主要先导。《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对于人体内外的许多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做了较全面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命题和精辟的见解。
1 病因学说形成的有关因素
《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内经》的理论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于体质、自然界、精神状态等致病因素都作了较详尽的论述。
1.1 体质与病因 体质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个体特性。在体质分型上《灵枢·寿天刚柔篇》说:“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即人们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显示出刚柔、强弱、高低、阴阳等机能与形态上十分显著的个体差异。
, 百拇医药
体质与病因关系很密切,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的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不同。《灵枢·论勇篇》说:“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受夏之风(暑)”等。不同体质的人对于相同的致病因子的耐受性不同。《灵枢·论勇篇》说:“有人于此,并行而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人的易感性和耐受性有如此大的差别,根本的原因是由体内脏腑的大小强弱厚薄决定的。《灵枢·本脏篇》说:“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邪气侵入人体以后,常随其人素质阴阳的盛衰,或蕴而为热,或化而为寒等。《素问·风论》说:“风 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人的体质不同是“为病各异”的主要原因。
1.2 自然界与病因 在春秋时代,对于四时气候和疾病的关系已有所认识,到了战国时代,特别是《内经》认识到: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疾病的产生和变化无不与其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是指自然界而言。《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指出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素问·六节脏象论》也说:“天食人以五气”。
, 百拇医药
自然界有四季的变迁,风、热、暑、湿、燥、寒之气候更替。人对正常的变化有一定适应能力,故不病。只有在时令气候异常……太过和不及的情况下,才会引起疾病。六种气候被称为“六淫”。各种气候致病亦是各有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风淫所胜……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热淫所胜……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湿淫所胜……民病饮积……”、“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寒淫所胜……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说明风、热、火、燥、寒是多种病证的原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指出了人和自然及疾病的关系。《灵枢·贼气篇》也说:“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贼风是自然界四时的不正之气,在人体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内经》中的“六淫”病因学说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1.3 精神状态与病因 关于精神状态的异常主要是所谓“五志”即怒、喜、思、忧、恐的过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灵枢·本神论》则认为:怵惕思虑伤心、忧愁不解伤脾,悲哀动中伤肝,喜乐无极伤肺,盛怒不止伤肾。可见这种情志变化固定伤害某种脏器的说法是不统一的。
, 百拇医药
2 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内经》对病因的认识,很重视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其次是外界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异常变化。对病因的分类正如《素问·调经论》指出的:“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概括说明了一切疾病发生的原因,六淫等外感因素属阳,房劳、七情等内伤因素属阴。
2.1 六淫与病因的关系 六淫是《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的自然界四时气候的概念,称为“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破坏了正常生理活动发生疾病时叫作“六淫”。
风:为春季的主气;所致疾病又有外风与内风的不同。如《素问·风论》说:“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诸风掉弦,皆属于肝”。《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指出了风邪是一切疾病始因及特点。有许多症状是属于风邪所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因于露风,乃生寒热”。《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风者、阳光受之”。
, 百拇医药
寒:寒为冬季的主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热论》说:“人之伤寒也,则为热”。指出了寒邪的性质及特点;寒邪又是造成许多痛症的原因之一。《素问·痹论》有:“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举痛论》也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暑:暑为夏季的主气。《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指出了暑邪的性质。《素问·刺志论》也说:“气虚身热,得之易伤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认为:“夏伤于暑,秋必痰疟”。均概括了伤暑所致的症状。
湿:为长夏之主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阐明了湿邪伤人的特点。《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说:“阴受湿气……伤于湿下先变之”。《素问·六元纪大论》也指出:“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跗肿”等都记述了湿邪致病的症状。
, 百拇医药
燥:为秋天之主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天则干”,《素问·五运行大论》又说:“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审平之纪……其令燥,其藏肺、其畏热,其主鼻……其养皮毛,其病咳”。说明了燥邪的性质、流行时所引起的诸多病证。
火:为热之极,临床上火与热互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火邪可以伤津,生风动血,即谓:“血热妄行”之说,也极易引起狂躁等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2.2 七情与病因的关系 《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是属于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心理活动的反映,是有节制的,不致病,如果突然、强烈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会影响到人的生理,使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灵枢·口问篇》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指出了情志的变化容易造成人体的发病。
, 百拇医药
人的情志活动的产生与五脏密切相关,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就是说多种精神刺激通过有关内脏,才能表现出情志的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之说。七情等心理因素致病,主要是引起气机升降失常影响内脏的。如《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素问·举痛论》则详细阐述了气机失调的各种表现。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忧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疏五过论》也说:“离绝菀结忧悲喜怒,五脏空虚,气血离守”。七情可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同样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偏亢偏衰时,常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的情志变化。如《灵枢·本神篇》所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也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2.3 其它病因 《内经》中对于饮食、房欲、劳倦、虫兽伤等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举痛论》有:“劳则喘汗出,外因皆越,故气耗矣”。《素问·宣明五气论》也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厥病篇》指出:“肠中有虫瘕及蛟 虫 有 ……心肠痛,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 虫 有 也”。
, 百拇医药
3 病因学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内经》的病因学说对病因的认识是极其广泛的,内容极其丰富。以后《金匮要略》根据《内经》的论述。提出了“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的理论观点,对中医的病因学说进行了广泛的高度概括和表达。
宋代陈无择又引申《金匮要略》,提出了“千般灾难不越三条”的论点。把《内经》中有关病因的论述进行了归纳、分类、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即六淫邪气所触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均为不内外因。它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对临床辨别病证是有一定意义的。至此,使中医病因学说更加理论化、条理化,更利于指导应用于临床。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以及其它各家学说,在中医病理方面的研究更深入了一步。如对:肺结核、脚气病、疟疾等致病因素及病因进行了具体研究和论述,都很接近现代的认识,这就使中医病因学说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1 110142沈阳化工学院综合门诊部
2 110021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收稿日期:2003-09-06)
(编辑 夫凡), http://www.100md.com(王洪利)
中医的病因学说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已经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然而,就学术源流来说《内经》的病因学说是其主要先导。《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为指导,对于人体内外的许多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做了较全面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命题和精辟的见解。
1 病因学说形成的有关因素
《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内经》的理论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于体质、自然界、精神状态等致病因素都作了较详尽的论述。
1.1 体质与病因 体质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个体特性。在体质分型上《灵枢·寿天刚柔篇》说:“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即人们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显示出刚柔、强弱、高低、阴阳等机能与形态上十分显著的个体差异。
, 百拇医药
体质与病因关系很密切,不同体质的人对不同的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不同。《灵枢·论勇篇》说:“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受夏之风(暑)”等。不同体质的人对于相同的致病因子的耐受性不同。《灵枢·论勇篇》说:“有人于此,并行而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人的易感性和耐受性有如此大的差别,根本的原因是由体内脏腑的大小强弱厚薄决定的。《灵枢·本脏篇》说:“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邪气侵入人体以后,常随其人素质阴阳的盛衰,或蕴而为热,或化而为寒等。《素问·风论》说:“风 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人的体质不同是“为病各异”的主要原因。
1.2 自然界与病因 在春秋时代,对于四时气候和疾病的关系已有所认识,到了战国时代,特别是《内经》认识到: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疾病的产生和变化无不与其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是指自然界而言。《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于天气”指出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素问·六节脏象论》也说:“天食人以五气”。
, 百拇医药
自然界有四季的变迁,风、热、暑、湿、燥、寒之气候更替。人对正常的变化有一定适应能力,故不病。只有在时令气候异常……太过和不及的情况下,才会引起疾病。六种气候被称为“六淫”。各种气候致病亦是各有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风淫所胜……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热淫所胜……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湿淫所胜……民病饮积……”、“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寒淫所胜……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说明风、热、火、燥、寒是多种病证的原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指出了人和自然及疾病的关系。《灵枢·贼气篇》也说:“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贼风是自然界四时的不正之气,在人体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内经》中的“六淫”病因学说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1.3 精神状态与病因 关于精神状态的异常主要是所谓“五志”即怒、喜、思、忧、恐的过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灵枢·本神论》则认为:怵惕思虑伤心、忧愁不解伤脾,悲哀动中伤肝,喜乐无极伤肺,盛怒不止伤肾。可见这种情志变化固定伤害某种脏器的说法是不统一的。
, 百拇医药
2 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内经》对病因的认识,很重视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其次是外界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异常变化。对病因的分类正如《素问·调经论》指出的:“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概括说明了一切疾病发生的原因,六淫等外感因素属阳,房劳、七情等内伤因素属阴。
2.1 六淫与病因的关系 六淫是《内经》对风、寒、暑、湿、燥、火的自然界四时气候的概念,称为“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破坏了正常生理活动发生疾病时叫作“六淫”。
风:为春季的主气;所致疾病又有外风与内风的不同。如《素问·风论》说:“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诸风掉弦,皆属于肝”。《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指出了风邪是一切疾病始因及特点。有许多症状是属于风邪所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因于露风,乃生寒热”。《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风者、阳光受之”。
, 百拇医药
寒:寒为冬季的主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热论》说:“人之伤寒也,则为热”。指出了寒邪的性质及特点;寒邪又是造成许多痛症的原因之一。《素问·痹论》有:“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举痛论》也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暑:暑为夏季的主气。《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指出了暑邪的性质。《素问·刺志论》也说:“气虚身热,得之易伤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认为:“夏伤于暑,秋必痰疟”。均概括了伤暑所致的症状。
湿:为长夏之主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阐明了湿邪伤人的特点。《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说:“阴受湿气……伤于湿下先变之”。《素问·六元纪大论》也指出:“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跗肿”等都记述了湿邪致病的症状。
, 百拇医药
燥:为秋天之主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天则干”,《素问·五运行大论》又说:“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审平之纪……其令燥,其藏肺、其畏热,其主鼻……其养皮毛,其病咳”。说明了燥邪的性质、流行时所引起的诸多病证。
火:为热之极,临床上火与热互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火邪可以伤津,生风动血,即谓:“血热妄行”之说,也极易引起狂躁等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2.2 七情与病因的关系 《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是属于人体对客观事物不同心理活动的反映,是有节制的,不致病,如果突然、强烈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会影响到人的生理,使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灵枢·口问篇》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指出了情志的变化容易造成人体的发病。
, 百拇医药
人的情志活动的产生与五脏密切相关,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就是说多种精神刺激通过有关内脏,才能表现出情志的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之说。七情等心理因素致病,主要是引起气机升降失常影响内脏的。如《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素问·举痛论》则详细阐述了气机失调的各种表现。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忧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疏五过论》也说:“离绝菀结忧悲喜怒,五脏空虚,气血离守”。七情可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同样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偏亢偏衰时,常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的情志变化。如《灵枢·本神篇》所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也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2.3 其它病因 《内经》中对于饮食、房欲、劳倦、虫兽伤等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举痛论》有:“劳则喘汗出,外因皆越,故气耗矣”。《素问·宣明五气论》也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厥病篇》指出:“肠中有虫瘕及蛟 虫 有 ……心肠痛,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 虫 有 也”。
, 百拇医药
3 病因学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内经》的病因学说对病因的认识是极其广泛的,内容极其丰富。以后《金匮要略》根据《内经》的论述。提出了“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的理论观点,对中医的病因学说进行了广泛的高度概括和表达。
宋代陈无择又引申《金匮要略》,提出了“千般灾难不越三条”的论点。把《内经》中有关病因的论述进行了归纳、分类、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即六淫邪气所触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均为不内外因。它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对临床辨别病证是有一定意义的。至此,使中医病因学说更加理论化、条理化,更利于指导应用于临床。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以及其它各家学说,在中医病理方面的研究更深入了一步。如对:肺结核、脚气病、疟疾等致病因素及病因进行了具体研究和论述,都很接近现代的认识,这就使中医病因学说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1 110142沈阳化工学院综合门诊部
2 110021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收稿日期:2003-09-06)
(编辑 夫凡), http://www.100md.com(王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