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治疗胃下垂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11-1026-01
胃下垂是一种慢性疾病。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在《内经》中已有“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约不利”的记载。可见,古人对本病早有一定的认识。胃的正常位置,大部分在左季肋部,小部分在上腹部,但随着胃的充盈程度、胃肌层的紧张力以及体位变化等因素,其位置的变化较大。一般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或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时,称胃下垂。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消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谷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功能,把水谷中的精气上输于肺,在肾精的作用下与自然清气结合,构成了元气,在肝的疏泄功能作用下,元气流行全身,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果经常暴饮暴食,饭后剧烈运动,脾胃损伤;或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日久脾胃受损,进而生化之源不足,日久导致元气亏损,中气下陷,升举无力、形成本病。也可因各种原因耗伤元气,如病后产后,气血亏损、元气未复、脾胃虚弱。
, 百拇医药
2 临床表现
胃下垂的患者,多为瘦长体型,胃部呈凹形,下腹部突出,有慢性腹痛史,食后即有胀感,自觉胃有下垂感和肠鸣声,偶见便秘。腹泻或交替性腹泻及便秘,便形失常,呈扁而短,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失眠以及直立性低血糖等症状。通过检查上腹部可扪到强烈的主动脉搏动。胃肠钡餐 检查:(1)站立时胃位置下降、紧张力减退,小弯弧线最低在髂嵴线以下。(2)球部不随胃一起下垂,胃呈马蹄,球形部因受牵拉,其上角尖锐。(3)十二指肠第三段可因肠系膜动脉压迫而呈十二指肠壅滞。
3 治疗
本病治则为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3.1 基本治法 (1)腹部操作:①取穴:鸠尾、中脘、气海、天枢。②手法:一指禅推、揉、按、摩、托、振法。③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位于其左侧,先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揉法于腹部以鸠尾、中脘为重点,然后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以脐周围及天枢、气海为重点治疗,并用托法即医者四指并拢,以罗纹面着力,根据胃下垂的不同程度,自下而上托之,同时可以用指振法在中脘穴和掌振法在上腹部振动。再用摩法在腹部治疗,摩法以逆时针方向操作,时间约14min。(2)背部操作:①取穴:肝俞、脾俞、胃俞。②手法:法、按法、揉法。③操作:患者俯卧位。用轻柔的法沿脊柱两侧膀胱经治疗,重点在T 6 ~T 12 的两旁穴位,然后在脾俞、胃俞、肝俞用较轻柔的手法按揉,时间约10min。
, http://www.100md.com
3.2 辨证加减 (1)肝气郁结:①按揉章门、期门及肝俞、太冲,每穴1~2min。②擦两胁肋,以微微透热为度。(2)气血不足:①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均以透热为度。②按揉足三里,约2min。
患者还要注意:(1)宜少食多餐,忌食生冷、刺激性及不易消化之食物。(2)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情志舒畅。(3)平时可配合适当的腹肌锻炼(可作仰卧起坐)。但不可过度疲劳。(4)胃下垂严重者,可用胃托帮助。
作者单位:730020甘肃省兰州市红星纸箱印刷厂医务处
(收稿日期:2003-07-17)
(编辑 小川), http://www.100md.com(王奕红)
胃下垂是一种慢性疾病。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在《内经》中已有“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其身者,胃下,下者下管约不利”的记载。可见,古人对本病早有一定的认识。胃的正常位置,大部分在左季肋部,小部分在上腹部,但随着胃的充盈程度、胃肌层的紧张力以及体位变化等因素,其位置的变化较大。一般以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或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时,称胃下垂。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消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谷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功能,把水谷中的精气上输于肺,在肾精的作用下与自然清气结合,构成了元气,在肝的疏泄功能作用下,元气流行全身,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果经常暴饮暴食,饭后剧烈运动,脾胃损伤;或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日久脾胃受损,进而生化之源不足,日久导致元气亏损,中气下陷,升举无力、形成本病。也可因各种原因耗伤元气,如病后产后,气血亏损、元气未复、脾胃虚弱。
, 百拇医药
2 临床表现
胃下垂的患者,多为瘦长体型,胃部呈凹形,下腹部突出,有慢性腹痛史,食后即有胀感,自觉胃有下垂感和肠鸣声,偶见便秘。腹泻或交替性腹泻及便秘,便形失常,呈扁而短,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失眠以及直立性低血糖等症状。通过检查上腹部可扪到强烈的主动脉搏动。胃肠钡餐 检查:(1)站立时胃位置下降、紧张力减退,小弯弧线最低在髂嵴线以下。(2)球部不随胃一起下垂,胃呈马蹄,球形部因受牵拉,其上角尖锐。(3)十二指肠第三段可因肠系膜动脉压迫而呈十二指肠壅滞。
3 治疗
本病治则为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3.1 基本治法 (1)腹部操作:①取穴:鸠尾、中脘、气海、天枢。②手法:一指禅推、揉、按、摩、托、振法。③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位于其左侧,先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揉法于腹部以鸠尾、中脘为重点,然后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以脐周围及天枢、气海为重点治疗,并用托法即医者四指并拢,以罗纹面着力,根据胃下垂的不同程度,自下而上托之,同时可以用指振法在中脘穴和掌振法在上腹部振动。再用摩法在腹部治疗,摩法以逆时针方向操作,时间约14min。(2)背部操作:①取穴:肝俞、脾俞、胃俞。②手法:法、按法、揉法。③操作:患者俯卧位。用轻柔的法沿脊柱两侧膀胱经治疗,重点在T 6 ~T 12 的两旁穴位,然后在脾俞、胃俞、肝俞用较轻柔的手法按揉,时间约10min。
, http://www.100md.com
3.2 辨证加减 (1)肝气郁结:①按揉章门、期门及肝俞、太冲,每穴1~2min。②擦两胁肋,以微微透热为度。(2)气血不足:①直擦背部督脉,横擦左侧背部,均以透热为度。②按揉足三里,约2min。
患者还要注意:(1)宜少食多餐,忌食生冷、刺激性及不易消化之食物。(2)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情志舒畅。(3)平时可配合适当的腹肌锻炼(可作仰卧起坐)。但不可过度疲劳。(4)胃下垂严重者,可用胃托帮助。
作者单位:730020甘肃省兰州市红星纸箱印刷厂医务处
(收稿日期:2003-07-17)
(编辑 小川), http://www.100md.com(王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