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应对“非典”的挑战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8-0742-0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在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流行,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发布非典的流行情况和研究进展。世界众多研究机构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并进行有效协作。目前在非典的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学、诊断试剂、治疗药物和疫苗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显示出了可喜的前景。但从现代医学对流感、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实践看,要想完全控制或消灭一种病毒性疾病并非易事。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心理上树立与非典进行持久作战的准备。综观近几个月来全国防治非典的情况,中医虽然在中药预防、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从我国的中医力量和中医防治包括病毒性疾病在内的急性传染病的丰富经验看,中医参与防治非典的工作仍然有必要在广度上和深度上进一步加强,同时应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特色。
, http://www.100md.com
一般而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大多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之后,进而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的。东汉时期的疫病流行,才使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著成了《伤寒杂病论》,从而使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理法方药具备,并使辨证论治自成体系,而且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明清时期的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和薛生白等医家,通过对急性外感热病(包括急性传染病)的治疗,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大胆突破前人的理论,形成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温病学理论,不仅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防治急性外感热病,同时极大 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和抗生素的发现,中医防治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细菌感染性疾病,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对于大多数病毒性疾病,除疫苗预防外,尚缺乏疗效满意的抗生素。而中医在防治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现就中医如何应对非典的挑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道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 首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突出中医特色
运用现代流行病学方法并突出中医特色,对于目前非典的流行情况、表现特征、演变规律、影响非典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经统计学处理有关数据,做出可信赖有说服力的结论,为中医防治非典提供依据和有益的线索。比如: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影响非典的各种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气候、性格和体质等,从中寻找影响非典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地区气候、体质等因素与非典表现类型、病情轻重、进展快慢、预后好坏等之间的关系,进而丰富和发展体质学、发病学和病因学等理论。
, 百拇医药
2 正确评价中药预防非典的作用
中药预防疫病有上千年的历史,具体用药虽然不外扶正祛邪两方面(有关内容,另文讨论),但究竟应以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本。媒体上各种中药预防处方也反映了这一点,至于预防效果如何,则难下定论。因此,必须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预防处方进行前瞻性、对照性研究,才能对中药预防非典的效果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否则,中药预防仍然可能是“尚未证实有效”的预防方法。
3 发挥中医特色,积极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的工作
中医运用温病理论辨治急性外感热病有几百年的历史,治疗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东等地运用温病理论辨治非典的实践也证明中医治疗非典有较好的疗效。对于那些病情较轻,或原有慢性疾病和肝肾功能损害不能耐受西药治疗的非典病人,应该以中医辨治为主,结合对症、支持等疗法治疗。对于病情较重、或病情复杂的非典病人,应该中西并重,积极救治,降低病死率。不论治疗何种类型的非典病人,都应尽可能设立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以便客观地评价中医不同方法治疗非典的疗效和优势。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广中医治疗非典的成功经验,而且有助于推进中医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研究进程。
, http://www.100md.com
4 科学系统的总结
对中医有关非典的认识做出比较科学、规范、有权威、系统的总结,以便有效地指导中医对非典的防治。由于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研究方法,难以对非典的病因做出一个简单的、不变的结论。但根据非典有较强的传染性,病 变以肺为主,以发热为主症等表现,结合温病理论,尤其是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临床第一手资料,不难对非典的疾病归属、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传变规律和辨治方法等做出比较科学、规范和令人信服具有权威的总结。否则不仅不利于中医对非典的防治,也影响人们对中医理论科学性的认同。从目前发表的有关非典的论文,也不难看出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因为对相同地区、相同季节、同一诊断标准的非典病人,不同学者做出的结论有较大的差异。比如:非典究竟属于“风温”,还是属于“春温”;病因是风热时毒或风热夹湿,还是湿热病邪等。只有科学合理地解决上述问题,才能提高中医防治非典的水平,也有助于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
总之,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蔓延,中医应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借鉴中医防治疫病的有效经验,尤其是防治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疾病的成功经验,积极应对非典的挑战,为最终战胜非典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温病理论,进而推动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037008山西省大同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系
(收稿日期:2003-06-28)
(编辑 洋洋), 百拇医药(岳红)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在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流行,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发布非典的流行情况和研究进展。世界众多研究机构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并进行有效协作。目前在非典的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学、诊断试剂、治疗药物和疫苗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显示出了可喜的前景。但从现代医学对流感、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实践看,要想完全控制或消灭一种病毒性疾病并非易事。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心理上树立与非典进行持久作战的准备。综观近几个月来全国防治非典的情况,中医虽然在中药预防、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从我国的中医力量和中医防治包括病毒性疾病在内的急性传染病的丰富经验看,中医参与防治非典的工作仍然有必要在广度上和深度上进一步加强,同时应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和特色。
, http://www.100md.com
一般而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大多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之后,进而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的。东汉时期的疫病流行,才使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著成了《伤寒杂病论》,从而使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理法方药具备,并使辨证论治自成体系,而且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明清时期的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和薛生白等医家,通过对急性外感热病(包括急性传染病)的治疗,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大胆突破前人的理论,形成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温病学理论,不仅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防治急性外感热病,同时极大 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和抗生素的发现,中医防治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细菌感染性疾病,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对于大多数病毒性疾病,除疫苗预防外,尚缺乏疗效满意的抗生素。而中医在防治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现就中医如何应对非典的挑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道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 首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突出中医特色
运用现代流行病学方法并突出中医特色,对于目前非典的流行情况、表现特征、演变规律、影响非典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经统计学处理有关数据,做出可信赖有说服力的结论,为中医防治非典提供依据和有益的线索。比如: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影响非典的各种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气候、性格和体质等,从中寻找影响非典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地区气候、体质等因素与非典表现类型、病情轻重、进展快慢、预后好坏等之间的关系,进而丰富和发展体质学、发病学和病因学等理论。
, 百拇医药
2 正确评价中药预防非典的作用
中药预防疫病有上千年的历史,具体用药虽然不外扶正祛邪两方面(有关内容,另文讨论),但究竟应以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本。媒体上各种中药预防处方也反映了这一点,至于预防效果如何,则难下定论。因此,必须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预防处方进行前瞻性、对照性研究,才能对中药预防非典的效果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否则,中药预防仍然可能是“尚未证实有效”的预防方法。
3 发挥中医特色,积极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的工作
中医运用温病理论辨治急性外感热病有几百年的历史,治疗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东等地运用温病理论辨治非典的实践也证明中医治疗非典有较好的疗效。对于那些病情较轻,或原有慢性疾病和肝肾功能损害不能耐受西药治疗的非典病人,应该以中医辨治为主,结合对症、支持等疗法治疗。对于病情较重、或病情复杂的非典病人,应该中西并重,积极救治,降低病死率。不论治疗何种类型的非典病人,都应尽可能设立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以便客观地评价中医不同方法治疗非典的疗效和优势。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推广中医治疗非典的成功经验,而且有助于推进中医治疗急性外感热病的研究进程。
, http://www.100md.com
4 科学系统的总结
对中医有关非典的认识做出比较科学、规范、有权威、系统的总结,以便有效地指导中医对非典的防治。由于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研究方法,难以对非典的病因做出一个简单的、不变的结论。但根据非典有较强的传染性,病 变以肺为主,以发热为主症等表现,结合温病理论,尤其是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临床第一手资料,不难对非典的疾病归属、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传变规律和辨治方法等做出比较科学、规范和令人信服具有权威的总结。否则不仅不利于中医对非典的防治,也影响人们对中医理论科学性的认同。从目前发表的有关非典的论文,也不难看出这种担忧并非没有根据。因为对相同地区、相同季节、同一诊断标准的非典病人,不同学者做出的结论有较大的差异。比如:非典究竟属于“风温”,还是属于“春温”;病因是风热时毒或风热夹湿,还是湿热病邪等。只有科学合理地解决上述问题,才能提高中医防治非典的水平,也有助于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的研究。
总之,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蔓延,中医应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借鉴中医防治疫病的有效经验,尤其是防治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疾病的成功经验,积极应对非典的挑战,为最终战胜非典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温病理论,进而推动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037008山西省大同医学专科学校中医系
(收稿日期:2003-06-28)
(编辑 洋洋), 百拇医药(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