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肛门重建内括约肌的功能作用
【摘要】 目的 探讨肛门内括约肌重建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的作用。方法 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Miles术后,即行原位肛门重建,采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采用结肠末端折叠重建肛门内括约肌。结果 4例排便时间自控时间1~2min,对稀便也能达到短时间的自控不致失禁。结论 内括约肌重建是原位肛门重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这对控制排便尤其是稀便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肛门内括约肌 重建 原位肛门重建术 Miles术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11-1003-02
低位直肠癌Miles式术后,原位肛门重建术式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探索,术式也有多种,目的是重建后达到近似正常的肛门功能。我们对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即行原位肛门重建术中,采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又用结肠末端折叠法重建肛门内括约肌,结果说明,这对肛门控便能力尤其是稀便起重要作用,报告于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例中,男女各2例,年龄25~62岁,原发病皆为低位直肠癌,病程2~8月,其中,粘液腺癌3例,乳头状腺癌1例;DukesA期2例,B期2例;癌灶距肛门缘3~4cm3例,5cm1例;癌肿块占肠管周径1/3者2例,1/2者2例。
1.2 手术方法 4例皆行Miles术。切除癌肿清除盆腔淋巴结,游离乙状结肠,必要时再游离脾曲,以确保其系膜足够松弛,以便与会阴部皮肤缝合时无张力。结肠后壁的浆肌层与骶骨岬和骶前筋膜各缝合固定数针。结肠末端1.5cm处剔除粘膜4~6cm,并将浆肌层折叠并间断缝合6~8针,固定于近端结肠上,然后切除折叠以下多余的肠管,再将折叠的浆肌层间断缝合于会阴部原肛门部位的皮下及皮肤上。于骶前间隙内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经成形后的肛门旁3~4cm处引出。于成形的肛门内放置1段凡士林纱布的粗橡皮管,以利排便排气。4例皆同时采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术后初期,排便次数增多,排便时间无规律。3周后,排便功能逐渐恢复。5~6个月后,基本恢复便意感和控便能力,控便时间1~2min,对稀便也能自控不失禁,每日排便次数1
~2次。
3 讨论
原位肛门重建术关键是肛门功能重建,是肛门和直肠一组结构的综合功能的重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排便自控能力。笔者在早期的2例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采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的原位肛门重建术,结果病人术后控便时间短(<2min)对稀糊便常失禁。后来,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也采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并在结肠末端重建内括约肌,结果有很大改善,控便时间>2min,对稀便自控而不失禁。说明内括约肌是控便尤其是控制稀便不致失禁的重要因素,是原位肛门重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http://www.100md.com
肛门外括约肌是横纹肌,仅能在意识控制下控制肛门收缩力,但不能持久到2min,因此它对稀便的控制无能为力。而肛门内括约肌是平滑肌,收缩力虽小些,但能持久收缩,且不受意识支配,只有当其内腔内容物对其冲击压迫时,它才放松。
因此,肛门内外括约肌协调作用才能括约控制人工肛门不致失禁,缺一不可。文献 [1] 也说明,重建内括约肌可以明显提高肛管内静息压。因此,在设计本术式时,将肛门直肠功能结构原理,神经反射原理,内括约肌重建,排便力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提高对稀便的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本寿,吴允飞,陈淑章.低位直肠癌切除即时原位肛门重建 术,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2:102-104.
作者单位:215007江苏苏州解放军第100医院外科
(收稿日期:2003-07-28)
(编辑 晓勇), 百拇医药
关键词 肛门内括约肌 重建 原位肛门重建术 Miles术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11-1003-02
低位直肠癌Miles式术后,原位肛门重建术式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探索,术式也有多种,目的是重建后达到近似正常的肛门功能。我们对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即行原位肛门重建术中,采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又用结肠末端折叠法重建肛门内括约肌,结果说明,这对肛门控便能力尤其是稀便起重要作用,报告于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例中,男女各2例,年龄25~62岁,原发病皆为低位直肠癌,病程2~8月,其中,粘液腺癌3例,乳头状腺癌1例;DukesA期2例,B期2例;癌灶距肛门缘3~4cm3例,5cm1例;癌肿块占肠管周径1/3者2例,1/2者2例。
1.2 手术方法 4例皆行Miles术。切除癌肿清除盆腔淋巴结,游离乙状结肠,必要时再游离脾曲,以确保其系膜足够松弛,以便与会阴部皮肤缝合时无张力。结肠后壁的浆肌层与骶骨岬和骶前筋膜各缝合固定数针。结肠末端1.5cm处剔除粘膜4~6cm,并将浆肌层折叠并间断缝合6~8针,固定于近端结肠上,然后切除折叠以下多余的肠管,再将折叠的浆肌层间断缝合于会阴部原肛门部位的皮下及皮肤上。于骶前间隙内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经成形后的肛门旁3~4cm处引出。于成形的肛门内放置1段凡士林纱布的粗橡皮管,以利排便排气。4例皆同时采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
, 百拇医药
2 结果
术后初期,排便次数增多,排便时间无规律。3周后,排便功能逐渐恢复。5~6个月后,基本恢复便意感和控便能力,控便时间1~2min,对稀便也能自控不失禁,每日排便次数1
~2次。
3 讨论
原位肛门重建术关键是肛门功能重建,是肛门和直肠一组结构的综合功能的重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排便自控能力。笔者在早期的2例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采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的原位肛门重建术,结果病人术后控便时间短(<2min)对稀糊便常失禁。后来,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也采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并在结肠末端重建内括约肌,结果有很大改善,控便时间>2min,对稀便自控而不失禁。说明内括约肌是控便尤其是控制稀便不致失禁的重要因素,是原位肛门重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http://www.100md.com
肛门外括约肌是横纹肌,仅能在意识控制下控制肛门收缩力,但不能持久到2min,因此它对稀便的控制无能为力。而肛门内括约肌是平滑肌,收缩力虽小些,但能持久收缩,且不受意识支配,只有当其内腔内容物对其冲击压迫时,它才放松。
因此,肛门内外括约肌协调作用才能括约控制人工肛门不致失禁,缺一不可。文献 [1] 也说明,重建内括约肌可以明显提高肛管内静息压。因此,在设计本术式时,将肛门直肠功能结构原理,神经反射原理,内括约肌重建,排便力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提高对稀便的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本寿,吴允飞,陈淑章.低位直肠癌切除即时原位肛门重建 术,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2:102-104.
作者单位:215007江苏苏州解放军第100医院外科
(收稿日期:2003-07-28)
(编辑 晓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