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5例临床观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12-1115-02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笔者研究观察了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治疗RE临床疗效与胃镜检查前后结果对比,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胃灼热与反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口吐酸水或苦水。(2)食管吞钡X线检查,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襞粗乱。(3)胃镜可见胃食管交界上方5~10cm处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浅溃疡,有时可见狭窄,心电图、胸片及食道吞钡检查除外其他心肺疾病。中医辨证参照《中西医结合内科新论》 [1] 分为胃中积热证和寒热错杂证。
1.2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1999~2002年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33.5岁;病程1周~18年,平均12个月。胃镜检查:食管下段粘膜充血、糜烂,伴浅表性胃炎23例,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6例,伴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中医辨证分型:胃中积热证21例,寒热错杂证14例。对照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0~69岁,平均32.5岁;病程1周~20年,平均11个月。胃镜检查:食管下段粘膜充血、糜烂,伴浅表性胃炎22例,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5例,伴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中医辨证分型:胃中积热证19例,寒热错杂证14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西沙比利每次5mg,每日3次,餐前0.5h口服;雷尼替丁每次150mg,每日2次,早晚口服,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草药治疗,胃中积热证:清胃泄热,降逆制酸,活血止痛。处方1:左金丸合竹茹汤加减:黄连6g,吴茱萸3g,竹茹10g,制半夏10g,枇杷叶12g,炙刺猬皮9g,延胡索9g,金铃子10g,枳壳10g,乌贼骨12g,煅牡蛎20g,甘草3g。寒热错杂证:寒热同治,和胃降逆,化瘀止痛。处方2:半夏泻心汤加减:制半夏10g,黄连6g,黄芩6g,党参30g,干姜6g,甘草3g,枳壳10g,陈皮6g,炙刺猬皮9g,延胡索9g,金铃子10g,乌贼骨12g,煅牡蛎20g,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疗程4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有关症状和体征及胃镜检查报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 2 检验。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食管下段及胃粘膜组织学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食管下段及胃粘膜组织学改变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及粘膜组织学无改变或加重者。
2.2 疗效统计分析 见表1,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随访结果 6个月后对治愈病例进行随访,治疗组痊愈21例中有1例复发,对照组痊愈15例中有4例复发。两组病例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略)
2.4 不良反应 两组各有3例出现轻度腹泻,未终止用药。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主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不适当迟缓或经常处于松弛状态,食管对胃内反流物清除功能减弱等因素所致。治疗该病的关键是降低胃酸和减少胃食管反流,胃酸的浓度是决定RE程度的重要因素,抑制胃酸的分泌和保护胃食管粘膜是治疗RE非常有效的方法。西沙比利与雷尼替丁合用是近年治疗RE的主要方法。前者是全胃肠促动力药,它刺激肌间神经丛运动神经元的5-HT 4 受体,能有效提高LES压,加强胃食管反流的屏障作用,加快胃排空;后者是H 2 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分泌,降低对胃食管粘膜侵袭力。但停药后胃肠动力减弱,胃酸分泌亦较快恢复至原来水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率高,复发率下降。本病关键为胃失和降,病理表现为热郁、气滞、血瘀、胃肠动力紊乱。处方1:黄连清心火以泻肝火,吴茱萸疏肝和胃降逆,竹茹、半夏、枇杷叶清热降逆止呕,枳壳理气宽中,从而疏肝解郁,清胃泄热。处方2:制半夏和胃止呕,消痞散结,干姜可助散结降逆,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除热,党参、炙甘草、大枣扶正祛邪,补脾和中,故可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且炙刺猬皮、延胡索、金铃子活血化瘀,导滞止痛;乌贼骨、煅牡蛎制酸止痛。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已证实了其药理作用。两组方剂均能调整脾胃气机,加强西药药效,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且标本兼治,远期复发率降低。由于病例数有限,故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RE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培武.中西医结合内科新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83-184.
作者单位:115000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医院内二科
(收稿日期:2003-08-28)
(编辑 曲全), 百拇医药(孙立杰)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笔者研究观察了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治疗RE临床疗效与胃镜检查前后结果对比,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胃灼热与反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口吐酸水或苦水。(2)食管吞钡X线检查,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襞粗乱。(3)胃镜可见胃食管交界上方5~10cm处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浅溃疡,有时可见狭窄,心电图、胸片及食道吞钡检查除外其他心肺疾病。中医辨证参照《中西医结合内科新论》 [1] 分为胃中积热证和寒热错杂证。
1.2 一般资料 68例均为1999~2002年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21~68岁,平均33.5岁;病程1周~18年,平均12个月。胃镜检查:食管下段粘膜充血、糜烂,伴浅表性胃炎23例,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6例,伴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中医辨证分型:胃中积热证21例,寒热错杂证14例。对照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0~69岁,平均32.5岁;病程1周~20年,平均11个月。胃镜检查:食管下段粘膜充血、糜烂,伴浅表性胃炎22例,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5例,伴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中医辨证分型:胃中积热证19例,寒热错杂证14例。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西沙比利每次5mg,每日3次,餐前0.5h口服;雷尼替丁每次150mg,每日2次,早晚口服,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草药治疗,胃中积热证:清胃泄热,降逆制酸,活血止痛。处方1:左金丸合竹茹汤加减:黄连6g,吴茱萸3g,竹茹10g,制半夏10g,枇杷叶12g,炙刺猬皮9g,延胡索9g,金铃子10g,枳壳10g,乌贼骨12g,煅牡蛎20g,甘草3g。寒热错杂证:寒热同治,和胃降逆,化瘀止痛。处方2:半夏泻心汤加减:制半夏10g,黄连6g,黄芩6g,党参30g,干姜6g,甘草3g,枳壳10g,陈皮6g,炙刺猬皮9g,延胡索9g,金铃子10g,乌贼骨12g,煅牡蛎20g,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口服,疗程4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有关症状和体征及胃镜检查报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 2 检验。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食管下段及胃粘膜组织学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食管下段及胃粘膜组织学改变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及粘膜组织学无改变或加重者。
2.2 疗效统计分析 见表1,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随访结果 6个月后对治愈病例进行随访,治疗组痊愈21例中有1例复发,对照组痊愈15例中有4例复发。两组病例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略)
2.4 不良反应 两组各有3例出现轻度腹泻,未终止用药。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主要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不适当迟缓或经常处于松弛状态,食管对胃内反流物清除功能减弱等因素所致。治疗该病的关键是降低胃酸和减少胃食管反流,胃酸的浓度是决定RE程度的重要因素,抑制胃酸的分泌和保护胃食管粘膜是治疗RE非常有效的方法。西沙比利与雷尼替丁合用是近年治疗RE的主要方法。前者是全胃肠促动力药,它刺激肌间神经丛运动神经元的5-HT 4 受体,能有效提高LES压,加强胃食管反流的屏障作用,加快胃排空;后者是H 2 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分泌,降低对胃食管粘膜侵袭力。但停药后胃肠动力减弱,胃酸分泌亦较快恢复至原来水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率高,复发率下降。本病关键为胃失和降,病理表现为热郁、气滞、血瘀、胃肠动力紊乱。处方1:黄连清心火以泻肝火,吴茱萸疏肝和胃降逆,竹茹、半夏、枇杷叶清热降逆止呕,枳壳理气宽中,从而疏肝解郁,清胃泄热。处方2:制半夏和胃止呕,消痞散结,干姜可助散结降逆,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除热,党参、炙甘草、大枣扶正祛邪,补脾和中,故可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且炙刺猬皮、延胡索、金铃子活血化瘀,导滞止痛;乌贼骨、煅牡蛎制酸止痛。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已证实了其药理作用。两组方剂均能调整脾胃气机,加强西药药效,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且标本兼治,远期复发率降低。由于病例数有限,故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RE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培武.中西医结合内科新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83-184.
作者单位:115000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医院内二科
(收稿日期:2003-08-28)
(编辑 曲全), 百拇医药(孙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