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呃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11-1005-01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顽固性呃逆多见于重症久病,临床各科均可发生,处理起来非常棘手。久不愈者常可出现吸入性肺炎,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粘膜撕裂等并发症。使病情更加复杂。我们近两年来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此病颇见疗效,现介绍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西医治疗
1.1.1 首选利他林 患者发生呃逆时给予利他林10mg立即肌肉注射。一般患者能很快止住症状。
1.1.2 次选氯丙嗪 症状重时,可给予50mg立即肌肉注射。一般症状能在5min内缓解。如停药后仍很快复发,可给予100mg或20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内持续静滴。
, 百拇医药
1.2 中医治疗 因西医治疗此病虽见效快,但停药后很易复发,且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大,故临床上我们经反复试验观察治疗,总结出如下几种中医治法。
1.2.1 耳穴压豆法 常选神门、膈、脑点、皮质下、脾、胃诸穴,用胶布把王不留行子固定于上述诸穴后进行压迫刺激,每次用手指按压1~3min,每日5~7次,2天为1个疗程,视病情需要,用1~3个疗程。《灵枢·口问篇》曰:“耳为宗脉之所聚”,本法即通过耳部经脉的上述穴位,以达到调节人体内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起到降逆止呃的作用。临床常将此法与其他疗法综合应用,共收和胃降逆平呃之功。
1.2.2 敷脐法 常用麝香、冰片各3g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后敷于脐周,2~3天为1疗程,可连用1~3个疗程。本法简单易行,临床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麝香,冰片二药气味芳香,辛散温通,性善走窜,具有条达气机,平降胃气,通关开窍,启闭醒神等作用。常用于闭证兼见顽固性呃逆的患者。不论热闭,寒闭皆可应用。临床上对神经内外科急危重症病人兼见顽固性呃逆者效果尤佳。
, 百拇医药
1.2.3 针灸法 常选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七穴,以足阳明经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证留针可灸,热证疾出不灸。临床多加用电针,在患者有“得气”感应后,选择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以低频冲电流通过毫针刺激以上腧穴。每次留针约20~30min,每日1次。中脘、胃腧属俞募配穴,加上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可奏降胃气之功。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又为阴维交会穴,手厥阴经脉下膈络 三焦,阴维主一身之里,故有宣通上中二焦气机的作用。诸穴相合,膈间气机疏通,胃气得降而呃逆自止。
1.2.4 胃管注入中药法 药物组成:丁香20g,柿蒂30g,人参3g,生姜9g,随证加减:脾胃阳虚加吴茱萸、干姜等;胃阴不足加沙参、生地等;肾阳虚加附子、肉桂等。水煎后胃管注入,每日2~3次。
顽固性呃逆好发于重病、久病之后,多因病期长或大量使用一些耗伤正气的药物,致使人体正气亏虚,延及脾胃,胃气虚寒,失于和降,虚气上逆动膈而发生,故胃气虚寒为本病基本病机。因此,临床上我们常以《证因脉治》中的丁香柿蒂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方中重用丁香、柿蒂二味,丁香温胃散寒,下气止呃,柿蒂温中止呃,二者共为主药,人参补中益气,生姜温中降逆。诸药合用,使胃寒去,脾虚除,逆气降,则气逆自止。本法适用于大多数顽固性呃逆患者。
, 百拇医药
2 病案举例
患者,男,65岁,因眩晕、复视1周入院,查颅脑CT无出血灶及梗塞灶,以脑干梗塞、高血压Ⅲ期收入院。给予降颅压、降压、溶栓、抗凝及醒脑治疗。病情未得缓解,逐渐加重,于入院10h后突然出现四肢瘫痪、意识障碍等表现,遂转入重症病房。并加大治疗力度,病情未见恶化。查T36.8℃,BP150/100mmHg,再次查颅脑CT示:脑干梗塞。患者入院第5天起突发持续性呃逆,约10~15次/min,即以压迫眶上神经,并行利他林10mg,症状一度得到控制,但用药后约2h左右,呃逆症状又再现,遂决定采用中医药联合治疗:(1)辨证为脾肾阳虚的,药用丁香20g,柿蒂30g,人参3g,生姜9g,附子3g。水煎后胃管注入,每日3次;(2)选中脘、胃脘、足三里、内关七穴加用低频率脉冲电流电针刺激,留针30min,每日1次。(3)取麝香、冰片各3g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后敷于脐周。经上述治疗后1天,病情得到控制,2天后完全缓解,未复发。
3体会
顽固性呃逆多见于急慢性疾病的严重阶段,多为病势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因此,本病的发生常预示着病情深重,需抓住时机及时、准确施治,以期疾病早期向愈,否则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发生传变,甚至“土败胃绝”,则预后极差。上述治法是我们治疗顽固性呃逆
的常用有效治法,临床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则效果更佳。
(收稿日期:2003-11-10)
作者单位:272100山东省兖州市中医院
(编辑芷 兰), 百拇医药(梁福斌)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顽固性呃逆多见于重症久病,临床各科均可发生,处理起来非常棘手。久不愈者常可出现吸入性肺炎,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粘膜撕裂等并发症。使病情更加复杂。我们近两年来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此病颇见疗效,现介绍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西医治疗
1.1.1 首选利他林 患者发生呃逆时给予利他林10mg立即肌肉注射。一般患者能很快止住症状。
1.1.2 次选氯丙嗪 症状重时,可给予50mg立即肌肉注射。一般症状能在5min内缓解。如停药后仍很快复发,可给予100mg或20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内持续静滴。
, 百拇医药
1.2 中医治疗 因西医治疗此病虽见效快,但停药后很易复发,且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大,故临床上我们经反复试验观察治疗,总结出如下几种中医治法。
1.2.1 耳穴压豆法 常选神门、膈、脑点、皮质下、脾、胃诸穴,用胶布把王不留行子固定于上述诸穴后进行压迫刺激,每次用手指按压1~3min,每日5~7次,2天为1个疗程,视病情需要,用1~3个疗程。《灵枢·口问篇》曰:“耳为宗脉之所聚”,本法即通过耳部经脉的上述穴位,以达到调节人体内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起到降逆止呃的作用。临床常将此法与其他疗法综合应用,共收和胃降逆平呃之功。
1.2.2 敷脐法 常用麝香、冰片各3g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后敷于脐周,2~3天为1疗程,可连用1~3个疗程。本法简单易行,临床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麝香,冰片二药气味芳香,辛散温通,性善走窜,具有条达气机,平降胃气,通关开窍,启闭醒神等作用。常用于闭证兼见顽固性呃逆的患者。不论热闭,寒闭皆可应用。临床上对神经内外科急危重症病人兼见顽固性呃逆者效果尤佳。
, 百拇医药
1.2.3 针灸法 常选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七穴,以足阳明经为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证留针可灸,热证疾出不灸。临床多加用电针,在患者有“得气”感应后,选择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以低频冲电流通过毫针刺激以上腧穴。每次留针约20~30min,每日1次。中脘、胃腧属俞募配穴,加上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可奏降胃气之功。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又为阴维交会穴,手厥阴经脉下膈络 三焦,阴维主一身之里,故有宣通上中二焦气机的作用。诸穴相合,膈间气机疏通,胃气得降而呃逆自止。
1.2.4 胃管注入中药法 药物组成:丁香20g,柿蒂30g,人参3g,生姜9g,随证加减:脾胃阳虚加吴茱萸、干姜等;胃阴不足加沙参、生地等;肾阳虚加附子、肉桂等。水煎后胃管注入,每日2~3次。
顽固性呃逆好发于重病、久病之后,多因病期长或大量使用一些耗伤正气的药物,致使人体正气亏虚,延及脾胃,胃气虚寒,失于和降,虚气上逆动膈而发生,故胃气虚寒为本病基本病机。因此,临床上我们常以《证因脉治》中的丁香柿蒂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方中重用丁香、柿蒂二味,丁香温胃散寒,下气止呃,柿蒂温中止呃,二者共为主药,人参补中益气,生姜温中降逆。诸药合用,使胃寒去,脾虚除,逆气降,则气逆自止。本法适用于大多数顽固性呃逆患者。
, 百拇医药
2 病案举例
患者,男,65岁,因眩晕、复视1周入院,查颅脑CT无出血灶及梗塞灶,以脑干梗塞、高血压Ⅲ期收入院。给予降颅压、降压、溶栓、抗凝及醒脑治疗。病情未得缓解,逐渐加重,于入院10h后突然出现四肢瘫痪、意识障碍等表现,遂转入重症病房。并加大治疗力度,病情未见恶化。查T36.8℃,BP150/100mmHg,再次查颅脑CT示:脑干梗塞。患者入院第5天起突发持续性呃逆,约10~15次/min,即以压迫眶上神经,并行利他林10mg,症状一度得到控制,但用药后约2h左右,呃逆症状又再现,遂决定采用中医药联合治疗:(1)辨证为脾肾阳虚的,药用丁香20g,柿蒂30g,人参3g,生姜9g,附子3g。水煎后胃管注入,每日3次;(2)选中脘、胃脘、足三里、内关七穴加用低频率脉冲电流电针刺激,留针30min,每日1次。(3)取麝香、冰片各3g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后敷于脐周。经上述治疗后1天,病情得到控制,2天后完全缓解,未复发。
3体会
顽固性呃逆多见于急慢性疾病的严重阶段,多为病势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因此,本病的发生常预示着病情深重,需抓住时机及时、准确施治,以期疾病早期向愈,否则病情进一步发展而发生传变,甚至“土败胃绝”,则预后极差。上述治法是我们治疗顽固性呃逆
的常用有效治法,临床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则效果更佳。
(收稿日期:2003-11-10)
作者单位:272100山东省兖州市中医院
(编辑芷 兰), 百拇医药(梁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