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2年西南部队肺结核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 目的 掌握部队肺结核流行状况,提出有效措施指导部队防病工作,为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02年全区各医院的有效传染病报告卡,采用全军“军队疫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结核疫情年发病波动在30%~35%,在总传染病发病中呈现(18%~37%)下降趋势。30岁以下组占90%以上,40岁以上组明显上升。战士波动在75%~80%,干部波动在12%~20%。结论 肺结核居总传染病第三位(25.42%)。易感人群增加,免疫屏障下降是导致肺结核上升的根本原因。误诊是结核病传播的潜在因素。规范防治,统一化疗程序,监管院外病人措施加强预防接种及院外传染源管理是控制肺结核发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西南部队 肺结核 流行趋势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2-1900-02
为了解西南部队肺结核流行情况,更好更有效地指导部队做好卫生防病工作,为上级机关、首长制订卫生防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收集了2000~2002年辖区各医院上报的肺结核有效报告卡519例,用全军统一方法按发病时间、年龄、性别、职别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肺结核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00~2002年全区各医院有效肺结核发病报告卡共519张(不含重卡)。
1.2 方法 按照全军“军队疫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包技术要求,分别按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及职别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00~2002年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 全区2000~2002年共报告肺结核发病卡519例,其中2000年158例,占30.44%,2001年185例,占35.65%,2002年176例,占33.91%。肺结核发病占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7.17%、27.05%、18.86%,位居总传染病第三位。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0~2002年肺结核发病在3~9月份,波动范围在7.90%~11.37%,以5月份最为突出。2002年10~12月疫情下降与报告质量有一定关系。
, http://www.100md.com
2.2.2 年龄分布 在各年龄组中(见表1)30岁以下组发病占90%以上,31~40岁组发病较为平稳,且有下降倾向,41岁以上组尽管发病率低,但逐年上升趋势明显,小于20岁组有所上升。
表1 2000~2002年战区肺结核发病年龄分布情况 (略)
2.2.3 性别分布 尽管男女比例差异大,但女性逐年发病明显上升,男性有所下降。见表2。这一特征符合部队以男性为主体的结构特征,虽然男性比例远大于女性,但并不说明男性更易患肺结核病,男女易感性和发病率并无差异,与免疫接种率和抗体水平高低密切相关。
表2 2000~2002年战区肺结核发病性别分布情况 (略)
2.2.4 职别分布 部队人群中主要以战士发病居多,干部较低,且呈下降趋势。见表3。但由于战士人数多,这一结果仅能反映人群构成各异。血清学结果证明,战士免疫水平为75.58%,干部为89.45%,免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肺结核发病率的高低,另外驻地疫情对部队疫情的影响很大,部队疫情随驻防地区疫情而波动。
, 百拇医药
表3 2000~2002年战区肺结核发病职别分布情况 (略)
3 讨论
近年来,结核病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并呈上升趋势,我国 [1] 已是全球结核病患病较多的国家之一,具有潜在性的人群居高不下,对健康人群的威慑性明显增加,老年性肺结核发病上升加剧了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
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群来自全国各地,免疫水平、屏障能力差异显著,尽管具有一定免疫水平,但总体屏障能力在下降,鉴于传播途径的难防性,涂片阳性的广泛性,院外监管的松散性,再加上驻地疫情的影响,延误诊断是结核病传播的潜在因素,本辖区疫情居高不下,同全国全军基本一致。
本区部队集体屏障作用在下降,全年散发,无明显的发病季节特征;易感性无性别、年龄差异,但女性发病率在上升;驻地疫情对驻防人群影响甚大,依次为农村>中小城市>大城市;接种覆盖率低的单位发病率高,农村兵源多的单位发病率高;院外传染源管理质量直接影响所在单位昼夜发病率。输入人员的免疫屏障水平,特别是来自农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免疫水平的影响甚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队集体免疫屏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效果评价发现 [2] ,产生免疫水平者(85%)源于接种卡介苗。重复报告卡证实不正规治疗是造成重复治疗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员增加改变了就诊单位的结核病的免疫屏障状态。建 议:(1)接种卡介苗很有必要,既是提高部队群体免疫屏障作用和控制与消灭结核病的重要措施,又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2)主动发现和管理涂阳病人对降低部队结核病发病率和预防新发病例意义重大;(3)加强门诊首例早期发现和管理可有效地控制传播;(4)接受化疗全过程可减少继发感染;(5)足量用药、规范操作可减少控制耐药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龚震宇.美国低发病率地区消灭结核病的进展概况.疾病监测,2003,18(1):37.
2 马峰,石清明,卢登明,等.2308名军人结核免疫水平的血清学检测.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1,12(6):447.
作者单位:610021成都成都军区疾病监测中心
(编辑 曲全), 百拇医药
关键词 西南部队 肺结核 流行趋势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2-1900-02
为了解西南部队肺结核流行情况,更好更有效地指导部队做好卫生防病工作,为上级机关、首长制订卫生防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收集了2000~2002年辖区各医院上报的肺结核有效报告卡519例,用全军统一方法按发病时间、年龄、性别、职别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肺结核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00~2002年全区各医院有效肺结核发病报告卡共519张(不含重卡)。
1.2 方法 按照全军“军队疫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包技术要求,分别按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及职别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00~2002年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 全区2000~2002年共报告肺结核发病卡519例,其中2000年158例,占30.44%,2001年185例,占35.65%,2002年176例,占33.91%。肺结核发病占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7.17%、27.05%、18.86%,位居总传染病第三位。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0~2002年肺结核发病在3~9月份,波动范围在7.90%~11.37%,以5月份最为突出。2002年10~12月疫情下降与报告质量有一定关系。
, http://www.100md.com
2.2.2 年龄分布 在各年龄组中(见表1)30岁以下组发病占90%以上,31~40岁组发病较为平稳,且有下降倾向,41岁以上组尽管发病率低,但逐年上升趋势明显,小于20岁组有所上升。
表1 2000~2002年战区肺结核发病年龄分布情况 (略)
2.2.3 性别分布 尽管男女比例差异大,但女性逐年发病明显上升,男性有所下降。见表2。这一特征符合部队以男性为主体的结构特征,虽然男性比例远大于女性,但并不说明男性更易患肺结核病,男女易感性和发病率并无差异,与免疫接种率和抗体水平高低密切相关。
表2 2000~2002年战区肺结核发病性别分布情况 (略)
2.2.4 职别分布 部队人群中主要以战士发病居多,干部较低,且呈下降趋势。见表3。但由于战士人数多,这一结果仅能反映人群构成各异。血清学结果证明,战士免疫水平为75.58%,干部为89.45%,免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肺结核发病率的高低,另外驻地疫情对部队疫情的影响很大,部队疫情随驻防地区疫情而波动。
, 百拇医药
表3 2000~2002年战区肺结核发病职别分布情况 (略)
3 讨论
近年来,结核病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并呈上升趋势,我国 [1] 已是全球结核病患病较多的国家之一,具有潜在性的人群居高不下,对健康人群的威慑性明显增加,老年性肺结核发病上升加剧了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
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群来自全国各地,免疫水平、屏障能力差异显著,尽管具有一定免疫水平,但总体屏障能力在下降,鉴于传播途径的难防性,涂片阳性的广泛性,院外监管的松散性,再加上驻地疫情的影响,延误诊断是结核病传播的潜在因素,本辖区疫情居高不下,同全国全军基本一致。
本区部队集体屏障作用在下降,全年散发,无明显的发病季节特征;易感性无性别、年龄差异,但女性发病率在上升;驻地疫情对驻防人群影响甚大,依次为农村>中小城市>大城市;接种覆盖率低的单位发病率高,农村兵源多的单位发病率高;院外传染源管理质量直接影响所在单位昼夜发病率。输入人员的免疫屏障水平,特别是来自农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免疫水平的影响甚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队集体免疫屏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效果评价发现 [2] ,产生免疫水平者(85%)源于接种卡介苗。重复报告卡证实不正规治疗是造成重复治疗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员增加改变了就诊单位的结核病的免疫屏障状态。建 议:(1)接种卡介苗很有必要,既是提高部队群体免疫屏障作用和控制与消灭结核病的重要措施,又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2)主动发现和管理涂阳病人对降低部队结核病发病率和预防新发病例意义重大;(3)加强门诊首例早期发现和管理可有效地控制传播;(4)接受化疗全过程可减少继发感染;(5)足量用药、规范操作可减少控制耐药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龚震宇.美国低发病率地区消灭结核病的进展概况.疾病监测,2003,18(1):37.
2 马峰,石清明,卢登明,等.2308名军人结核免疫水平的血清学检测.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1,12(6):447.
作者单位:610021成都成都军区疾病监测中心
(编辑 曲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