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胃下垂62例临床观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11-1007-01
胃下垂属中医“痞证”、“胃脘痛”范畴,多见于体质瘦弱之人。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痞满、隐痛,食后加重,泛酸、嗳气。近年来笔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配合西药苯丙酸诺龙针剂肌注治疗本病,疗效颇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55岁;病程6个月~4年;全部病例均经胃B超确诊,其中胃小弯低于脐水平3cm以内者为轻度下垂,计12例;肝小弯低于脐水平3~5cm者为中度下垂,计35例;胃小弯低于脐水平5cm以上者为重度下垂,计15例。
1.2 治疗方法 (1)内服中药:黄芪30~60g,党参15~30g,枳壳15~45g,升麻4~6g,柴胡、甘草、五味子各6g,陈皮、当归各10g,茯苓、白术各12g。水煎服,日1剂。30日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兼有便秘者加麻仁20g,腹痛甚者加元胡10g,泛酸者加海螵蛸、象贝各10g,呕恶者加姜半夏12g,苏叶10g;腹泻者加补骨脂12g,石榴皮15g。(2)西药用苯丙酸诺龙针剂25g,肌注,每周2次。
2 治疗结果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胃下垂恢复正常)41例;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下垂中度变轻度或恢复、重度变中度或轻度)20例;无效(主症及胃下垂无明显改善)1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者20例,2个疗程治愈者21例,总有效率为98.4%。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岁。因胃脘坠胀疼痛3年,伴腹泻,食后加重8个月,1998年4月6日就诊。证见:胃脘胀闷隐痛,食后加重,恶心纳呆,大便溏薄,3~4次/d。伴头晕不适,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苔白微腻,脉细弱。胃B超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下垂6.6cm。中医辨证为脾虚湿阻、中气下陷。
治以益气健脾化湿、升阳举陷。处方:黄芪45g,枳壳、党参各30g,升麻6g,柴胡、甘草、五味子、煨诃子、陈皮、姜半夏各10g,茯苓、焦术、补骨脂各12g,煨葛根15g。日1剂,水煎取汁250~300ml,分3次温服。同时肌注苯丙酸诺龙针25mg,每周2次。服用6剂中药后,诉胃脘坠胀疼痛消失,大便成形,1~2次/d。原方加谷芽、麦芽各15g。继服20剂后,诸证消失,复查胃B超正常,体重增加4kg。随访2年,无复发。
4 讨论
中医认为,胃下垂的病机多责之于脾胃运化失职,中气下陷。故采用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补中益气汤,加用行气散痞之枳壳,益气收敛之五味子,以调节胃液分泌,促进消化,达到益气健脾、升阳举陷、行滞消痞之目的。方中重用黄芪、枳壳,以加强益气升提之力。因胃下垂多见于瘦弱之人,故用苯丙酸诺龙针以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治疗期间,嘱患者加强营养,注意调护,忌提重物,少食多餐,少进汤水,餐后平卧半小时,枕头垫高腰臀部等,以助胃复位。
(收稿日期:2003-10-20)
作者单位:1314112浙江省嘉善县惠民镇卫生院
2314100浙江省嘉善县中医医院
(编辑紫 草), http://www.100md.com(周际江)
胃下垂属中医“痞证”、“胃脘痛”范畴,多见于体质瘦弱之人。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痞满、隐痛,食后加重,泛酸、嗳气。近年来笔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配合西药苯丙酸诺龙针剂肌注治疗本病,疗效颇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55岁;病程6个月~4年;全部病例均经胃B超确诊,其中胃小弯低于脐水平3cm以内者为轻度下垂,计12例;肝小弯低于脐水平3~5cm者为中度下垂,计35例;胃小弯低于脐水平5cm以上者为重度下垂,计15例。
1.2 治疗方法 (1)内服中药:黄芪30~60g,党参15~30g,枳壳15~45g,升麻4~6g,柴胡、甘草、五味子各6g,陈皮、当归各10g,茯苓、白术各12g。水煎服,日1剂。30日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兼有便秘者加麻仁20g,腹痛甚者加元胡10g,泛酸者加海螵蛸、象贝各10g,呕恶者加姜半夏12g,苏叶10g;腹泻者加补骨脂12g,石榴皮15g。(2)西药用苯丙酸诺龙针剂25g,肌注,每周2次。
2 治疗结果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复查胃下垂恢复正常)41例;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下垂中度变轻度或恢复、重度变中度或轻度)20例;无效(主症及胃下垂无明显改善)1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者20例,2个疗程治愈者21例,总有效率为98.4%。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岁。因胃脘坠胀疼痛3年,伴腹泻,食后加重8个月,1998年4月6日就诊。证见:胃脘胀闷隐痛,食后加重,恶心纳呆,大便溏薄,3~4次/d。伴头晕不适,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苔白微腻,脉细弱。胃B超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下垂6.6cm。中医辨证为脾虚湿阻、中气下陷。
治以益气健脾化湿、升阳举陷。处方:黄芪45g,枳壳、党参各30g,升麻6g,柴胡、甘草、五味子、煨诃子、陈皮、姜半夏各10g,茯苓、焦术、补骨脂各12g,煨葛根15g。日1剂,水煎取汁250~300ml,分3次温服。同时肌注苯丙酸诺龙针25mg,每周2次。服用6剂中药后,诉胃脘坠胀疼痛消失,大便成形,1~2次/d。原方加谷芽、麦芽各15g。继服20剂后,诸证消失,复查胃B超正常,体重增加4kg。随访2年,无复发。
4 讨论
中医认为,胃下垂的病机多责之于脾胃运化失职,中气下陷。故采用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补中益气汤,加用行气散痞之枳壳,益气收敛之五味子,以调节胃液分泌,促进消化,达到益气健脾、升阳举陷、行滞消痞之目的。方中重用黄芪、枳壳,以加强益气升提之力。因胃下垂多见于瘦弱之人,故用苯丙酸诺龙针以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治疗期间,嘱患者加强营养,注意调护,忌提重物,少食多餐,少进汤水,餐后平卧半小时,枕头垫高腰臀部等,以助胃复位。
(收稿日期:2003-10-20)
作者单位:1314112浙江省嘉善县惠民镇卫生院
2314100浙江省嘉善县中医医院
(编辑紫 草), http://www.100md.com(周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