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399234
肠炎饮治疗慢性结肠炎126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2-1854-03

    慢性结肠炎系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粘液血便为主要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笔者1995年开始用自拟肠炎饮治疗本病126例,并设对照组58例比较,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选择按照1987年全国消化系统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大便常规及培养;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粘膜粗糙,接触易出血,有粘液血性分泌物附着,多发性糜烂、溃疡,或弥漫性粘膜充血、水肿,或形成息肉病;或X线钡剂灌肠示有肠管变窄及缩短改变,粘膜粗乱,肠袋消失和假性息肉等改变。治疗组126例,其中男68例,女58例;年龄18~70岁,平均44岁;病程3个月~1年54例,1~5年52例,5年以上20例;慢性结肠炎108例,溃疡性结肠炎18例。另设对照组58例,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19~71岁,平均45岁;病程3个月~1年25例,1~5年24例,5年以上9例;慢性结肠炎50例,溃疡性结肠炎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性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 http://www.100md.com
    1.2 主要症状 治疗组腹痛112例,腹泻118例,其中粘液便96例,脓血便18例,溏稀便4例。对照组腹痛56例,腹泻54例,其中粘液便44例,脓血便8例,溏稀便2例。

    1.3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溃疡性结肠炎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治疗组脾气虚弱型36例,脾虚湿热型12例,肝郁脾虚型24例,脾肾阳虚型54例。对照组脾气虚弱型16例,脾虚湿热型5例,肝郁脾虚型11例,脾肾阳虚型26例。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不论辨为何种证型,一律均给予中药肠炎饮内服治疗,其基本方为: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干姜10g,肉豆蔻10g,煨诃子10g,白花蛇舌草20g,白芍30g,甘草10g。便血加地榆炭20g;肠粘膜溃疡加血竭粉2g(冲服)。上主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每次1g,日4次;TMP每次0.2g,日2次。
, 百拇医药
    2.2 观察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2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嘱忌食生冷、瓜果及油腻食物,并停用其他有关药物。两组均在治疗结束后复查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

    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 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经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肠粘膜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粘膜呈轻度炎症改变。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肠粘膜无明显变化。无效:临床症状和肠粘膜无改善。

    3.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126例中,治愈72例(57.1%),显效25例(19.8%),好转18例(14.3%),无效11例(8.7%),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58例中,治愈16例(27.6%),显效10例(17.2%),好转8例(13.8%),无效24例(41.4%),总有效率为58.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 百拇医药
    3.3 两组慢性结肠炎分类疗效比较 见表1。按以上疗效标准评定,治疗组慢性结肠炎的治愈率为59.3%,总有效率为94.4%;溃疡性结肠炎的治愈率为44.4%,总有效率为72.2%。对照组慢性结肠炎的治愈率为28%,总有效率为58%;溃疡性结肠炎的治愈率为25%,总有效率为62.5%。两组间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慢性结肠炎分类疗效比较 略

    3.4 治疗组症状疗效观察 主要观察治疗组腹痛、粘液便、脓血便、溏稀便4项症状变化。治疗后症状消失为治愈,症状减轻为好转,症状无明显变化为无效。见表2。结果对腹痛、粘液便、溏稀便疗效显著,总有效率分别为92%、91.7%和100%。而对脓血便的总有效率为66.7%。

    表2 治疗组症状疗效观察 略

    3.5 治疗组中医证型间疗效比较 见表3。治疗组脾气虚弱证36例,治疗后治愈率为72.2%,总有效率为97.2%;肝郁脾虚证24例,治疗后治愈率为58.3%,总有效率为91.7%;脾肾阳虚证54例,治疗后治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90.7%。而脾虚湿热证12例,治疗后治愈率为41.7%,总有效率为75%。前三证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脾虚湿热证,差异有显著性(P<0.05)。
, 百拇医药
    表3 治疗组不同证型慢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略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工人。腹痛、腹泻反复发作3年,每于食生冷饮食后诱发或加重,曾服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未见好转。半月前因过饮扎啤而复发,腹痛,解粘液便每日4~5次,后赴某市人民医院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给予柳氮磺胺吡啶、黄连素、复合维生素B治疗无显效。于2001年8月12日来我院就诊,要求服中药治疗。遂用肠炎饮加血竭粉,服用一个疗程后,大便次数减少,腹痛减轻。停药3天,再续1个疗程后,腹痛消失,大便成形,纤维结肠镜复查,肠粘膜正常,后随访未见复发。

    5 讨论

    慢性结肠炎与自身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多因感染、饮食不节和精神因素诱发所致。本病属中医腹痛、泄泻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感受寒热暑湿之邪侵袭肠胃;或饮食失节,恣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嗜酒肥甘,湿热内蕴;或情志失调,肝木横逆,乘脾犯胃。上述诸因致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气机升降失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又因失治误治,日久导致脾肾阳虚,使正虚邪恋,病情缠绵,经久不愈,形成虚 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临证表现为标实而本虚,即腑实而脏虚,更以脾虚为主。故《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腑实宜清宜下,脏虚宜补宜温,随证施治需不离病机大要。肠炎饮以古方参苓白术散为基础,结合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加减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干姜、肉豆蔻、砂仁、诃子温中散寒,固肠止泻;木香、陈皮和胃理气止痛;白花蛇舌草清肠解毒;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寒热并用、标本兼顾、虚实同调,共奏温中止痛、调和肝脾、固肠止泻之功效。实验研究表明:参苓白术散能增加肠管对水分及氯化物的吸收,而且大剂量时能抑制肠管的收缩 [1]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能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并有强壮作用,而茯苓、白术、甘草都有增强胃肠功能的作用,且甘草有类皮质激素作用,可抑制变态反应,两相配伍,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机能,可提高机体抗病祛邪的能力 [2] 。芍药甘草汤对中枢性、末梢性横纹肌的挛急均有镇静作用,甘草解痉止痛作用是作用于末梢神经,使其弛缓,消除挛急疼痛;而芍药则是作用于疼痛中枢和脊髓反射弧的,故临床上,甘草配白芍则效果更好 [3] 。木香、陈皮能够抑制胃肠蠕动,诃子可使粘膜溃疡面的组织蛋白质凝固,从而造成一层被膜,以保护粘膜,促进溃疡愈合,白花蛇舌草有抑菌消炎的作用。这与本方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相吻合。临床观察表明,肠炎饮组方合理,配伍严谨,疗效确切,符合辨证、辨病论治原则,为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理想药物,现已制成胶囊,广泛应用于临床,继续追访观察。观察同时表明,本方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脓血便之脾虚湿热证患者,疗效不及其它证型,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张丰强.中医名方应用大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358-363.

    2 薛坤会,张仲森,徐家田.刘祥瑛运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胃肠病的经验.陕西中医,1998,19(7):319-320.

    3 丁章森.甘草有效成份的研究概况.北京中医,1992,(2):36-37.

    作者单位:276300山东省沂南县中医医院

    (编辑 维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