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29例临床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1-0060-01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1997年初~2002年初5年间收治的29例母乳性黄疸作一个系统的临床分析和回顾。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9例,女10例。年龄10天~2个月。早产儿5例,足月儿24例。均母乳喂养,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轻~中度(胆红素205~342μmol/L)占26例,重度黄疸(胆红素>342μmol/L)占3例,患儿胃纳好,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加,无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二便颜色正常,肝脏在肋下2cm以内,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正常,血培养阴性,肝肾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EB病毒抗体及弓形虫检测阴性,血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阴性,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活性正常。
1.2 诊断标准 单纯母乳喂养的乳儿,生理性黄疸不消退或消退缓慢,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增高症,停喂母乳24~72h黄疸明显消退,再喂母乳黄疸不出现或轻微黄疸。
1.3 治疗及转归 全部暂停母乳喂养2~6天,改人工喂养。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和黄疸消退时间最短2天,最长6天,平均4天。加用肝酶诱导剂6例,光疗4例。本组均治愈,无核黄疸发生。
2 讨论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过去认为是由于母乳中的孕二醇或不饱和脂肪酸抑制了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所致,近年来发现此种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 酶活性特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母乳性黄疸。
2.2 临床特点 结合本组病例和有关文献 [1] ,母乳性黄疸有以下特点:(1)纯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2)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疸,2~3周达高峰,消退缓慢或不消退;(3)黄疸程度以轻中度(胆红素205~342μmol/L)多见,重度黄疸少(本组3例,占10.34%),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4)停喂母乳后1~3天黄疸明显降低,再喂母乳可有小反复,但较原来黄疸轻;(5)患儿生长发育正常,胃纳良好,体重增加,预后好,不会发生核黄疸。
2.3 诊断 母乳性黄疸确诊无特异性方法,需除外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如感染、溶血、胆道疾病和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2.4 治疗及预后 通过实践,结合文献报道,笔者认为,如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05μmol/L时,可不中断母乳喂养,采取少量多次喂养方法,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重吸收。当超过205μmol/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3~5天,必要时可光疗和服用肝酶诱导剂治疗。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有增加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并诱导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促进胆红素代谢,对黄疸消退有促进作用 [2]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大多不必特殊治疗可自然消退,未发现母乳性黄疸引起胆红素脑病的文献报道。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0.
2 翟淑萍,孙翠芳,钱琦,等.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初探.临床儿科杂志,2000,18(4):227.
(收稿日期:2002-08-27)
作者单位:333300江西省乐平市人民医院儿科
(编辑晓 亮), 百拇医药(徐)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将我院1997年初~2002年初5年间收治的29例母乳性黄疸作一个系统的临床分析和回顾。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9例,女10例。年龄10天~2个月。早产儿5例,足月儿24例。均母乳喂养,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轻~中度(胆红素205~342μmol/L)占26例,重度黄疸(胆红素>342μmol/L)占3例,患儿胃纳好,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加,无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二便颜色正常,肝脏在肋下2cm以内,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正常,血培养阴性,肝肾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EB病毒抗体及弓形虫检测阴性,血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阴性,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活性正常。
1.2 诊断标准 单纯母乳喂养的乳儿,生理性黄疸不消退或消退缓慢,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增高症,停喂母乳24~72h黄疸明显消退,再喂母乳黄疸不出现或轻微黄疸。
1.3 治疗及转归 全部暂停母乳喂养2~6天,改人工喂养。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和黄疸消退时间最短2天,最长6天,平均4天。加用肝酶诱导剂6例,光疗4例。本组均治愈,无核黄疸发生。
2 讨论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过去认为是由于母乳中的孕二醇或不饱和脂肪酸抑制了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所致,近年来发现此种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 酶活性特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母乳性黄疸。
2.2 临床特点 结合本组病例和有关文献 [1] ,母乳性黄疸有以下特点:(1)纯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2)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疸,2~3周达高峰,消退缓慢或不消退;(3)黄疸程度以轻中度(胆红素205~342μmol/L)多见,重度黄疸少(本组3例,占10.34%),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4)停喂母乳后1~3天黄疸明显降低,再喂母乳可有小反复,但较原来黄疸轻;(5)患儿生长发育正常,胃纳良好,体重增加,预后好,不会发生核黄疸。
2.3 诊断 母乳性黄疸确诊无特异性方法,需除外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如感染、溶血、胆道疾病和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2.4 治疗及预后 通过实践,结合文献报道,笔者认为,如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05μmol/L时,可不中断母乳喂养,采取少量多次喂养方法,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重吸收。当超过205μmol/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3~5天,必要时可光疗和服用肝酶诱导剂治疗。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有增加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并诱导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促进胆红素代谢,对黄疸消退有促进作用 [2]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大多不必特殊治疗可自然消退,未发现母乳性黄疸引起胆红素脑病的文献报道。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50.
2 翟淑萍,孙翠芳,钱琦,等.高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初探.临床儿科杂志,2000,18(4):227.
(收稿日期:2002-08-27)
作者单位:333300江西省乐平市人民医院儿科
(编辑晓 亮), 百拇医药(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