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根治术后纱条残留术腔1例报告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17-1635-02
患者,女,71岁,右耳流脓,伴发热4月,门诊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发热待查收入院。4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右耳痛,咽部不适,发热,继而开始右耳流脓,有臭味。曾在当地医院行颞骨CT示:右中耳乳突炎。并取耳内切口行右耳乳突根治术,术后第2天开始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静滴氧氟沙量抗感染,同时加地塞米松治疗,体温降至正常,1月后出院。出院后第2天患者又开始发热,T38℃左右,并伴左耳听力下降,耳流脓,耳痛加剧,急诊来我院就诊入院。患者神志清,精神差,呈嗜睡状态,抬入病房,头颅无畸形,贫血貌,心音可,律齐,心率72次/min,肺、腹(-),右巴氏症(+)。右颞部、乳突区轻度压痛,右耳道内有少星脓性分泌物,鼓膜紧张部有小穿孔,外耳道后上壁结构紊乱,似上鼓室开放术腔,左耳鼓膜混浊,轻度内陷。心电图示:低钾性心电图改变。急查血常规:WBC18.2×10 9 /L,RBC3.0×10 12 /L,Hb90g/L,血钾1.7mmol/L。血气分析:代谢性碱中毒。经抗炎、补钾等支持治疗,患者体温37℃,血钾4.3mmol/L,根据病情考虑为慢性中耳炎伴乙状窦血栓静脉炎。于是在局麻加强化下行右耳乳突探查术,取耳后切口,术中见上鼓室内有少量肉芽及残余胆脂瘤皮,桥已断,去除锤骨及病变组织,磨开乙状窦前壁穿刺回抽,未见血栓及相应病变组织,术腔病变组织病理报告为粘膜及肉芽组织慢性炎症改变。术后患者体温正常,头痛消失,一般情况好转。术后第7天患者又发热,头痛,纳差,口苦,体温38℃左右,WBC7.8×10 9 /L,RBC2.99×10 12 /L,Hb92g/L,行骨髓穿刺术,考虑继发性纯红再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经血液科会诊,建议转入血液科治疗,患者拒绝转科治疗。术后第14天,术腔上皮生长良好,换药时发现耳内切口深 部有1条碘仿纱条,抽出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痊愈出院。1月后,患者再次来我院,以头痛,发热,耳内流脓半月之主述就诊,检查术腔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再次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收入院,经支持治疗后再次行乳突探查术,经原耳内切口进路,发现切口下有3条碘仿纱条,呈黑褐色,干燥成团,清除纱条后,见术腔上皮生长良好,无残留病变组织,缝合切口。术后头痛减轻至消失,体温恢复正常,2周后痊愈出院。3个月后复查,术腔上皮生长良好。体温正常。
, 百拇医药
讨论:乳突根治术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最基本的手术,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患者术后体温正常,可获干耳。术腔纱条残留可使患者术后仍流脓,体质差者可伴发热。术腔纱条残留一般多在耳内切口下方或乳突尖等不易窥及的部位,患者通常表现为耳流脓,但脓量较少,稀薄,无臭味,术腔看不到明显病变部位,体质差者常伴发热,耳痛或头痛。经局部或全身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只有将纱条取出后,上述症状才消失。本文例1患者在当地医院行乳突根治术后,碘仿纱条残留在耳内切口,一直发热,耳流脓。因外耳道口较小未发现纱条,第二次手术时,因考虑伴有颅内并发症———乙状窦血栓静脉炎,故经耳后切口乳突探查,致使残留纱条仍未发现。第三次手术行耳内切口,方发现切口下有残留纱条,才找到患者反复发热、耳流脓的真正病因,但此时术腔纱条残留已达半年之久,应引以为戒。
因此行乳突根治术后,术腔深部填放碘纱条时,应选稍长纱条(2~2.5cm),填塞时应向术腔方向填压,避免向切口方向填压,耳道应留有纱条头,外耳道口应留大一点,便于换药。术后每次换药要精心,看清术腔,必要时可用内窥镜观察术腔,以防纱条残留。避免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引起医疗纠纷。同时,应反复活检以便确诊。为确诊结核性中耳乳突炎,可采用PCR及DNA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血液及标本中结核杆菌,该方法比传统检测方 法更敏感,对结核性疾病能快速确诊。
作者单位:1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进修生)
2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
(编辑使 臻), 百拇医药(杨华荣)
患者,女,71岁,右耳流脓,伴发热4月,门诊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发热待查收入院。4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右耳痛,咽部不适,发热,继而开始右耳流脓,有臭味。曾在当地医院行颞骨CT示:右中耳乳突炎。并取耳内切口行右耳乳突根治术,术后第2天开始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静滴氧氟沙量抗感染,同时加地塞米松治疗,体温降至正常,1月后出院。出院后第2天患者又开始发热,T38℃左右,并伴左耳听力下降,耳流脓,耳痛加剧,急诊来我院就诊入院。患者神志清,精神差,呈嗜睡状态,抬入病房,头颅无畸形,贫血貌,心音可,律齐,心率72次/min,肺、腹(-),右巴氏症(+)。右颞部、乳突区轻度压痛,右耳道内有少星脓性分泌物,鼓膜紧张部有小穿孔,外耳道后上壁结构紊乱,似上鼓室开放术腔,左耳鼓膜混浊,轻度内陷。心电图示:低钾性心电图改变。急查血常规:WBC18.2×10 9 /L,RBC3.0×10 12 /L,Hb90g/L,血钾1.7mmol/L。血气分析:代谢性碱中毒。经抗炎、补钾等支持治疗,患者体温37℃,血钾4.3mmol/L,根据病情考虑为慢性中耳炎伴乙状窦血栓静脉炎。于是在局麻加强化下行右耳乳突探查术,取耳后切口,术中见上鼓室内有少量肉芽及残余胆脂瘤皮,桥已断,去除锤骨及病变组织,磨开乙状窦前壁穿刺回抽,未见血栓及相应病变组织,术腔病变组织病理报告为粘膜及肉芽组织慢性炎症改变。术后患者体温正常,头痛消失,一般情况好转。术后第7天患者又发热,头痛,纳差,口苦,体温38℃左右,WBC7.8×10 9 /L,RBC2.99×10 12 /L,Hb92g/L,行骨髓穿刺术,考虑继发性纯红再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经血液科会诊,建议转入血液科治疗,患者拒绝转科治疗。术后第14天,术腔上皮生长良好,换药时发现耳内切口深 部有1条碘仿纱条,抽出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痊愈出院。1月后,患者再次来我院,以头痛,发热,耳内流脓半月之主述就诊,检查术腔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再次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收入院,经支持治疗后再次行乳突探查术,经原耳内切口进路,发现切口下有3条碘仿纱条,呈黑褐色,干燥成团,清除纱条后,见术腔上皮生长良好,无残留病变组织,缝合切口。术后头痛减轻至消失,体温恢复正常,2周后痊愈出院。3个月后复查,术腔上皮生长良好。体温正常。
, 百拇医药
讨论:乳突根治术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最基本的手术,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患者术后体温正常,可获干耳。术腔纱条残留可使患者术后仍流脓,体质差者可伴发热。术腔纱条残留一般多在耳内切口下方或乳突尖等不易窥及的部位,患者通常表现为耳流脓,但脓量较少,稀薄,无臭味,术腔看不到明显病变部位,体质差者常伴发热,耳痛或头痛。经局部或全身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只有将纱条取出后,上述症状才消失。本文例1患者在当地医院行乳突根治术后,碘仿纱条残留在耳内切口,一直发热,耳流脓。因外耳道口较小未发现纱条,第二次手术时,因考虑伴有颅内并发症———乙状窦血栓静脉炎,故经耳后切口乳突探查,致使残留纱条仍未发现。第三次手术行耳内切口,方发现切口下有残留纱条,才找到患者反复发热、耳流脓的真正病因,但此时术腔纱条残留已达半年之久,应引以为戒。
因此行乳突根治术后,术腔深部填放碘纱条时,应选稍长纱条(2~2.5cm),填塞时应向术腔方向填压,避免向切口方向填压,耳道应留有纱条头,外耳道口应留大一点,便于换药。术后每次换药要精心,看清术腔,必要时可用内窥镜观察术腔,以防纱条残留。避免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引起医疗纠纷。同时,应反复活检以便确诊。为确诊结核性中耳乳突炎,可采用PCR及DNA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血液及标本中结核杆菌,该方法比传统检测方 法更敏感,对结核性疾病能快速确诊。
作者单位:1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进修生)
2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
(编辑使 臻), 百拇医药(杨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