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12期
编号:10400381
大肠息肉的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年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3)12-1105-01

    近些年大肠疾病呈现逐年增多趋势,而大肠息肉是常见多发疾病。并且可能发展成为大肠癌,已经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我院自1998~2003年使用结肠镜,检出息肉647例,根据情况分别进行了镜下电切、手术及保守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进行镜检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伴腹泻、粘液脓血便、单纯鲜血便、腹泻伴血便、腹泻、便秘等交替血便、单纯腹泻等其它症状。发病时间3天~32年不等,平均3个月~0.5年。使用硬性结肠镜和(或)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有下消化道症状者,发现大肠息肉647例,其中男性386例,女性261例;年龄13~89岁,13~59岁135例,平均37岁,60~89岁192例,平均74岁。

    1.2 结肠镜检查结果 在结肠镜检查病人中发现息肉647 例,其中单发息肉检出362例占56%,2~10枚共检出246例占38%;10枚以上39例占6%。有些多发大肠息肉数量很多可达几百枚。息肉大小直径约0.2~3.0cm不等,其中0.2~1.0cm最为常见,占93.1%,1.0~2.0cm占5.1%,2.0~4.0cm占0.8%,28例恶变者息肉直径均为1.0cm以上。多发息肉都是大小并存,并且多是在大肠多个部位。息肉的分布:直肠息肉占21%;乙状结肠息肉占23%;降结肠息肉占15.3%;横结肠息肉占16.7%;升结肠息肉占15.6%;回盲部8.4%。
, 百拇医药
    647例患大肠息肉的病人都进行病理检查,活检结果:腺癌52.2%,炎性息肉25%,增生性息肉13%,慢性炎症3%,混合型5%,恶变者1.8%。

    2 治疗

    大肠息肉的治疗取决于病人的疾病症状、大小、部位、切除难易度、有无癌变可能等多种因素。本组病人在镜检发现息肉时,一般直接进行取病理之后,再行电灼或圈套电灼切除,而对于低位(<10cm)直肠息肉局麻下行粘膜及粘膜下层切除,如果是广基的息肉在切除时范围应大些。对于已经癌变的息肉则按恶性肿瘤处理。本组647例大肠息肉中,低位直肠息肉行病理发现5例已经癌变,良性息肉行局部后局部切除再次病理检查发现3例癌变。对于已经癌 变息肉行根治手术。纤维结肠镜的广泛的应用,可以对全大肠进行直接跟踪观察,如果出现病情变化可随时进行相应治疗。对于考虑为腺瘤的病人,尽量在镜下直接电灼或圈套后电灼处理,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3 讨论
, 百拇医药
    大肠息肉意指大肠粘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物,它不说明隆起病变的病理性质,它可以是腺瘤也可以是炎症修复的后果,可以是局部粘膜增生肥厚,也可以是息肉状的癌。

    大肠息肉在临床上的重要问题主要是癌变问题,多年来认为大肠息肉转变癌前病变可能性很大,并且可以发展成浸润癌。大肠息肉癌变可能性随着息肉性质和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近些年已经公认,腺瘤可以长期存在,而且生长缓慢。<1.0cm直径的腺瘤,发生癌变的机会很小,不超过1%,癌变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大或(和)腺瘤的增大而增加。带蒂腺瘤发生癌变后,很少侵入蒂部。大肠息肉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以下4类:(1)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家族性息肉病的息肉,乳头状腺瘤。(2)错构瘤性息肉,包括儿童型息肉、黑斑息肉病的息肉。(3)炎性息肉,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痢疾等各种疾病所引起的息肉。(4)增生性或化学性息肉。

    息肉其病理分类不同,形态有别。腺瘤或称息肉状腺瘤、腺瘤性息肉,当与结肠癌并发时常表现为多发性,多有蒂,是大肠中常见的息肉状疾病。绒毛状腺瘤,多有分叶,表面有沟纹和糜烂,而乳头状腺瘤表面多粗糙,呈菜花状,可以转变为癌是公认的,一般认为癌变发生率可达3%。炎性息肉表面光滑、有光泽、多较小,炎性息肉的发生和大肠粘膜炎性病变有关,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增生性息肉不存在癌变问题,不需要处理。恶变息肉多同时还伴有渗血或新鲜出血、血痂及表面溃疡,活检时易出血。

    大肠息肉是消化道的常见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与大肠癌难以区别。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及大肠的任何部位,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中老年人中开展结肠镜普查,对提高大肠息肉、息肉恶变及早期癌的检出率、降低进展癌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可以使用结肠镜检查和取病理来明确诊断,而且经结肠镜电灼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并且可以跟踪随访观察。

    (收稿日期:2003-12-08)

    作者单位:130012吉林省人民医院

    (编辑罗 彬), 百拇医药(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