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3期
编号:10400155
噻哌酮对支气管哮喘防治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3-1996-0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由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EOS)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疾病。组胺是重要的炎性介质之一,密切参与了哮喘发病过程。本研究主要观察新一代抗组胺药噻哌酮(酮体芬)对缓解期变应性哮喘患者支气管高反应性(BHR)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组胺H 1 受体(H 1 R)和组胺H 2 受体(H 2 R)的作用,探讨该药在哮喘防治中的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缓解期变应性哮喘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29.8岁。符合1992年全国哮喘工作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个月内无急性哮喘发作或偶有夜间胸闷能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并要求符合以下条件:(1)3个月内未服用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2)6周内未患有上呼吸道感染。(3)受试前至少停用β 2 受体激动剂12h。(4)无心、肝、肾疾病。
, 百拇医药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H-mepyramine放射活性913.9GBQ/mmoi,放化纯度99%,美国Dupon公司产品。(2)3H-tiotidine放射活性3219.0GBQ/mmoi,放化纯度99%,美国Dupon公司产品。(3)(+)-chiorpheniramine和ranitidine,美国Sigma公司产品。(4)淋巴细胞分离液: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院产品。(5)Astrograph TCH-6100H气道反应性测定仪:日本Chest公司产品。(6)LS-5000CE液体闪烁记数仪;美国Bectdman公司产品。

    1.3 方法

    1.3.1 用药 所有患者均先测定对乙酰甲胆碱的气道反应性及抽血测定淋巴细胞H 1 R和H 2 R。给予受试者酮体芬10mg,2次/日口服,疗程35天。疗程结束后复查上述各项指标。所有项目测定均于当日上午9∶00进行。疗程期间可酌情使用β 2 受体激动剂,禁止使用皮质激素、色甘酸钠及茶碱类等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
, 百拇医药
    1.3.2 气道反应性测定 将10种等倍递增浓度乙酰甲胆碱分别放入10个雾化器内,生理盐水和异丙肾上腺素分别放入2个雾化器内,雾化量0、15ml/min,雾粒直径(11±6)μm。先吸入生理盐水曲线平稳后,由低浓度至高浓度各潮气呼吸1min,连续记录绘制剂量-反应曲线,取此曲线上的三个参数:(1)起始阻力(Rrs,单位kPa·L -1 ·S -1 ),为吸入生理盐水时最初阻力,它反应气道平滑肌基础张力。(2)反应阈值(Dmin,单位U),为呼吸阻力开始呈线性上升时药物累积量,它反应气道的敏感性。(3)诱导控制值下降斜率(SGrs,单位L·S -1 ·kPa -1 ·min -1 ),指单位时间内的诱导控制值之差,它反映气道的反应性。

    1.3.3 外周血组胺受体测定 肘静脉采血20ml,肝素抗凝,加淋巴细胞分离液制备浓度为5×10 9 /L淋巴细胞悬液。取该悬液50μl分别与终浓度4~30nm的 3 H-mepyraˉmine和 3 H-tiotidine混合摇匀,非特异结合管分别加入1000倍的非标配基(+)-chlorpheniramine和ranitidine,加PBS缓冲液至反应终体积250μl。置20℃温水中孵育30min,放水冰浴中终止反应,迅速经玻璃纤维滤膜负压抽吸去除游离配基。滤膜80℃1h烘干,置闪烁液中放置18h,液闪仪测放射性强度。数据经Scatchard处理并作图,得到受体的最大结合量(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Bmax反映受体数量,Kd反映受体与配体的亲和力。
, 百拇医药
    1.4 统计学分析 结果数据以ˉx±s表示,采用配对计量资料t检验。

    2 结果

    2.1 哮喘患者服用酮体芬前后,对乙酰甲胆碱的气道反应性变化 结果见表1。

    表1 16例哮喘患者酮体芬治疗前后气道反应性变化 (ˉx±s)

    上表表明连续服用酮体芬45天,可降低Rrs,增大FEV 1 %,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意义。而药物增大Dmin,降低SGrs的作用非常显著。提示酮体芬可显著降低哮喘 患者BHR。

    2.2 哮喘患者服用酮体芬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H 1 R和H 2 R的变化 结果见表2。

    表2 16例哮喘患者酮体芬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H 1 R和H 2 R的变化
, 百拇医药
    从表2可以看出酮体芬显著上调H 1 R的Bmax和kd,而对H 2 R的Bmax和kd无影响。表明该药可显著增大H 1 R的数量,显著降低H 1 R与配体亲合力。对H 2 R数量和亲合力无影响。

    2.3 不良反应 所有参试者均未诉有嗜睡、口干等副作用。

    3 讨论

    近10余年来的研究表明哮喘的病理特点是气道炎症。气道炎症是形成BHR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引起支气管广泛可逆性阻塞导致通气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因此,目前抗炎治疗是哮喘防治的首要原则。

    组胺是重要的炎性介质之一,主要通过H 1 R介导气管平滑肌收缩、微血管渗漏和粘膜水肿引起哮喘发作。传统抗组胺药主要是竞争性结合H 1 R从而解除H 1 R所介导的作用。但传统抗组胺药特异性低,作用弱,且明显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新一代抗组胺药克服了传统药物的上述弱点,具有特异性高、作用强,几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和抗胆碱能作用的特点,可以长期应用。酮体芬是1987年研制开发出的新一代抗组胺药。近年来国外对其在哮喘防治中特别在迟发哮喘反应(LAR)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国外研究以FEV 1 和PEFR作为疗效观察指标。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大气道功能,作为哮喘防治疗效的指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且疗程较短,病例选择也有不同,因而结论不一。BHR是哮喘最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是诊断哮喘、判断病情轻重及估计预后的主要指标。我们研究 发现口服酮体芬45天即可显著降低哮喘患者BHR。目前认为气道炎症是形成BHR的主要机制。酮体芬降低BHR的主要机制是抗炎作用。除了能够有效阻断H 1 R从而减轻气道微血管渗漏和粘膜水肿外,有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显著的抑制EOS浸润到气道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作用,这可能与抑制气道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Ⅰ(IˉCAM-Ⅰ)有关。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Ⅰ(ELAM-Ⅰ)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Ⅰ(VCAM-Ⅰ)表达有关,即抑制EOS沿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粘附、游走并浸润。组胺本身不能诱导ICAN-Ⅰ表达,因此酮体芬的这个作用是阻断H 1 R外的机制,FEV 1 %改善不明显可能与FEV 1 %基础值较高,且其本身敏感性较差有关。研究表明酮体芬可主要作为抗哮喘气道炎症药物用于哮喘防治。
, http://www.100md.com
    哮喘患者和动物模型均存在气道组胺受体失衡,即H 2 R数量减少,功能低下,而H 1 R数量增多,功能相对亢进。这可能参与哮喘发病过程。我们研究发现长期应用酮体芬显著上调H 1 R数量,加剧了组胺受体失衡。因此长期单独应用酮体芬疗效可能会有所降低,用于哮喘防治时注意疗程适当。有文献报道糖皮质激素(GCS)具有抑制H 1 R的功能。我们近期的研究发现GCS具有下调H 1 R数量、上调H 2 R数量的作用,从而可以纠正组胺受体失衡。因此应用酮体芬防治哮喘时联用GCS既可增大抗炎作用,又可防止和纠正组胺受体失衡,疗效会更好。

    作者单位:250013山东省军区门诊部

    (编辑小 川), 百拇医药(迟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