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心肺复苏的几点体会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4)01-0061-02
高原地区由于缺氧等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使得心肺复苏进行与在平原地区有所不同,现就笔者在高原地区进行心肺复苏的几点体会作一简要介绍。
1 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对心肺的影响
高原是指海拔3000m以上,能激发机体发生生物学效应的环境及高度,具有空气稀薄、寒冷、风大等自然环境特点,其中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是高原环境影响机体的主要因素。随着海拔升高,空气逐渐稀薄,大气中氧分压也逐渐降低。在海拔3000m的地区吸入空气的氧分压只有平原的2/3,在海拔5000m的地区则只有平原的1/2左右。由于大气氧分压低,肺泡气和动脉血中氧分压随之降低,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线粒体的氧分压梯度也缩小,从而引起缺氧。处于缺氧情况下的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氧透过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右移,血液重新分布以首先满足心脑等重要器官血液与氧需要,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等;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之后,则出现肺血管持续性痉挛收缩,肺动脉高压,进而出现肺血管结构上的改变;血液粘稠度明显增加、心肌肥大或心脏扩大等 [1] 。另外,低温可使机体代谢率增强,耗氧量增加,从而成为诱发或加剧疾病的重要因素。
, 百拇医药
2 高原地区心肺复苏的几点体会
2.1 ABC步骤中B、C频率调整的体会 平原地区心肺复苏抢救时B、C频率通常为每胸外按压15次后连续快速吹气2次(以被救者为成人、施救者为1人为例),即心肺复苏频率按人工呼吸(B)在12次/min、胸外按压(C)在80~100次/min进行 [2] 。在不同高度的高原地区由于含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使得高原地区心肺复苏时B频率应根据所在地实际含氧量进行调整,例如当地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0%时,B频率应在20次/min为宜,这样才可满足心肺复苏所需达到的氧含量。C频率调整宜以被救者在高原居住时间长短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因为高原居住时间短者心脏主要以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为代偿,而心脏机构方面尚无明显改变,长期高原居住者则可出现心肌肥大或心脏扩大,这使得抢救高原居住短者时应适当增加C频率,才比较符合被救者的心血管功能状态。笔者的临床体会,以调整后的B、C频率进行高原心肺复苏的效果要好于未调整前的效果。
, 百拇医药 2.2 高原多血症致高血液粘稠度对心肺复苏抢救影响的体会 由于缺氧、寒冷、干燥等高原环境特点,引起人体缺氧和血液动力学改变,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致机体红细胞、血红蛋白生成增多,即高原多血症,其结果是血液粘稠度明显增加,导致微循环障碍、氧交换不充分、组织瘀血和缺氧加重等血液流变学的进一步改变,并可发展为毛细血管壁的损害,凝血和抗凝平衡被破坏,甚至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形成。在心跳呼吸停止后,机体血液循环处于几乎或完全停止状态,由高原多血症所致的高血液粘稠度引起的DIC、血栓形成机会则远远大于在平原地区,经心肺复苏抢救后出现心、肺、脑、肾等脏器栓塞及 其他并发症的几率也大大高于平原地区,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也必将大大降低。故在心肺复苏抢救恢复呼吸、心跳后应及早用药预防高凝引起的栓塞等并发症。笔者体会,在对患者应用碳酸氢钠等心肺复苏后常规用药的同时,应用丹参注射液等改善微循环药物,临床效果明显。
2.3 判断心肺复苏前后心律失常对抢救措施影响的体会 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通过加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来提高心输出量,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呼吸频率来增加氧的摄入量等代偿机制,以满足机体各脏器的需氧要求。长期生活在高原低氧环境中的居民由于低温、负荷活动等应激状态使耗氧大量增加时,机体代偿机制不足以保障各脏器的需氧要求,即表现出各脏器功能的不同程度的改变。心脏在低氧环境下可能发生心功能异常(心搏出量、心率及心输出量改变)、心肌代谢改变和缓慢的心脏结构变化,其中以心律失常最常见;且不论是因不适应高原环境而发生的各种急慢性高原病,还是发生在高原环境中的其他疾病,均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居住于高原地区的所谓正常人,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平原地区正常居民,出现顺序依次为窦性、房性、室性、传导阻滞性、房室交界性和预激综合征 [3] 。心肺复苏后也可出现心律失常,常为快速性,表现为心房颤动或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QRS综合波宽的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故在高原心肺复苏后若出现心律失常,应首先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并确定是属于复苏前固有的高原性心律失常还是继发于心跳呼吸停止后出现的心律失常;但由于心跳呼吸常是骤停,难以掌握发病前的心律异常及其类型,施救者应根据高原地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及心肺复苏后继发的常见心律失常类型,来决定用药时机、用药种类及用药时程等。笔者诊治的2例患者,根据其心律失常类型,判定为心肺复苏前固有的高原性心律失常,在经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也未用特定抗心律失常药,患者病情继续好转,从而减少用药带来的其他副作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编.实用高原医学.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73-94.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06-1319.
3 成建国.高原地区常见心律失常.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8-13.
(收稿日期:2003-10-09)
作者单位:1 852000那曲西藏那曲军分区门诊部
2 350025福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编辑使 臻), 百拇医药(马宽军)
高原地区由于缺氧等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使得心肺复苏进行与在平原地区有所不同,现就笔者在高原地区进行心肺复苏的几点体会作一简要介绍。
1 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对心肺的影响
高原是指海拔3000m以上,能激发机体发生生物学效应的环境及高度,具有空气稀薄、寒冷、风大等自然环境特点,其中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是高原环境影响机体的主要因素。随着海拔升高,空气逐渐稀薄,大气中氧分压也逐渐降低。在海拔3000m的地区吸入空气的氧分压只有平原的2/3,在海拔5000m的地区则只有平原的1/2左右。由于大气氧分压低,肺泡气和动脉血中氧分压随之降低,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线粒体的氧分压梯度也缩小,从而引起缺氧。处于缺氧情况下的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氧透过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右移,血液重新分布以首先满足心脑等重要器官血液与氧需要,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等;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之后,则出现肺血管持续性痉挛收缩,肺动脉高压,进而出现肺血管结构上的改变;血液粘稠度明显增加、心肌肥大或心脏扩大等 [1] 。另外,低温可使机体代谢率增强,耗氧量增加,从而成为诱发或加剧疾病的重要因素。
, 百拇医药
2 高原地区心肺复苏的几点体会
2.1 ABC步骤中B、C频率调整的体会 平原地区心肺复苏抢救时B、C频率通常为每胸外按压15次后连续快速吹气2次(以被救者为成人、施救者为1人为例),即心肺复苏频率按人工呼吸(B)在12次/min、胸外按压(C)在80~100次/min进行 [2] 。在不同高度的高原地区由于含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使得高原地区心肺复苏时B频率应根据所在地实际含氧量进行调整,例如当地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0%时,B频率应在20次/min为宜,这样才可满足心肺复苏所需达到的氧含量。C频率调整宜以被救者在高原居住时间长短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因为高原居住时间短者心脏主要以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为代偿,而心脏机构方面尚无明显改变,长期高原居住者则可出现心肌肥大或心脏扩大,这使得抢救高原居住短者时应适当增加C频率,才比较符合被救者的心血管功能状态。笔者的临床体会,以调整后的B、C频率进行高原心肺复苏的效果要好于未调整前的效果。
, 百拇医药 2.2 高原多血症致高血液粘稠度对心肺复苏抢救影响的体会 由于缺氧、寒冷、干燥等高原环境特点,引起人体缺氧和血液动力学改变,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致机体红细胞、血红蛋白生成增多,即高原多血症,其结果是血液粘稠度明显增加,导致微循环障碍、氧交换不充分、组织瘀血和缺氧加重等血液流变学的进一步改变,并可发展为毛细血管壁的损害,凝血和抗凝平衡被破坏,甚至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形成。在心跳呼吸停止后,机体血液循环处于几乎或完全停止状态,由高原多血症所致的高血液粘稠度引起的DIC、血栓形成机会则远远大于在平原地区,经心肺复苏抢救后出现心、肺、脑、肾等脏器栓塞及 其他并发症的几率也大大高于平原地区,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也必将大大降低。故在心肺复苏抢救恢复呼吸、心跳后应及早用药预防高凝引起的栓塞等并发症。笔者体会,在对患者应用碳酸氢钠等心肺复苏后常规用药的同时,应用丹参注射液等改善微循环药物,临床效果明显。
2.3 判断心肺复苏前后心律失常对抢救措施影响的体会 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通过加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来提高心输出量,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呼吸频率来增加氧的摄入量等代偿机制,以满足机体各脏器的需氧要求。长期生活在高原低氧环境中的居民由于低温、负荷活动等应激状态使耗氧大量增加时,机体代偿机制不足以保障各脏器的需氧要求,即表现出各脏器功能的不同程度的改变。心脏在低氧环境下可能发生心功能异常(心搏出量、心率及心输出量改变)、心肌代谢改变和缓慢的心脏结构变化,其中以心律失常最常见;且不论是因不适应高原环境而发生的各种急慢性高原病,还是发生在高原环境中的其他疾病,均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居住于高原地区的所谓正常人,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平原地区正常居民,出现顺序依次为窦性、房性、室性、传导阻滞性、房室交界性和预激综合征 [3] 。心肺复苏后也可出现心律失常,常为快速性,表现为心房颤动或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QRS综合波宽的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故在高原心肺复苏后若出现心律失常,应首先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并确定是属于复苏前固有的高原性心律失常还是继发于心跳呼吸停止后出现的心律失常;但由于心跳呼吸常是骤停,难以掌握发病前的心律异常及其类型,施救者应根据高原地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及心肺复苏后继发的常见心律失常类型,来决定用药时机、用药种类及用药时程等。笔者诊治的2例患者,根据其心律失常类型,判定为心肺复苏前固有的高原性心律失常,在经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也未用特定抗心律失常药,患者病情继续好转,从而减少用药带来的其他副作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编.实用高原医学.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73-94.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06-1319.
3 成建国.高原地区常见心律失常.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8-13.
(收稿日期:2003-10-09)
作者单位:1 852000那曲西藏那曲军分区门诊部
2 350025福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编辑使 臻), 百拇医药(马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