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温除热治验举隅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01-0055-01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除常见外感发热外,多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内伤发热临床表现以低热较多,但有时可以是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持续时间长(2周以上,数月甚至数年),多数病例经现代医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有些难以确定病因,因而对其治疗较难下手,不少患者使用抗感染、抗结核、抗病毒、抗风湿等试验性治疗无效,转而求治于中医。笔者近年来在临证中收集数十例,采用中医药甘温除热法,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屡屡获效,藉以下几例典型病例的辨证论治,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病例1,患者,女,17岁,农工,1998年7月22就诊,发热35天,在外院及诊所持续静点清开灵、青霉素、病毒唑、先锋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多种中西药治疗,体温不降,一般在39~41℃之间,化验检查除白细胞总数偏高(18×10 9 /L)外,其余各项检查如血红蛋白、血小板、肝、肾功能、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化验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正位片提示心、肺、膈均未见异常,腹部B超提示肝、胆、脾、胰、子宫及附件均未见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脏彩色多普勒正常。胸腹部CT扫描提示:脾脏略增大,余未见明显异常。体格检查:体温38.9℃,其余未见异常。拟诊血液病待排,家属拒绝骨髓穿刺,转而求治于中医,主诉身热恶寒,汗多,神怯懒言,头晕,恶心,纳呆,腹胀,肢冷,小便少,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濡数。证属中气不足,气虚发热,当以甘温除热法治疗,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升麻3g,柴胡6g,佩兰10g,陈皮10g,紫菀10g,杏仁10g,桂枝10g,葛根30g,桔梗6g,甘草3g。3剂后热势减退,余症皆减,治疗有效,守方继服3剂,体温降至正常范围内,精神转好,饮食增加,二便正常,轻微头晕,乏力,动而汗出,以上方略加调整后继服,治疗2周病告痊愈。因其诊断不明,随访2年无复发。按语:本病例因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又发热月余,病后失于调理,以致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补中益气汤既是益气升陷、又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辨证准确,方药对证,故获良效。
, 百拇医药
病例2,患者,男,48岁,工人,1999年5月12日就诊时因肺部感染刚从本院呼吸科治疗出院1周,患者主诉体温时高时低,最高38.4℃,劳累或受凉即发热,体虚易感冒,在住院期间曾经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又使用抗结核药物诊断性治疗,未获显效,要求中药治疗而自动出院。在外院服用中药治疗,自觉身热减轻,目前晨起发热明显,体温在 38~38.4℃之间,伴有咳嗽、痰少,色白质稀,动则心慌、气短、大汗淋漓、肢软无力。详询病史10余岁时尚有遗尿病史,以往医者多拘于肺部诊断,所持中药处方多为发散、苦寒之品,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观患者面色白,语言低怯,证属肺气不足之证,从脾论治,采用培土生金法,方选补中益气汤主之,处方:党参30g,白术10g,陈皮6g,升麻2g,柴胡8g,当归10g,益智仁15g,黄芪30g,五味子10g,白薇30g,甘草3g,紫菀10g,桔梗6g。服用3剂后热退,治疗有效,效不更法,守方继用5剂病告痊愈。随后用金水六君煎调服1个月以固本益肾,随访2年体健无恙。
按语:本病例患者先有肾气不足之证,虽然经后天调补无大恙,但仍属虚,复感外邪,迁延难愈,脾胃受损,治虚之本重在脾胃,故从脾论治,采用培土生金法,标本兼治。补中益气汤长于甘温补中,益气补阳,对因虚发热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http://www.100md.com
病例3,患者,男,46岁,干部,2000年6月5日就诊。患者诉身热乏力,纳呆,腹胀午后为著,体虚易感冒,肢倦欲卧,恶寒,足胫部发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而数,反复测试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每年均做全面体检,除胃病外,因多次化验白细胞数为2.0×10 9 /L,血小板80×10 9 /L,曾到外地大医院排除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等疾患,诊断为药物所致粒细胞减少、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认为这与病者常年服用抗生素及感冒通、速效伤风胶囊等抗感冒类药物有关。建议中药治疗。观病者身材瘦长,舌质淡、苔白滑,脉细沉。中医辨证为脾肾虚弱,中阳不振,气血亏虚。因为患者素有胃疾,不愿服汤剂治疗,故取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服用,2周后身热渐除,精神好转,食欲增加,效不更法,嘱病者坚持服药至少3~6个月,随访1年,感冒减少,体质增强,但复查白细胞、血小板仍偏低,嘱病者长期服用,至今已有2年无自觉发热症状,胃病也大有好转。 按语:本病例脾肾气虚见证明显,符合气虚发热证候特征,脾气亏虚主要表现为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以补中益气丸补益中气,健脾和胃,肾气亏虚而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而数。气虚及阳,脾肾阳亏,则见恶寒肢冷,用金匮肾气丸温阳益肾,两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健脾补肾之功效,成药见效慢,远期疗效稳定,收效后可长期服用,以善于调理而见功。
总之,对发热的中医药治疗,尚需注意兼证,兼证亦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辛散或苦寒之剂,亦不必忌讳温补之剂,有是证用是药,药证相符,辨证施治才是中医证治的精髓。
(收稿日期:2002-12-16)
作者单位:734000甘肃省张掖地区人民医院
(编辑一 坤), http://www.100md.com(牛彦红)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除常见外感发热外,多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内伤发热临床表现以低热较多,但有时可以是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持续时间长(2周以上,数月甚至数年),多数病例经现代医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有些难以确定病因,因而对其治疗较难下手,不少患者使用抗感染、抗结核、抗病毒、抗风湿等试验性治疗无效,转而求治于中医。笔者近年来在临证中收集数十例,采用中医药甘温除热法,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屡屡获效,藉以下几例典型病例的辨证论治,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病例1,患者,女,17岁,农工,1998年7月22就诊,发热35天,在外院及诊所持续静点清开灵、青霉素、病毒唑、先锋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多种中西药治疗,体温不降,一般在39~41℃之间,化验检查除白细胞总数偏高(18×10 9 /L)外,其余各项检查如血红蛋白、血小板、肝、肾功能、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化验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正位片提示心、肺、膈均未见异常,腹部B超提示肝、胆、脾、胰、子宫及附件均未见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脏彩色多普勒正常。胸腹部CT扫描提示:脾脏略增大,余未见明显异常。体格检查:体温38.9℃,其余未见异常。拟诊血液病待排,家属拒绝骨髓穿刺,转而求治于中医,主诉身热恶寒,汗多,神怯懒言,头晕,恶心,纳呆,腹胀,肢冷,小便少,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濡数。证属中气不足,气虚发热,当以甘温除热法治疗,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0g,升麻3g,柴胡6g,佩兰10g,陈皮10g,紫菀10g,杏仁10g,桂枝10g,葛根30g,桔梗6g,甘草3g。3剂后热势减退,余症皆减,治疗有效,守方继服3剂,体温降至正常范围内,精神转好,饮食增加,二便正常,轻微头晕,乏力,动而汗出,以上方略加调整后继服,治疗2周病告痊愈。因其诊断不明,随访2年无复发。按语:本病例因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又发热月余,病后失于调理,以致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补中益气汤既是益气升陷、又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辨证准确,方药对证,故获良效。
, 百拇医药
病例2,患者,男,48岁,工人,1999年5月12日就诊时因肺部感染刚从本院呼吸科治疗出院1周,患者主诉体温时高时低,最高38.4℃,劳累或受凉即发热,体虚易感冒,在住院期间曾经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又使用抗结核药物诊断性治疗,未获显效,要求中药治疗而自动出院。在外院服用中药治疗,自觉身热减轻,目前晨起发热明显,体温在 38~38.4℃之间,伴有咳嗽、痰少,色白质稀,动则心慌、气短、大汗淋漓、肢软无力。详询病史10余岁时尚有遗尿病史,以往医者多拘于肺部诊断,所持中药处方多为发散、苦寒之品,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观患者面色白,语言低怯,证属肺气不足之证,从脾论治,采用培土生金法,方选补中益气汤主之,处方:党参30g,白术10g,陈皮6g,升麻2g,柴胡8g,当归10g,益智仁15g,黄芪30g,五味子10g,白薇30g,甘草3g,紫菀10g,桔梗6g。服用3剂后热退,治疗有效,效不更法,守方继用5剂病告痊愈。随后用金水六君煎调服1个月以固本益肾,随访2年体健无恙。
按语:本病例患者先有肾气不足之证,虽然经后天调补无大恙,但仍属虚,复感外邪,迁延难愈,脾胃受损,治虚之本重在脾胃,故从脾论治,采用培土生金法,标本兼治。补中益气汤长于甘温补中,益气补阳,对因虚发热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http://www.100md.com
病例3,患者,男,46岁,干部,2000年6月5日就诊。患者诉身热乏力,纳呆,腹胀午后为著,体虚易感冒,肢倦欲卧,恶寒,足胫部发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而数,反复测试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每年均做全面体检,除胃病外,因多次化验白细胞数为2.0×10 9 /L,血小板80×10 9 /L,曾到外地大医院排除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等疾患,诊断为药物所致粒细胞减少、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认为这与病者常年服用抗生素及感冒通、速效伤风胶囊等抗感冒类药物有关。建议中药治疗。观病者身材瘦长,舌质淡、苔白滑,脉细沉。中医辨证为脾肾虚弱,中阳不振,气血亏虚。因为患者素有胃疾,不愿服汤剂治疗,故取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服用,2周后身热渐除,精神好转,食欲增加,效不更法,嘱病者坚持服药至少3~6个月,随访1年,感冒减少,体质增强,但复查白细胞、血小板仍偏低,嘱病者长期服用,至今已有2年无自觉发热症状,胃病也大有好转。 按语:本病例脾肾气虚见证明显,符合气虚发热证候特征,脾气亏虚主要表现为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以补中益气丸补益中气,健脾和胃,肾气亏虚而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而数。气虚及阳,脾肾阳亏,则见恶寒肢冷,用金匮肾气丸温阳益肾,两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健脾补肾之功效,成药见效慢,远期疗效稳定,收效后可长期服用,以善于调理而见功。
总之,对发热的中医药治疗,尚需注意兼证,兼证亦为辨证的重要依据,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辛散或苦寒之剂,亦不必忌讳温补之剂,有是证用是药,药证相符,辨证施治才是中医证治的精髓。
(收稿日期:2002-12-16)
作者单位:734000甘肃省张掖地区人民医院
(编辑一 坤), http://www.100md.com(牛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