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3年第7期
编号:10401257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颈内动脉灌流疗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3年第7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7-0638-02

    我院自1996年1月~2002年6月采用颈内动脉灌流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脑梗塞;(2)非昏迷患者;(3)年龄35~78岁。

    1.2 病例分组 采用2:1随机进行分组,均收住院治疗。颈内动脉灌流治疗组103例,男58例,女45例;年龄35~76岁。对照组90例,男49例,女41例;年龄43~78岁。其中初次发病者95人,2次发病者82人,3次发病者16人。以上两组基本情况相似,P>0.05,有可比性。

    1.3颈内动脉灌流疗法的治疗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3.1 用药 生理盐水100ml、国产脑复康针4.0g、氟美松针5mg、2%普鲁卡因针2ml。

    1.3.2 操作方法 采用颅内患侧的颈内动脉,患者平卧位,颈部稍垫高,让病人充分暴露欲穿刺的颈部,以锁骨上5cm左右为宜,用输液器针头直刺至颈内动脉,有回血后加压滴入,滴速维持在60~80滴/min,滴毕后迅速拔针,压迫针眼处5min,休息平卧20min结束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4 治疗方案 治疗组及对照组病人均给予生理盐水+国产精制蝮蛇抗栓酶针并按病情配合综合治疗(如脱水、抗感染、维持水电解平衡、康复治疗等)。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采用颈内动脉灌流疗法。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103例,55例在发病2周以上治疗,48例在发病2周以后治疗,比较采用此方法治疗时机不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1.5 疗效评定标准 我院按1986年全国第2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治疗前后评分,判断疗效为:(1)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0级;(2)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1分以上,且病残程度在1~3级;(3)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21分;(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少于8分;(5)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9分。
, 百拇医药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X 2 检验。

    2 结果

    从表1可见颈内动脉灌流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08%;对照组总有效率84.44%,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揭示颈内动脉灌流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疗效。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例( 略)

    从表2可以看出:发病2周以内采用颈内动脉灌流疗法治疗总有效率达98.18%;发病2周以后采用此疗法治疗总有效率为84.44%,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证实发 病2周以内采用颈内动脉灌流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2周以后采用此疗法的疗效。

    表2 治疗时机不同对疗效影响的比较 例(略 )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由于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使血管腔变狭窄,最终完全闭塞,导致某一血管供应范围内的脑梗死。常有血管病变基础,如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可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多在安静、血压下降时发病。动物试验证实,缺血后首先有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细胞间的联系松散化。缺血时间越久,肿胀越明显,最终使血管腔变狭窄、堵塞,反过来加重缺血。细胞间联系松散化使血脑屏障破坏,脑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和液体外溢,引起细胞外水肿,上述因素可以使脑缺血、缺氧,脑循环和脑代谢障碍,钙、钠泵瘫痪,脑细胞内的水钠潴留,致细胞内水肿。同时,细胞间传导的兴奋性减低。脑梗塞后产生的自由基对细胞膜的过氧化作用,损伤生物膜和线粒体,造成神经细胞一系列的损害 [1] 。该灌流液中脑复康针属于γ氨基丁酸的环形衍生物,可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并增强神经兴奋的传导,普鲁卡因针有局部扩张血管的作用,增加血流量,改善脑循环,尤其适用于恢复期病人。氟美松针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稳定细胞膜、重建细胞内外离子的正常分布、减少脑脊液的生成并促进受损脑组织中血液循环调节功能的恢复,尤其对于急性脑梗塞疗效较好。
, 百拇医药
    本方法通过颈内动脉,使药物直接到达患侧颅内血管,增加了病损区的药物浓度,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及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同时本研究还揭示:发病2周以内的治疗可能是应用该方法的一个有利治疗时机。其缺点是治疗过程中要随时调整滴速;加压材料需严格消毒;穿刺后患者保持一种体位,行动不便;有 严重咳嗽、穿刺部位有损伤、血压未能控制在正常范围等情况,延缓治疗,影响疗效。采用本治疗方法疗效肯定、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花费少,对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清美,谭兰,韩仲岩.脑血管病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9.

    (收稿日期:2002-12-04) (编辑 使臻), 百拇医药(赵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