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旁脑膜瘤伴瘤周蛛网膜囊肿形成3例报告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6-0557-01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少见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一般多为先天性,后天性的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少见。我科自1990年8月~2002年11月在治疗颅内各部位脑膜瘤过程中,共发现矢状窦旁脑膜瘤伴瘤周蛛网膜囊肿形成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例患者中,男1例,年龄51岁,女2例,年龄分别为48岁,64岁。窦左旁脑膜瘤并瘤前囊肿1例,窦左镰旁脑膜瘤并瘤前后各一个囊肿1例,窦右旁脑膜瘤并瘤前囊肿1例。
1.2 症状与体征 3例患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痛,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情绪改变,双侧视乳头水肿。
1.3 辅助检查 CT扫描显示:上矢状窦旁类圆形高密度影,基底与矢状窦相连,其周可见与脑脊液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囊状影边界清,增强扫描类圆形影均匀强化,囊状影无明显增强反应。MRI检查:窦旁区可见等T1长T2或等T2信号为主的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强化明显,其旁可见囊状长T1长T2或与脑脊液等信号囊状影,边界清,无明显增强效应。
1.4 术中所见 矢状窦旁类圆形肿物大体标本看为脑膜瘤,其周囊状肿物壁薄、半透明状,囊内容物2例为无色透明液,1例为淡黄色胶冻样液。
1.5 囊液生化检查 无色透明液2例,葡萄糖分别为2.6、2.4mmol/L,蛋白0.25、0.28g/L,氯化物121、124mmol/L;淡黄色胶冻样液葡萄糖为3.2mmol/L,蛋白0.68g/L,氯化物130mmol/L。
2 讨论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由于脑脊液在脑外积聚由蛛网膜包裹形成的一种非肿瘤性良性囊肿,一般为先天性因素所致,多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或组织异位发育所致,常见于儿童,可发生于外侧裂池、额颞部、顶枕、鞍上、纵裂、枕大池、桥小脑角池等部位,另一类为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多由于外伤、炎症及手术所致蛛网膜下腔粘连,常见于成年人,本组3例均考虑为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其发生于脑膜瘤旁,而且均为窦旁脑膜瘤,目前普遍认为脑膜瘤主要来源于蛛网膜的帽细胞。矢状窦旁脑膜瘤生长缓慢,早期肿瘤体积很小时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或体征,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占位效应明显增强,逐渐压迫邻近脑组织及上矢状窦,影响静脉回流,因此瘤周脑组织水肿较其他部位脑膜瘤为明显,瘤组织较长时间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导致脑组织水肿,及对周围蛛网膜的刺激使瘤周蛛网膜发生局限性粘连、包裹,导致蛛网膜囊肿的形成。3例患者蛛网膜囊肿因发生于脑膜瘤周围,术中均先行囊肿切除,继行脑膜瘤切除术。另外囊肿及脑膜瘤切除术后因残腔较大,应彻底止血,以防术后继发血肿形成。
参考文献
1 耿少梅,焦保华,孙晓枫.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130例报告.天津医药,1999,9:98.
2 吴承远.临床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73-779.
(收稿日期:2003-01-10)
作者单位:1053800河北省深州市医院外一科
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
(编辑晓 勇), 百拇医药(赵永卫)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少见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一般多为先天性,后天性的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少见。我科自1990年8月~2002年11月在治疗颅内各部位脑膜瘤过程中,共发现矢状窦旁脑膜瘤伴瘤周蛛网膜囊肿形成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例患者中,男1例,年龄51岁,女2例,年龄分别为48岁,64岁。窦左旁脑膜瘤并瘤前囊肿1例,窦左镰旁脑膜瘤并瘤前后各一个囊肿1例,窦右旁脑膜瘤并瘤前囊肿1例。
1.2 症状与体征 3例患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头痛,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情绪改变,双侧视乳头水肿。
1.3 辅助检查 CT扫描显示:上矢状窦旁类圆形高密度影,基底与矢状窦相连,其周可见与脑脊液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囊状影边界清,增强扫描类圆形影均匀强化,囊状影无明显增强反应。MRI检查:窦旁区可见等T1长T2或等T2信号为主的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强化明显,其旁可见囊状长T1长T2或与脑脊液等信号囊状影,边界清,无明显增强效应。
1.4 术中所见 矢状窦旁类圆形肿物大体标本看为脑膜瘤,其周囊状肿物壁薄、半透明状,囊内容物2例为无色透明液,1例为淡黄色胶冻样液。
1.5 囊液生化检查 无色透明液2例,葡萄糖分别为2.6、2.4mmol/L,蛋白0.25、0.28g/L,氯化物121、124mmol/L;淡黄色胶冻样液葡萄糖为3.2mmol/L,蛋白0.68g/L,氯化物130mmol/L。
2 讨论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由于脑脊液在脑外积聚由蛛网膜包裹形成的一种非肿瘤性良性囊肿,一般为先天性因素所致,多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或组织异位发育所致,常见于儿童,可发生于外侧裂池、额颞部、顶枕、鞍上、纵裂、枕大池、桥小脑角池等部位,另一类为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多由于外伤、炎症及手术所致蛛网膜下腔粘连,常见于成年人,本组3例均考虑为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其发生于脑膜瘤旁,而且均为窦旁脑膜瘤,目前普遍认为脑膜瘤主要来源于蛛网膜的帽细胞。矢状窦旁脑膜瘤生长缓慢,早期肿瘤体积很小时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或体征,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占位效应明显增强,逐渐压迫邻近脑组织及上矢状窦,影响静脉回流,因此瘤周脑组织水肿较其他部位脑膜瘤为明显,瘤组织较长时间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导致脑组织水肿,及对周围蛛网膜的刺激使瘤周蛛网膜发生局限性粘连、包裹,导致蛛网膜囊肿的形成。3例患者蛛网膜囊肿因发生于脑膜瘤周围,术中均先行囊肿切除,继行脑膜瘤切除术。另外囊肿及脑膜瘤切除术后因残腔较大,应彻底止血,以防术后继发血肿形成。
参考文献
1 耿少梅,焦保华,孙晓枫.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130例报告.天津医药,1999,9:98.
2 吴承远.临床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73-779.
(收稿日期:2003-01-10)
作者单位:1053800河北省深州市医院外一科
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
(编辑晓 勇), 百拇医药(赵永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