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3年第4期
编号:10402344
重组干扰素α-1b加小牛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第4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04-0350-02

    干扰素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乙肝有效药物,但临床疗效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国内有多种联合治疗方案,我院自1997年开始采用重组干扰素α-1b加小牛胸腺肽治疗慢性乙肝,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病人均为1997年4月~1998年7月本院住院病人,患者的诊断及分型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其中男20例,女6例,平均年龄32岁(27~43岁);慢性活动性肝炎(CAH)14例,慢性迁延性肝炎(CPH)12例;平均病程8年(6个月~23年)。设对照组40例,其性别、年龄、临床分型、肝炎病程、临床表现及肝功能、乙肝标志物(HBVM)等与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中药(丹参、乌鸡白凤丸、朝阳丸)及一般支持护肝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重组干扰素α-1b(商品名:赛若金,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300万U,肌注,隔日1次,小牛胸腺肽(武汉梅山生物化学制药厂)40mg,静滴,每日1次,疗程均为3个月。

    1.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中每月检测1次血常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聚合酶链反应(HBV-DNA)。肝胆脾B超前后各检查1次。每周观察有关肝病的症状、体征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对比用X 2 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自觉症状好转,肝脾肿大及其它慢性肝病体征减轻或稳定不变,肝功能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正常或接近正常(<正常值1.5倍),HBVM转阴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为无效。
, 百拇医药
    2.2 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方面基本相似,差异无显著性,其中治疗组中1例脾肿大消失。

    2.3 肝功能指标变化 治疗组ALT复常率为84.6%,(22/26例),对照组为87.5%(35/40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1例于疗程结束后ALT较前升高7.5倍,遂加用干扰素、胸腺肽治疗。

    2.4 乙肝病毒复制标记物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乙肝病毒复制标记物变化

    2.5 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80.8%(21/26例),对照组为40.0%(16/40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6 药物的不良反应 治疗组均有发热,仅在用药初期出现,多为低热,2例有畏寒、高热、肌肉酸痛;短暂ALT升高2例;白细胞减少14例(53.8%)。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 百拇医药
    3 讨论

    乙肝病毒在肝内复制,对肝细胞并无直接毒性作用,而乙型肝炎的组织损伤是由于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应答所致。肝细胞受到淋巴细胞攻击,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随着肝病的发展变化,肝纤维化逐渐加重,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炎转变为肝硬化、肝癌 [1]

    本文采用重组干扰素α-1b加小牛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eAg和HBV-DNA阴转率为73.1%和40.9%,高于一般疗效。干扰素激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使病毒mRNA降解,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抑制病毒复制,通过免疫调节导致免疫介导的受感染肝细胞的清除 [2] 。较大剂量胸腺肽能提高抑制细胞的功能,减少细胞毒性T细胞的免疫损伤作用,从而改善肝功能。两药联合治疗有抗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中药可以改善肝脏的微循环,抑制肝脏纤维组织增生,促进胶原纤维降解,逆转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从而阻止慢性肝病的进展 [3]。因此联合用药可以提高干扰素疗效 [4] 。本文观察发现病程短、女性、活动性肝炎、 脾大者使用干扰素效果好,而免疫抑制患者、ALT正常者效果差,可能因为两者免疫状态不同,前者免疫力强,有更强的清除乙肝病毒能力,因此乙肝免疫治疗有效。
, 百拇医药
    治疗组肌注干扰素后均有发热,部分患者有流感样症状,肌注2~3次后体温恢复正常,因干扰素是一种白细胞分泌的内生致热原,且机体对其有耐受性 [5] 。治疗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较多,因干扰素有骨髓抑制作用,但继续用药,白细胞可自行恢复正常。干扰素耐受性良好。大剂量干扰素、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中药及抗肝纤维化、长疗程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和干扰素的远期疗效应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童竞亚.医学免疫学及微生物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77-179.

    2 唐振亚.慢性病毒性肝炎基因治疗策略.德国医学,1996,13(3):123.

    3 储峰,严润民.丹参治疗病毒性肝炎38例.新医学,1995,25(9):470.

    4 陈祝英,郑赓唐.病毒唑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6):368.

    5 冯新为.病理生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10-111.

    作者单位:443002湖北葛洲坝水力发电厂职工医院内科

    (收稿日期:2002-12-21)

    (编辑于少伟), 百拇医药(秦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