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配合推拿治疗痛经60例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12-1116-02
近年来笔者用耳针配合推拿治疗痛经60例,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现初步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痛经患者,均系本院门诊病人,未婚47例,已婚1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5年。均经中医、西医多种方法治疗,久治效果 不明显(排除子宫、附件器质性病变患者)。
1.2 治疗方法 耳针配合推拿。
1.2.1 耳针 取穴:子宫、肾、下脚端、内分泌。操作: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针刺穴位,右手持30号1寸毫针,准确迅速轻巧刺入穴位。共留针30min。要领:耳针手法一定要做到穴位准确,方向对,进针快,动作轻巧,以避免过度刺痛,致患者畏痛拒针,针刺深度应以刺透软骨膜,刺入软骨深层,但以不刺透对面皮肤为度。每针均做180°~360°捻转行针,频率在30次/min左右,每次捻转20s。
1.2.2 推拿 取穴:中极、命门、肾俞、次、地机。操作:用指旋法及揉拿法。指旋法:医者握拳,拇指伸直,呈手屈一指式,拇指峰按压于应取穴位(肾俞、次、地机)上,运气用力带动肌肉,作同一方向旋转运动,使局部发热为度,切忌损伤皮肤。揉拿法:单手掌、指贴于应取部位及穴位(中级、命门)上,以肘带腕、腕带掌指,旋圆揉拿,使局部发热为度。手法要领:施术要柔和、深透、持久、有力度;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柔相济,气力相宜。
1.2.3 疗程 经前1周开始,每日治疗1次,3次后休息1日,再治疗3次,6次为一疗程,三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观察 临床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计49例,占81.7%;显效:疼痛减轻或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计9例,占15.0%;无效:疼痛未见改善,计2例,占3.3%,总有效率96.7%。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27岁,未婚。2000年4月21日初诊。患者自诉经期少腹疼痛,反复发作6年,每次经至则腹痛如刺,经色紫红有血块,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舌质黯、 苔薄白、脉弦紧。曾经中西医治疗数次收效甚微,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诊断:痛经。用上法治疗一个疗程,经至,腹痛未作,随访半年,经行腹痛未再发作。
3 体会
痛经多见于青年妇女,多由行经期受寒饮冷,以致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血络凝滞,瘀血停滞胞中,冲任失调,经行受阻,“不通则痛”。《灵枢·中间》篇说:“耳为宗脉之所聚”,故中医认为耳穴与相关脏腑有密切关系,耳穴针刺及留针可调节脏腑及神经的生理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耳廓有迷走神经在内的丰富的神经网,可调节全身各神经系统及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耳针具有传统的针刺和留针的双重作用,为此要求定穴准确。耳针选子宫、肾、下脚端,具有发动宫缩扩张宫口的作用。内分泌穴可激发卵巢及相关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性,使雌激素在血液中水平增高,增加子宫肌纤维的应激性。推拿取穴中极、命门、肾俞、次、地机,均为临床治疗痛经的常用穴位。二法相领为用,相得益彰,临床使用收效甚佳。
(收稿日期:2003-07-12)
作者单位:226006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元 红), 百拇医药(刘兴东)
近年来笔者用耳针配合推拿治疗痛经60例,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现初步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痛经患者,均系本院门诊病人,未婚47例,已婚1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3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5年。均经中医、西医多种方法治疗,久治效果 不明显(排除子宫、附件器质性病变患者)。
1.2 治疗方法 耳针配合推拿。
1.2.1 耳针 取穴:子宫、肾、下脚端、内分泌。操作: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针刺穴位,右手持30号1寸毫针,准确迅速轻巧刺入穴位。共留针30min。要领:耳针手法一定要做到穴位准确,方向对,进针快,动作轻巧,以避免过度刺痛,致患者畏痛拒针,针刺深度应以刺透软骨膜,刺入软骨深层,但以不刺透对面皮肤为度。每针均做180°~360°捻转行针,频率在30次/min左右,每次捻转20s。
1.2.2 推拿 取穴:中极、命门、肾俞、次、地机。操作:用指旋法及揉拿法。指旋法:医者握拳,拇指伸直,呈手屈一指式,拇指峰按压于应取穴位(肾俞、次、地机)上,运气用力带动肌肉,作同一方向旋转运动,使局部发热为度,切忌损伤皮肤。揉拿法:单手掌、指贴于应取部位及穴位(中级、命门)上,以肘带腕、腕带掌指,旋圆揉拿,使局部发热为度。手法要领:施术要柔和、深透、持久、有力度;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柔相济,气力相宜。
1.2.3 疗程 经前1周开始,每日治疗1次,3次后休息1日,再治疗3次,6次为一疗程,三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观察 临床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计49例,占81.7%;显效:疼痛减轻或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计9例,占15.0%;无效:疼痛未见改善,计2例,占3.3%,总有效率96.7%。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27岁,未婚。2000年4月21日初诊。患者自诉经期少腹疼痛,反复发作6年,每次经至则腹痛如刺,经色紫红有血块,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舌质黯、 苔薄白、脉弦紧。曾经中西医治疗数次收效甚微,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诊断:痛经。用上法治疗一个疗程,经至,腹痛未作,随访半年,经行腹痛未再发作。
3 体会
痛经多见于青年妇女,多由行经期受寒饮冷,以致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血络凝滞,瘀血停滞胞中,冲任失调,经行受阻,“不通则痛”。《灵枢·中间》篇说:“耳为宗脉之所聚”,故中医认为耳穴与相关脏腑有密切关系,耳穴针刺及留针可调节脏腑及神经的生理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耳廓有迷走神经在内的丰富的神经网,可调节全身各神经系统及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耳针具有传统的针刺和留针的双重作用,为此要求定穴准确。耳针选子宫、肾、下脚端,具有发动宫缩扩张宫口的作用。内分泌穴可激发卵巢及相关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性,使雌激素在血液中水平增高,增加子宫肌纤维的应激性。推拿取穴中极、命门、肾俞、次、地机,均为临床治疗痛经的常用穴位。二法相领为用,相得益彰,临床使用收效甚佳。
(收稿日期:2003-07-12)
作者单位:226006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元 红), 百拇医药(刘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