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交接区和束支的双重阻滞1例报告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4)02-0176-021
病历摘要患者,男,73岁。因心悸在外院就诊,心电图发现“Ⅱ°房室传导阻滞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而转我院急诊。图1为急诊时的Ⅱ导联连续记录。图中可见窦性P波规则出现,频率为114次/min。P波与QRS波的关系不定。图中所有的QRS波形态相同,表现为S波增宽,总QRS波时间为0.12s(同步12导联中V1呈rsR型,图略)。图中上四条图中,R3、R6、R9、R10、R13和R16,为提前出现的QRS波,其P—R间期为0.30~0.36s;R—R间期相等,为1.40~1.44s,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下二条图中,P—R间期固定为0.28~0.30s,周期性P波后脱落QRS波。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Ⅱ°Ⅱ型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交接区性逸搏和逸搏心律;(4)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
2 讨论
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所见宽QRS波的逸搏,常诊断为室性逸搏,此时对于阻滞部位的判断,多倾向于在希氏束以下的束支,且该患者同时可见Ⅱ°Ⅱ型的房室传导阻滞,更倾向于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窦性下传的QRS波也增宽,且形态与逸搏的QRS波相同,因此宽QRS波的逸搏起源于心室的诊断不能成立,只有起源于房室交接区的逸搏,才能与窦性下 传的QRS波形态相同。既然逸搏起源于房室交接区,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就该在房室交接区。该患者心电图的解释是:阻滞部位位于房室交接区,逸搏起源于房室交接区阻滞部位的远端,在下传心室时,因同时伴有右束支的传导阻滞,使QRS波增宽,同样右束支传导阻滞也使窦性下传的QRS波增宽,结果是整幅图中QRS波形态相同。因此,该患者存在房室交接区和束支的双重阻滞。
(收稿日期:2003-10-27)
作者单位:226100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
(编 辑 刘娜), 百拇医药(潘)
病历摘要患者,男,73岁。因心悸在外院就诊,心电图发现“Ⅱ°房室传导阻滞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而转我院急诊。图1为急诊时的Ⅱ导联连续记录。图中可见窦性P波规则出现,频率为114次/min。P波与QRS波的关系不定。图中所有的QRS波形态相同,表现为S波增宽,总QRS波时间为0.12s(同步12导联中V1呈rsR型,图略)。图中上四条图中,R3、R6、R9、R10、R13和R16,为提前出现的QRS波,其P—R间期为0.30~0.36s;R—R间期相等,为1.40~1.44s,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下二条图中,P—R间期固定为0.28~0.30s,周期性P波后脱落QRS波。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Ⅱ°Ⅱ型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交接区性逸搏和逸搏心律;(4)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
2 讨论
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所见宽QRS波的逸搏,常诊断为室性逸搏,此时对于阻滞部位的判断,多倾向于在希氏束以下的束支,且该患者同时可见Ⅱ°Ⅱ型的房室传导阻滞,更倾向于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窦性下传的QRS波也增宽,且形态与逸搏的QRS波相同,因此宽QRS波的逸搏起源于心室的诊断不能成立,只有起源于房室交接区的逸搏,才能与窦性下 传的QRS波形态相同。既然逸搏起源于房室交接区,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部位就该在房室交接区。该患者心电图的解释是:阻滞部位位于房室交接区,逸搏起源于房室交接区阻滞部位的远端,在下传心室时,因同时伴有右束支的传导阻滞,使QRS波增宽,同样右束支传导阻滞也使窦性下传的QRS波增宽,结果是整幅图中QRS波形态相同。因此,该患者存在房室交接区和束支的双重阻滞。
(收稿日期:2003-10-27)
作者单位:226100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
(编 辑 刘娜), 百拇医药(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