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小横切口行子宫切除术72例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4)02-0148-01
经腹子宫切除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术式,为了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及使切口疤痕更为美观,我科自2001年起在施行子宫切除术中部分采用了腹部小横切口钝性分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1年3月~2003年7月期间采用腹部小横切口钝性分离施行子宫切除术72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采用传统腹式子宫切除术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分布、子宫大小、手术指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经χ 2 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取平卧头低足高位。
1.3 手术操作方法 (1)腹部切口取耻骨联合上3cm,横行小切口5~6cm,划痕作标记,切开皮肤,于切口中点切开脂肪组织2cm深达腹直肌前鞘,用甲状腺拉钩同时向两侧钝性撕开脂肪组织,切口两侧腹壁浅静脉保留,挑起前鞘切口一角,插入甲状腺拉钩方头,向上向外拉,使腹直肌前鞘 较皮肤切口长1~2cm,切口外小里大,钝性撕开腹直肌,提取腹膜打开一小口,向两侧撕拉扩大。(2)用镊子把湿纱垫置于子宫后壁,将肠和大网膜隔开,将左侧圆韧带及卵巢固有韧带牵至切口下,分别钳夹,切断,双重贯穿缝扎残端,剪开左侧膀胱返折腹膜至中线,再剪开左侧阔韧带腹膜前后叶,并用10-0丝线缝扎子宫侧残端,不保留大血管钳。(3)将左侧转向后方,牵出右侧,同法处理。(4)上推子宫体,下推膀胱,分别处理两侧子宫动静脉血管。(5)寻找一适当的经线将子宫体提拉,挤压娩出切口处。(6)于子宫血管结扎部位稍高处,环形切开宫颈至筋膜下层,用力上提子宫,钝性加锐性向下作袖脱式分离至宫颈口鳞柱状上皮交界区,环形切开离断子宫。(7)可吸收线间断缝合阴道断端,两侧角“8”字加强,间断缝合宫颈筋膜,关闭盆腔腹膜。(8)逐层关腹,皮肤切口用5-0可吸收线水平褥式皮下缝合,不拆线,术后5天出院。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ˉx±s)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不断开展和应用,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术的手术质量要求也提高了,妇科手术也在向微创化发展,传统腹式子宫切除术存在着术后张力大,腹腔干扰大,术后恢复慢,愈合后疤痕明显等缺陷。腹部小横切口子宫切除术是在传统手术基础上加以改进后形成的,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的优越性表现在:(1)切口小,术后张力小,脂肪撕拉分离使走行于其中的神经损伤少,呼吸与活动时,牵拉组织少,术后伤口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早,有利于肠功能恢复 [1] ,使排气时间早,减少术后肠粘连。(2)脂肪采用撕拉方法,使脂肪中的腹壁浅静脉借助本身的弹力保留下来,一方面减少出血,另一方面有利于切口血循环功能的重建,减轻局部炎性反应 [2] ,防止疤痕增生,同时,皮肤切口可吸收线皮内缝合,使切口平整美观。(3)横切口的中心正对着盆腔器官,术中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不增加子宫切除的难度,损伤少,肠管大网膜受腹壁及纱垫的阻挡和保护不影响手术,术者的手不进入腹腔,对肠管干扰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同样,术后排气快。(4)切口小,缝合时间少,手术采取一侧连续操作,避免两侧互换,脂肪及腹膜撕拉,均可缩短手术时间,腹膜钝性扩大,不易损伤膀胱,有利于术后膀胱功能恢复 [3]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手术时盆腔术野暴露时间短,因而减少了伤口感染的机会,降低了术后病率 [3] 。(5)子宫全切除者采用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对阴道血循环影响小,并保持了阴道后穹窿的深度,对性生活无影响。(6)皮肤切口5-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不拆线,5天出院,减少了住院天数。由于切口小,故不适用于肥胖、炎症粘连、子宫活动差、>12周妊娠子宫、二次手术等。综上所述,腹部小横切口子宫切除术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病率低,切口美观,住院时间短,手术方法简单易行等优点,对适宜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王玉环.腹部横切口保留腹壁浅静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5):270.
2 刘涛,戴淑真,魏敏.改良筋膜横切口保留腹壁浅静脉的临床意义.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401-402.
3 刘仕英,栾美英,于乃贻.腹部横行直切口不缝合腹膜剖宫产术132例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15(4):217-218.
作者单位:226100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收稿日期:2003-11-11)
(编辑常玉林), http://www.100md.com(黄)
经腹子宫切除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术式,为了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以及使切口疤痕更为美观,我科自2001年起在施行子宫切除术中部分采用了腹部小横切口钝性分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1年3月~2003年7月期间采用腹部小横切口钝性分离施行子宫切除术72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采用传统腹式子宫切除术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分布、子宫大小、手术指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经χ 2 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取平卧头低足高位。
1.3 手术操作方法 (1)腹部切口取耻骨联合上3cm,横行小切口5~6cm,划痕作标记,切开皮肤,于切口中点切开脂肪组织2cm深达腹直肌前鞘,用甲状腺拉钩同时向两侧钝性撕开脂肪组织,切口两侧腹壁浅静脉保留,挑起前鞘切口一角,插入甲状腺拉钩方头,向上向外拉,使腹直肌前鞘 较皮肤切口长1~2cm,切口外小里大,钝性撕开腹直肌,提取腹膜打开一小口,向两侧撕拉扩大。(2)用镊子把湿纱垫置于子宫后壁,将肠和大网膜隔开,将左侧圆韧带及卵巢固有韧带牵至切口下,分别钳夹,切断,双重贯穿缝扎残端,剪开左侧膀胱返折腹膜至中线,再剪开左侧阔韧带腹膜前后叶,并用10-0丝线缝扎子宫侧残端,不保留大血管钳。(3)将左侧转向后方,牵出右侧,同法处理。(4)上推子宫体,下推膀胱,分别处理两侧子宫动静脉血管。(5)寻找一适当的经线将子宫体提拉,挤压娩出切口处。(6)于子宫血管结扎部位稍高处,环形切开宫颈至筋膜下层,用力上提子宫,钝性加锐性向下作袖脱式分离至宫颈口鳞柱状上皮交界区,环形切开离断子宫。(7)可吸收线间断缝合阴道断端,两侧角“8”字加强,间断缝合宫颈筋膜,关闭盆腔腹膜。(8)逐层关腹,皮肤切口用5-0可吸收线水平褥式皮下缝合,不拆线,术后5天出院。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ˉx±s)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不断开展和应用,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术的手术质量要求也提高了,妇科手术也在向微创化发展,传统腹式子宫切除术存在着术后张力大,腹腔干扰大,术后恢复慢,愈合后疤痕明显等缺陷。腹部小横切口子宫切除术是在传统手术基础上加以改进后形成的,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的优越性表现在:(1)切口小,术后张力小,脂肪撕拉分离使走行于其中的神经损伤少,呼吸与活动时,牵拉组织少,术后伤口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早,有利于肠功能恢复 [1] ,使排气时间早,减少术后肠粘连。(2)脂肪采用撕拉方法,使脂肪中的腹壁浅静脉借助本身的弹力保留下来,一方面减少出血,另一方面有利于切口血循环功能的重建,减轻局部炎性反应 [2] ,防止疤痕增生,同时,皮肤切口可吸收线皮内缝合,使切口平整美观。(3)横切口的中心正对着盆腔器官,术中能充分暴露手术野,不增加子宫切除的难度,损伤少,肠管大网膜受腹壁及纱垫的阻挡和保护不影响手术,术者的手不进入腹腔,对肠管干扰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同样,术后排气快。(4)切口小,缝合时间少,手术采取一侧连续操作,避免两侧互换,脂肪及腹膜撕拉,均可缩短手术时间,腹膜钝性扩大,不易损伤膀胱,有利于术后膀胱功能恢复 [3]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手术时盆腔术野暴露时间短,因而减少了伤口感染的机会,降低了术后病率 [3] 。(5)子宫全切除者采用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对阴道血循环影响小,并保持了阴道后穹窿的深度,对性生活无影响。(6)皮肤切口5-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不拆线,5天出院,减少了住院天数。由于切口小,故不适用于肥胖、炎症粘连、子宫活动差、>12周妊娠子宫、二次手术等。综上所述,腹部小横切口子宫切除术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病率低,切口美观,住院时间短,手术方法简单易行等优点,对适宜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王玉环.腹部横切口保留腹壁浅静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5):270.
2 刘涛,戴淑真,魏敏.改良筋膜横切口保留腹壁浅静脉的临床意义.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7):401-402.
3 刘仕英,栾美英,于乃贻.腹部横行直切口不缝合腹膜剖宫产术132例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15(4):217-218.
作者单位:226100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收稿日期:2003-11-11)
(编辑常玉林), http://www.100md.com(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