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0406786
撷取中西所长 启迪诊治思路 -- 张笑平《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与方法》读后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51期
     近读安徽中医学院张笑平教授主编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与方法》(安徽科技出版社,第1版,1999),感到观点新颖,内容翔实,既提出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又通过临床实践示人以具体方法,对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的提高、对中医现代化和西医学习中医都有所启发。

    本书在“绪论”中,分别探讨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源流、根据、意义和应用形式。作者对病、证、症,辨病、辨证,辨病施治和辨证论治、“病与证”、“症与征”、“辨证与辨证论治”、“辨病与辨病施治”等问题作了历史回顾,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指出,《金匮要略》大多数篇目冠以“病脉证并治”五字,其含义是诊断上做到脉症合参、病证并辨,治疗上或从证或从病制宜。又举“百合病”、“疟病”为例,张仲景就已经把辨病施治与辨证论治结合起来,是在辨病施治的基础上复加辨证论治。作者指出,从西晋至民国的1600多年间,除明代吴又可创立的“戾气”学说和《肘后方》、《千金要方》中的少数闪光点之外,辨病施治停滞不前。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西医的全面渗透和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中医原有的病证结合诊治方法不仅得以重新提出并备受重视,并被赋予新的内涵,延伸出中西医病证结合诊治方法,形成两种方法并存的局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北京岳美中教授倡导中医病证结合诊治,指出“目前中医学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不辨证论治,只强调专方专药;一是只强调辨证论治,随证下药。两者均有所偏”,认为“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上海姜春华教授则看重以上两种病证结合的诊治方法,认为“西医喜欢寻找有效方剂、有效药物,希望能找到治疗某一个病的有效方药,因此努力于‘为病寻药’;中医则强调辨证论治,用辨证的方法来用药,不喜欢一病一方。个人看法,两者不能偏废。”又说,“中医除掉以西医的病为主体外,还要根据中医辨病的原则去辨病,同时也根据中医辨证精神去辨证。”
, http://www.100md.com
    本书作者的观点则是:中医重视的是证而非病,且病多为证之换称,真正能称病者比较少见,以致中医辨病的范围有限,涉及病种不多,所用方法与辨证缺乏实质性区别,远不如西医辨病那样具有普遍、客观、准确、深入的意义。然而,西医辨病又非完美无缺,特别是西医辨病所选用的特效药物多为化学合成,非但毒副反应日趋普遍和严重,而且常常顾此失彼。作为立足整体认识疾病并主用天然药物实施治疗的中医,如能在辨证的同时进行(西医?)辨病,在病、证双重诊断的指导下来设计和实施中医的治疗,无疑有助于深化认识,拓展思路,提高诊治水平。

    接着,作者分析了中西医并存现象、西医无法取代中医的原因。进一步阐述了中西医学在实践中的互补性,认为辨病施治可补辨证论治之不足——可消除辨证的不确定性,可拓展辨病的视野;辨证论治也补救辨病施治之不足——可为辨病昭示无病可辨之证,辨证论治又可为辨病施治昭示立足整体的重要性。因此得出结论,辨病施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诊治水平,深化对病证的认识,拓展治疗思路,加速诊断与疗效标准的制订,有利于促进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其应用形式有三:“据证参病治疗”、“据病参证治疗”和“舍病从证治疗”。

    在包括“发热”、“中风”、“昏迷”、“胸痛”、“心悸”、“水肿”等35个证候、症状的“各论”中,作者运用上述观点,按“原发疾病分布”、“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诊断”(包括“辨证要点”、“辨病要点”等)、“治疗”(包括“分证论治”、“据病用药”)、“护理”和“附录”(包括按语、病案举例),共7项内容,逐一详细阐述。由于作者列举大量临床实例,使其学术观点与临床密切结合,读来给人启迪。如一唢呐演员患腰痛多年,多处求治,几乎用遍“腰痛”的主要治法,久治不效。作者为其诊治时问诊与体检无新发现,于是从辨病角度选用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波检查发现其为肾下垂,遂改断其证为“中气下陷”,以“补中益气汤”出入,服10剂腰痛顿减。类似案例甚多,使本书的临床实用性大为增强,对启迪临床中西医结合思路大有裨益。, 百拇医药(李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