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夺造化回阳春——钱乙的精思巧治
“笔追清风洗俗耳,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中唐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对诗圣杜甫的赞誉。意思是说,杜甫的诗,格调高雅,能够洗涤世人俗情,净化灵魂;笔触神奇,能够巧夺天工,使自然回复春天。如果以此评价北宋大医家钱乙的医术、人格和思想,也是颇为适合的。
钱乙,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市)人。自幼随姑父学医,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医术精进不已,年少时即享誉远进,尤长于治疗小儿疾患。他是历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医家之一,始创中医儿科学,一生救治危重病儿无数,可谓“心夺造化回阳春”。不仅“著名于时”,并为后世推崇。他自己亦曾说:“余平生刻意方药,察脉按证虽有定法,而探源应变,自谓妙出意表。”《四库全书目录提要》曾评论钱氏说:“其斟酌通变,动契精微。”综观钱氏及其后学之著作,可证此语不虚。
1.食古而化,巧创新方
小儿疾病,较为难治。医林有语曰:“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莫医一小儿。”可见其难。唯其难,故古来研习者较少,有关论述奇缺。作为中医药学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竟未论及小儿疾病之理、法、方、药。从汉初至隋唐,医药著作出现不少,亦无专论小儿者。传说宋以前有所谓《颅囟经》行于世,但仅言占卜小儿寿夭死生之候,其他内容难详。隋唐医家巢元方、孙思邈等,虽曾论及小儿疾患,但难称系统、集中和专门。正如钱氏后学阎季忠所说:“自六岁以下,黄帝(指《黄帝内经》)不载其说,始有《颅囟经》以占寿夭死生之候》。”“盖小儿治法,散在诸书,又多出于近世臆说,汗漫难据,求其要妙,岂易得哉!”在此情况下,钱乙竟以专治小儿之病为业,行医50余年,获得辉煌的成功,实在难能可贵。
, 百拇医药
钱乙获得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善于汲取前人的有关成果,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前人虽无系统的儿科专著,但有丰富的一般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虽不是针对小儿的,但却是治疗小儿疾患所不可缺少的。因为小儿较之成人,虽有特殊性,但也具有人的生理、病理的普遍性。例如成人有伤寒、伤风之患,小儿亦然。治法虽有差异,但基本规律应是同一的。只要善于把反映、体现共同规律的一般医药理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殊性结合起来,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钱氏虽以治疗小儿疾患为专业,但并非只能治小儿。事实上,他知识渊博,精通前人医药著作,富有防治成人各种疾患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又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殊性作过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认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脏腑娇嫩,易为伤动”,“小儿纯阳,无须益火”等。所以他很善于化裁前人方药,将其运用于小儿。例如六味丸方,原载于张机之《金匮要略》,经钱氏化裁后,适用于小儿;崔(知悌)氏八味丸方,钱氏除去肉桂、附子二味,用作幼科补剂;黄土汤方,原亦载于《金匮要略》,主治先便后血及吐血、衄血,变通后可治小儿瘈疭,钱氏曾以此方治愈皇子;麻黄汤,原为《伤寒论》发汗解表之名方,钱氏除去桂枝,加肉桂,并减其量,以治小儿伤风发热、无汗、咳嗽、喘急等证;三黄圆,即《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方,改制为适宜小儿服用的绿豆或麻子大小的圆(丸),等。在钱氏名著《小儿药证直诀》中,此类方药,不胜枚举。表明钱氏食古而不泥古,善于将普遍性的理论、方法,与特殊性结合起来。至于前人散在的有关儿科学的论述,经过钱氏的扬弃后,作为其创立儿科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借鉴。故能高于前人,并启迪后人。《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说“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就不足为怪了。
, 百拇医药
2.辨证精当,补泻得当
根据先秦以来的传统哲学和医学理论,养生愈疾之总原则就在于恢复和保持人体各方面的动态平衡。故医家常用补、泻二法。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内经》指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治疗小儿疾患,亦是如此。但如何补泻,则不可轻率。钱乙在此方面给予后人的启发是:施行补泻灵活多变,有的只补不泻,有的先泻后补,有的先补后泻,均“取效如神”。其关键在于辨清证情,对证施治。
例如:一皇族小儿,病吐泻不止,水谷不化。众医用补药,以姜汁调服之。时值六月,服后愈加喘吐不定。钱曰:“当用凉药治之。所以然者,谓热伤在内也。”众医皆言:“吐泻多而米谷不化,当补脾,何以用凉药?”病家信众医,又行温药,以致上焦亦热,喘而引饮,病情危殆。众医不能治,复召钱治之,下之清热而愈。另一皇族小儿亦病吐泻。是时七月,其证全不食而昏睡,觉而闷乱,哽气,干哕,大便或有或无,不渴。众医作惊治之,疑睡故也。钱曰:“先补脾,后退热。”并指出:“凡吐泻,五月内,九分下而一分补;八月内,十分补而无一分下。此者是脾虚泻,医妄治之,至于虚损,下之则死。当即补脾。”经钱治之而愈。上两例均为吐泻,但治法截然不同。前例下而不补,后例补而不下,殊途同归。如按众医妄补妄下,必致患儿于死地。
, http://www.100md.com
再如:一张氏小儿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珠、生牛黄等凉药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氏用使君子圆、益黄散等温药治之。病家不解,何以有热而行温药?钱曰:“服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如法治之遂愈。另一段氏小儿,四岁,病嗽,身热,吐痰,数日而咯血。前医以桔梗汤及防己圆清热,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请钱氏,下褊银圆一大服,复以补肺汤、补肺散治之。或曰:“段氏子咯血肺虚,何以下之?”钱曰:“肺虽咯血,有热故也,久则肺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不吐涎,则不甚便。盖吐涎能虚,又生凉也。痰实上攻,亦能发搐。故以法只宜下痰,而后补脾肺,必涎止而吐愈,为顺治也。若先补其肺,为逆耳!”张、段二氏小儿同病肺热,由于证情不同,治张氏患儿则先补后下,治段氏患儿则先下后补。正如钱氏所言:“此所谓识病之轻重先后为治也。”由此治验,可见钱乙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是如何善于变通了。
3.因地制宜,以意施治
, http://www.100md.com
钱乙之学产生于齐鲁(山东),盛行于中原(河南),大体上适应于中国北方防治小儿疾患的需要。南宋建立后,钱氏后学将其思想学术带至江南。因地域之异,即产生一个如何因地制宜的问题。按照钱氏之学的内在逻辑,也必然注重审察天时、人事等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如前引钱氏论述治疗小儿吐泻的补下问题,就必须考虑发病的月份,五月吐泻与八月吐泻的治法不同。佚名之作《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著者深谙其师的这一思想,并加以发挥。此书指出:
“吐泻所论冷热月时,此钱乙以中原之地言也。今较之江浙,则气候不同。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温暖,六月入伏之后才热,七月热盛,八月热尚未退。虽冬月晴多便暖,虽夏月阴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热时候,便为定论。《经》所谓东西南北之异地,温凉寒热之异宜,况每岁寒热,自随时令早晚,难以拘定月日也。候之者乘其至也,谓至其热则从热治,至其温则从温治,至其寒则从寒治,至其凉则从凉治,此乃随四时之气,各适其宜。”
此段论述表明,作者深悟钱氏化裁前人之方的思想。只有结合江浙地区的自然气候变化情况,才能将钱乙的有效治验和一般理论运用于临证实践。如果不论地域、气候之异,照搬钱氏之具体结论和方药,势必贻害患者。自古医家有言:医者意也。医家防病除疾必须善于思维。在考察患者证情之后,还要结合地域、天时、人事等各种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诊断和实施有效治则、治法。细观钱氏之医案,他之所以能够治愈他医所不能治或治坏之病,原因固然很多,其善于思维则是重要方面。《论方》作者所谓“以意施治”,当指此。
钱氏及其后学不可能知道何谓唯物论和辩证法,但在其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却自发地倾向于这种哲学思想。虽有缺陷,也是瑕不掩玉的。, http://www.100md.com(薛霁晖 薛公忱)
钱乙,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市)人。自幼随姑父学医,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医术精进不已,年少时即享誉远进,尤长于治疗小儿疾患。他是历史上具有突出贡献的医家之一,始创中医儿科学,一生救治危重病儿无数,可谓“心夺造化回阳春”。不仅“著名于时”,并为后世推崇。他自己亦曾说:“余平生刻意方药,察脉按证虽有定法,而探源应变,自谓妙出意表。”《四库全书目录提要》曾评论钱氏说:“其斟酌通变,动契精微。”综观钱氏及其后学之著作,可证此语不虚。
1.食古而化,巧创新方
小儿疾病,较为难治。医林有语曰:“宁医十男子,莫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莫医一小儿。”可见其难。唯其难,故古来研习者较少,有关论述奇缺。作为中医药学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竟未论及小儿疾病之理、法、方、药。从汉初至隋唐,医药著作出现不少,亦无专论小儿者。传说宋以前有所谓《颅囟经》行于世,但仅言占卜小儿寿夭死生之候,其他内容难详。隋唐医家巢元方、孙思邈等,虽曾论及小儿疾患,但难称系统、集中和专门。正如钱氏后学阎季忠所说:“自六岁以下,黄帝(指《黄帝内经》)不载其说,始有《颅囟经》以占寿夭死生之候》。”“盖小儿治法,散在诸书,又多出于近世臆说,汗漫难据,求其要妙,岂易得哉!”在此情况下,钱乙竟以专治小儿之病为业,行医50余年,获得辉煌的成功,实在难能可贵。
, 百拇医药
钱乙获得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善于汲取前人的有关成果,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前人虽无系统的儿科专著,但有丰富的一般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虽不是针对小儿的,但却是治疗小儿疾患所不可缺少的。因为小儿较之成人,虽有特殊性,但也具有人的生理、病理的普遍性。例如成人有伤寒、伤风之患,小儿亦然。治法虽有差异,但基本规律应是同一的。只要善于把反映、体现共同规律的一般医药理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殊性结合起来,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钱氏虽以治疗小儿疾患为专业,但并非只能治小儿。事实上,他知识渊博,精通前人医药著作,富有防治成人各种疾患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又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殊性作过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认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脏腑娇嫩,易为伤动”,“小儿纯阳,无须益火”等。所以他很善于化裁前人方药,将其运用于小儿。例如六味丸方,原载于张机之《金匮要略》,经钱氏化裁后,适用于小儿;崔(知悌)氏八味丸方,钱氏除去肉桂、附子二味,用作幼科补剂;黄土汤方,原亦载于《金匮要略》,主治先便后血及吐血、衄血,变通后可治小儿瘈疭,钱氏曾以此方治愈皇子;麻黄汤,原为《伤寒论》发汗解表之名方,钱氏除去桂枝,加肉桂,并减其量,以治小儿伤风发热、无汗、咳嗽、喘急等证;三黄圆,即《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方,改制为适宜小儿服用的绿豆或麻子大小的圆(丸),等。在钱氏名著《小儿药证直诀》中,此类方药,不胜枚举。表明钱氏食古而不泥古,善于将普遍性的理论、方法,与特殊性结合起来。至于前人散在的有关儿科学的论述,经过钱氏的扬弃后,作为其创立儿科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借鉴。故能高于前人,并启迪后人。《四库全书目录提要》说“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就不足为怪了。
, 百拇医药
2.辨证精当,补泻得当
根据先秦以来的传统哲学和医学理论,养生愈疾之总原则就在于恢复和保持人体各方面的动态平衡。故医家常用补、泻二法。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内经》指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治疗小儿疾患,亦是如此。但如何补泻,则不可轻率。钱乙在此方面给予后人的启发是:施行补泻灵活多变,有的只补不泻,有的先泻后补,有的先补后泻,均“取效如神”。其关键在于辨清证情,对证施治。
例如:一皇族小儿,病吐泻不止,水谷不化。众医用补药,以姜汁调服之。时值六月,服后愈加喘吐不定。钱曰:“当用凉药治之。所以然者,谓热伤在内也。”众医皆言:“吐泻多而米谷不化,当补脾,何以用凉药?”病家信众医,又行温药,以致上焦亦热,喘而引饮,病情危殆。众医不能治,复召钱治之,下之清热而愈。另一皇族小儿亦病吐泻。是时七月,其证全不食而昏睡,觉而闷乱,哽气,干哕,大便或有或无,不渴。众医作惊治之,疑睡故也。钱曰:“先补脾,后退热。”并指出:“凡吐泻,五月内,九分下而一分补;八月内,十分补而无一分下。此者是脾虚泻,医妄治之,至于虚损,下之则死。当即补脾。”经钱治之而愈。上两例均为吐泻,但治法截然不同。前例下而不补,后例补而不下,殊途同归。如按众医妄补妄下,必致患儿于死地。
, http://www.100md.com
再如:一张氏小儿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珠、生牛黄等凉药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氏用使君子圆、益黄散等温药治之。病家不解,何以有热而行温药?钱曰:“服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如法治之遂愈。另一段氏小儿,四岁,病嗽,身热,吐痰,数日而咯血。前医以桔梗汤及防己圆清热,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请钱氏,下褊银圆一大服,复以补肺汤、补肺散治之。或曰:“段氏子咯血肺虚,何以下之?”钱曰:“肺虽咯血,有热故也,久则肺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不吐涎,则不甚便。盖吐涎能虚,又生凉也。痰实上攻,亦能发搐。故以法只宜下痰,而后补脾肺,必涎止而吐愈,为顺治也。若先补其肺,为逆耳!”张、段二氏小儿同病肺热,由于证情不同,治张氏患儿则先补后下,治段氏患儿则先下后补。正如钱氏所言:“此所谓识病之轻重先后为治也。”由此治验,可见钱乙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是如何善于变通了。
3.因地制宜,以意施治
, http://www.100md.com
钱乙之学产生于齐鲁(山东),盛行于中原(河南),大体上适应于中国北方防治小儿疾患的需要。南宋建立后,钱氏后学将其思想学术带至江南。因地域之异,即产生一个如何因地制宜的问题。按照钱氏之学的内在逻辑,也必然注重审察天时、人事等与疾病有关的因素。如前引钱氏论述治疗小儿吐泻的补下问题,就必须考虑发病的月份,五月吐泻与八月吐泻的治法不同。佚名之作《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著者深谙其师的这一思想,并加以发挥。此书指出:
“吐泻所论冷热月时,此钱乙以中原之地言也。今较之江浙,则气候不同。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温暖,六月入伏之后才热,七月热盛,八月热尚未退。虽冬月晴多便暖,虽夏月阴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热时候,便为定论。《经》所谓东西南北之异地,温凉寒热之异宜,况每岁寒热,自随时令早晚,难以拘定月日也。候之者乘其至也,谓至其热则从热治,至其温则从温治,至其寒则从寒治,至其凉则从凉治,此乃随四时之气,各适其宜。”
此段论述表明,作者深悟钱氏化裁前人之方的思想。只有结合江浙地区的自然气候变化情况,才能将钱乙的有效治验和一般理论运用于临证实践。如果不论地域、气候之异,照搬钱氏之具体结论和方药,势必贻害患者。自古医家有言:医者意也。医家防病除疾必须善于思维。在考察患者证情之后,还要结合地域、天时、人事等各种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诊断和实施有效治则、治法。细观钱氏之医案,他之所以能够治愈他医所不能治或治坏之病,原因固然很多,其善于思维则是重要方面。《论方》作者所谓“以意施治”,当指此。
钱氏及其后学不可能知道何谓唯物论和辩证法,但在其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却自发地倾向于这种哲学思想。虽有缺陷,也是瑕不掩玉的。, http://www.100md.com(薛霁晖 薛公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