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与医者心态(上)——医者在医疗服务中积极心态的保持与发扬
医者在医患沟通中,除了要研究患者就医和沟通中的心态,并掌握医患沟通的艺术外,医者个人的心态也有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在医患沟通中,医者的心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医者必须调度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平抑并化解消极的心态,才能实现医者的主导作用,进而与患者共同建设良善和谐的关系。
医者的积极心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医者在处理医患关系时,能明确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位置、责任和作用。换言之,积极心态的首要方面是医者明确并坚定作为医者的人生价值追求。正如现在医院都明示于患者的承诺:“全心全意为病人”、“一切为了病人,努力为一切病人”等。应该认识这些誓言的承诺决非是简单的行政式规定。它们恰恰是医患关系中医者的客观社会定位、责任和作用的鲜明、直白的反映。人类社会出现医者,从中国的神农、扁鹊、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史表明,医者从有这个社会分工、社会职业开始,他们就是为患者解除伤痛、医治疾病、征服死亡而服务的。正是这种服务才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繁衍和向前发展。因此,从宏观上讲,没有医者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文明进步。医者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必需。从微观上考察医者和患者的关系,又可以发现,医者对于患者的医疗服务和奉献,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笔者曾对医患关系的特殊性作过这样的概括:医者对于病人来说,应该是“不是亲人又胜于亲人的”。有医者认为,病人需要治病,医生能为病人治疗,而其家人却不能。在治疗上,医者能为“病人亲人之不能”。说医者“胜于亲人”似乎可以接受。但是,亲人们能给予病人亲切、温馨的关怀和爱。医者虽也可以给予病人关爱,但能超过病人亲属吗?笔者以为,在亲情关爱方面,医者同样也可以而且确实“胜过亲人”的。这是因为,从微观上看,对于病人,医者的任何关爱都是以医学科学为出发点、为支柱的,是符合医学科学要求,是完全有利于病人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而病人的亲人给予的关爱,由于他们并不懂得医学,有时会与医学和治疗要求相悖、不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从这个意义上说,医者给予病人的关爱在质量上高于其亲人。从宏观看,亲人给予病人的关爱可以无微不至、竭尽全力,但是这种关爱却有局限,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人。而医者对于病人的关爱是对所有病人的,并且从其成为医师起,要始终关怀病人,尽心尽力地为病人服务。假如这个观点被医者接受、认可,在接诊病人时,医者就会产生积极的心态,激发医者的爱心、责任心,并为做医师感到自豪、欢欣。
, 百拇医药
医者积极心态的第二个方面,是源于对医患双方客观上互相依存、互相满足的社会需求的认识。医患双方的互相依存、紧密联系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患者就诊,医者首先满足了他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被接纳)需要。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同时,患者也在满足医者四个层次的社会需要。
首先,患者来“求医”是表达了对医者的信任和尊重——“把生命和健康都托付给您了”当然是一种高层次的尊重。其次,有了这种托付,医者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可能。第三,当这两项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时,医者的生存(物质的薪酬、医院的效益)、安全、归属等需求也就悄然跟随而至,迎刃而解了。因此,可以形象地说,当医者接诊每一个病人时,当医者第一次与病人接触时,都能想到、感觉到“病人是对我们表达信任和尊重来了”,“患者的到来使我们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第四,众多的病人、庞大的门诊量和病床利用率也意味着医院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条件和因素,医者在工作中还会产生各种消极的心态,不利于医患沟通,不利于建设和谐、温馨的医患关系。这并不可怕,因为它是可以平抑和化解的。, 百拇医药(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陈文叔 医者在医患沟通中,除了要研究患者就医和沟通中的心态,并掌握医患)
在医患沟通中,医者的心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医者必须调度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平抑并化解消极的心态,才能实现医者的主导作用,进而与患者共同建设良善和谐的关系。
医者的积极心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医者在处理医患关系时,能明确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位置、责任和作用。换言之,积极心态的首要方面是医者明确并坚定作为医者的人生价值追求。正如现在医院都明示于患者的承诺:“全心全意为病人”、“一切为了病人,努力为一切病人”等。应该认识这些誓言的承诺决非是简单的行政式规定。它们恰恰是医患关系中医者的客观社会定位、责任和作用的鲜明、直白的反映。人类社会出现医者,从中国的神农、扁鹊、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史表明,医者从有这个社会分工、社会职业开始,他们就是为患者解除伤痛、医治疾病、征服死亡而服务的。正是这种服务才使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繁衍和向前发展。因此,从宏观上讲,没有医者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文明进步。医者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必需。从微观上考察医者和患者的关系,又可以发现,医者对于患者的医疗服务和奉献,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笔者曾对医患关系的特殊性作过这样的概括:医者对于病人来说,应该是“不是亲人又胜于亲人的”。有医者认为,病人需要治病,医生能为病人治疗,而其家人却不能。在治疗上,医者能为“病人亲人之不能”。说医者“胜于亲人”似乎可以接受。但是,亲人们能给予病人亲切、温馨的关怀和爱。医者虽也可以给予病人关爱,但能超过病人亲属吗?笔者以为,在亲情关爱方面,医者同样也可以而且确实“胜过亲人”的。这是因为,从微观上看,对于病人,医者的任何关爱都是以医学科学为出发点、为支柱的,是符合医学科学要求,是完全有利于病人疾病治疗和康复的。而病人的亲人给予的关爱,由于他们并不懂得医学,有时会与医学和治疗要求相悖、不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从这个意义上说,医者给予病人的关爱在质量上高于其亲人。从宏观看,亲人给予病人的关爱可以无微不至、竭尽全力,但是这种关爱却有局限,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人。而医者对于病人的关爱是对所有病人的,并且从其成为医师起,要始终关怀病人,尽心尽力地为病人服务。假如这个观点被医者接受、认可,在接诊病人时,医者就会产生积极的心态,激发医者的爱心、责任心,并为做医师感到自豪、欢欣。
, 百拇医药
医者积极心态的第二个方面,是源于对医患双方客观上互相依存、互相满足的社会需求的认识。医患双方的互相依存、紧密联系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患者就诊,医者首先满足了他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被接纳)需要。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同时,患者也在满足医者四个层次的社会需要。
首先,患者来“求医”是表达了对医者的信任和尊重——“把生命和健康都托付给您了”当然是一种高层次的尊重。其次,有了这种托付,医者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可能。第三,当这两项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以满足时,医者的生存(物质的薪酬、医院的效益)、安全、归属等需求也就悄然跟随而至,迎刃而解了。因此,可以形象地说,当医者接诊每一个病人时,当医者第一次与病人接触时,都能想到、感觉到“病人是对我们表达信任和尊重来了”,“患者的到来使我们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第四,众多的病人、庞大的门诊量和病床利用率也意味着医院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现实条件和因素,医者在工作中还会产生各种消极的心态,不利于医患沟通,不利于建设和谐、温馨的医患关系。这并不可怕,因为它是可以平抑和化解的。, 百拇医药(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陈文叔 医者在医患沟通中,除了要研究患者就医和沟通中的心态,并掌握医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