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次发现25%淡水鱼有肠胃炎致病菌
人民网香港6月13日电 香港大学医学院首次发现部分淡水鱼,包括港人常吃的鲩鱼、大鱼、鲮鱼等,在鱼肠内含有一种名为“香港海鸥型菌”,可以导致严重肠胃炎。不过,医学专家强调,市民只要将淡水鱼彻底煮熟,便可食用安全,因此港人对食用淡水鱼毋须惊慌。
从事这项研究的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副教授胡钊逸昨天在记者会上说,他们在2002年收集了3000多名社区感染胃炎病人粪便样本进行化验,结果在17名病人样本中培植出“香港海鸥型菌”。
研究人员发现,在这17名病人中,6成曾外出旅游、94%曾在出现腹泻前3天内进食过鱼类;29%曾在腹泻前三天内进食过“鱼滑”。
研究人员到病人曾光顾过的市场抽取6种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化验,包括鲩鱼、大鱼、鲮鱼,淡水黑鲈、桂花鲈及非洲鲫,发现25%的淡水鱼及15%的“鱼滑”中含有“香港海鸥型菌”。其中,6成鲩鱼、5成大鱼和3成的鲮鱼中发现该病菌。
胡钊逸称,感染海鸥型菌的病征与一般社区感染的肠胃炎如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的病征相似,所有病人均出现腹泻,其中8成的腹泻呈水状,两成的腹泻排泄物中则带血,最严重的病人每天腹泻的最高次数可达30次,而持续腹泻的最严重个案为90天。
据称,治疗方法亦与一般肠胃炎相同,如病人的腹泻情况不严重及其免疫系统健康正常,可以不需服用抗生素。相反,便可能需服用抗生素抑制病菌。
港大微生物学系系主任袁国勇称,市民无需对食用淡水鱼惊慌,最重要是彻底煮熟后才进食,另外,不要将未经煮熟的肉类及熟肉放在一起,以防交叉感染。
据悉,“香港海鸥型菌”已在中国内地及日本、瑞士、非洲的突尼西亚及中美洲的古巴出现,显示病菌已于全球广泛存在。港大于2001年从一位肝硬化病者的血液胸腔脓样本中发现“香港海鸥型菌”。由于细菌的形态像海鸥呈弯曲状,因此获得命名权的港大医学院把这全新细菌命名为“香港海鸥型菌”。(刘韬), 百拇医药
从事这项研究的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副教授胡钊逸昨天在记者会上说,他们在2002年收集了3000多名社区感染胃炎病人粪便样本进行化验,结果在17名病人样本中培植出“香港海鸥型菌”。
研究人员发现,在这17名病人中,6成曾外出旅游、94%曾在出现腹泻前3天内进食过鱼类;29%曾在腹泻前三天内进食过“鱼滑”。
研究人员到病人曾光顾过的市场抽取6种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化验,包括鲩鱼、大鱼、鲮鱼,淡水黑鲈、桂花鲈及非洲鲫,发现25%的淡水鱼及15%的“鱼滑”中含有“香港海鸥型菌”。其中,6成鲩鱼、5成大鱼和3成的鲮鱼中发现该病菌。
胡钊逸称,感染海鸥型菌的病征与一般社区感染的肠胃炎如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的病征相似,所有病人均出现腹泻,其中8成的腹泻呈水状,两成的腹泻排泄物中则带血,最严重的病人每天腹泻的最高次数可达30次,而持续腹泻的最严重个案为90天。
据称,治疗方法亦与一般肠胃炎相同,如病人的腹泻情况不严重及其免疫系统健康正常,可以不需服用抗生素。相反,便可能需服用抗生素抑制病菌。
港大微生物学系系主任袁国勇称,市民无需对食用淡水鱼惊慌,最重要是彻底煮熟后才进食,另外,不要将未经煮熟的肉类及熟肉放在一起,以防交叉感染。
据悉,“香港海鸥型菌”已在中国内地及日本、瑞士、非洲的突尼西亚及中美洲的古巴出现,显示病菌已于全球广泛存在。港大于2001年从一位肝硬化病者的血液胸腔脓样本中发现“香港海鸥型菌”。由于细菌的形态像海鸥呈弯曲状,因此获得命名权的港大医学院把这全新细菌命名为“香港海鸥型菌”。(刘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