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研究动态
编号:10419847
中医体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59期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会经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几个阶段,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众多学者对中医体质学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也正在不同程度地得到解决,以下笔者就中医体质学的形成与发展作一简介。

    一、什么是中医体质学

    这是中医体质学首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要搞清楚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历代许多医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体质问题,但是这些论述是分散的,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体质学说理论体系,因而也未能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现代不同学科如体质人类学、解剖学、现代医学、体育科学等对体质概念的定义方法也都有着各自的内涵,而且其差别亦是比较明显。

    中医学对体质概念的认识,首先应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以医学为主体内容而产生的概念,所以它必然会与其他学科的概念有所区别。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是人类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问题,对人类体质的认识和研究方法是综合性、整体性的。它既要考虑人体形态结构方面的特点,又要充分考虑到人体的生理机能、代谢方式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特殊性,这样才能综合地认识人类的体质特征、差异规律及体质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以此为依据,中医体质学的概念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相关体质概念的整理以及对现代相关研究的分析综合,并将其与少数民族及国外体质医学进行比较后概括出来的。其中,王琦教授将体质概念定义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匡调元教授则认为人体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
, 百拇医药
    值得注意的是,体质及其相关概念必须明确区分开来,如素质、气质、人格、体型、证等相关概念,尤其是体质与证的关系,这也是目前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焦点与难点。

    二、为什么要研究中医体质学

    首先,中医体质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其实历代医家自古即有,只是没有明确化、系统化。我们将中医体质作为一个学说提出,并在此过程中以各种现有的先进技术对古文献的整理及其运用进行研究,是对中医精华的一个继承,也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发展。

    其次,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诊疗疾病。在实际临床过程中,许多医生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中医体质学的思想,如我们在处方时,常会考虑到病人长期以来的身体状况,只是在运用的时候还不能做到条理化、规范化、客观化。而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主要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为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指导。
, 百拇医药
    再次,随着个性化诊疗时代的到来,群体化的诊疗模式显然已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到个性化诊疗又需要一个过渡,中医体质学的思维模式可以为这种过渡提供一个借鉴。具体说来,我们在诊疗过程中,辨证论治提供的是纯个体化的诊疗,而辨质论治实际上是辨别此人属于几大体质类型中的哪一种,而某一类体质类型之人其处方用药又有一定规律可循,这种辨证论治与辨质论治相结合,可以说既考虑到了人的共性,又考虑到了人的个性。另外,现代医学的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从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就可以看出,中医体质学对人体体质的判定也正符合这种发展趋势,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然,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为调整、改善人体体质提供诸如营养、锻炼等等更多的具体措施并对这些措施提供有力的科学论证,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增强人体体质,这对于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 百拇医药
    目前,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是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几方面入手。

    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从《内经》开始将历代医家对体质的论述概括整理。《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有许多有关体质的论述。如《灵枢·寿夭刚柔》:“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五变篇》:“同时而得病,或病此,或病彼”;“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此后历代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体质问题,将这些认识概括整理,一方面有助于认识体质的本质,另一方面运用统计学的手段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体质分型标准的建立。

    实验研究方面,其中生理、生化、免疫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近来将分子生物学基因芯片技术运用于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中,可以从微观角度揭示出体质本质及不同体质类型的差异性,会使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更深入一个层次。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因为缺少能够客观反映人体体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动物模型,因此研究相对较少。而医学科研方面的有些问题,单凭临床经验的积累,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解决,或虽持续很长时间也无法解决。这就使得动物实验研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研究方法,但体质是在遗传基础上和缓慢的潜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特定形态结构与心理素质的综合体,这就为建立特定体质的动物模型增加了难度,而体质与病、证的差异性,也使“病”与“证”动物模型难以直接套用于中医体质研究。因此建立能够客观反映人体体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动物模型,是中医体质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 百拇医药
    临床研究方面进行最多的是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工作,如王琦、何裕民、苏树蓉等都进行过大样本的调查。人群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既有利于阐明各种人群的体质特征及其分布状况,也为了解地域、季节时令、职业、嗜好等与体质的密切关系提供了详实的调研数据。同时,为体质分型标准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其他临床研究主要进行的是中医体质学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这些研究,为阐释体质与疾病的内在联系,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规律与特征积累了资料。另外,体质治疗学的研究、体质预防学的研究、体质与食疗关系等的研究都使得中医体质学的临床应用逐渐达到有章可循。

    以上通过对中医体质学的形成与发展概要叙述,以期能在总体上对中医体质学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对临证思维有所裨益。B14

    医学体质学研究谈

    任廷革 北京中医药大学

    目前在中医学术界,关于对“体质”的研究有“人体体质学”与“中医体质学”的两种提法,这里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学术见解,但其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强调“体质”在发病与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因此,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本文将两者的称谓暂且合称为“医学体质学”。
, http://www.100md.com
    东西方文化由于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使中西医学在体系结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医学重微观、重分析、重本质,中医学重宏观、重综合、重表现。但是可以这样说,两者呈现出的优势是互补的。集合中西医学的优势,是当前医学体质学研究者们的普遍做法。在中西结合医学理论的建设中,中医体质学的出现是还不多见的成功范例中的佼佼者。

    中医体质学的提出,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匡调元和王琦(按照年龄大小排序),从他们的学术著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研究的两种趋向:研究内容上的“体质病理学”趋向和“体质生理学”趋向;研究方法上的“分析”趋向和“综合”趋向。

    这两种趋向首先反映在各自对“体质”的概念性认识上。前者认为:人类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与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状态,往往决定着他的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后者认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反映在生命过程中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方面,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方面。
, http://www.100md.com
    学术上的争鸣是一个学科诞生、发展、成熟的正常现象,是必经的过程,是件好事。笔者认为两种“趋向”的研究,是从不同的切入点进入到“人体体质研究”这同一个领域,殊途同归。诸多学者的学术成就,一定会让医学体质学具有中国独特的优势。

    中医学对人体体质的关注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对中医学来说,医学体质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把分散在中医理论中关于“体质”的论述集合起来,让原来缺乏结构特征的理论系统化,并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学科,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增添一个新的元素。毫无疑问,这是对中医理论的一个推动和发展,属于理论创新的范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几乎是中国人做学问的一种定式,医学体质学的研究也是这样。笔者介入这个学说才刚刚开始,基本上还是个门外汉,正好以“旁观者清”的优势发表一点对该学说研究中几个关键性问题的看法。

    对于一个新的学科而言,确立其概念是首当其冲的历史任务。通过广泛的学术讨论,对医学体质学的系列概念进行统一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概念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对名词术语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却决定着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这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
, 百拇医药
    一个概念的提出应该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不是“易变”。例如,无论是“辨质论治”还是“辨体论治”的提法,如果不能从“辨证论治”中完全剥离时,它就失去了“稳定”的意义,常常要做很多的解释和说明来强调“出发点”、“思路”、“方法”的不同,这就很容易造成概念上的复杂化,甚至是混乱,而“简洁”永远是学术的追求。当然就这个例子而言,无论是“辨质论治”还是“辨体论治”的提法,如果能从“辨证论治”中完全剥离时,那自然就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了。

    其次,医学体质学研究范畴的界定也是很重要的,它是处理好医学体质学与其它学科关系的前提。从文献调研的分析来看,医学体质学的研究范畴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界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体先天因素(遗传因素)的认识;二是对机体个性特征(包括群体和个体)的研究;三是对疾病发生床(基础)的分析。围绕三方面的所有研究实践与学术见解都是值得珍视的,因为这是医学体质学发展活力的表现。

    再次,医学体质学要深入发展,处理好与其它医学学科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里主要是指医学体质学与西方医学体质学的关系及医学体质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关系、与中医诊断学的关系,与中医临床基础学(辨证论治)的关系等。处理好这些关系的意义在于:让学习者对各学科内容有清晰的思路;让各个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内容可以有交叉,但不能完全重复;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医学体质学不同于诸多学科的明显特征应该是它特殊的认识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世界通史》中文版序言中说:人们阅读任何东西都应该提出批评,这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东西能作为纯真理或完整的模式而被人接受的时代。笔者很同意这样的分析,希望医学体质学能在充分的学术争鸣中发展和成熟起来,为实现医学的个体化诊疗,重大和疑难疾病的预防,以及提高人类对自身健康应负责任的认识等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 http://www.100md.com(王睿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