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龙江中药产业把脉
——与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中医研究院院长王学军一席谈
当前,国家开始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程,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医药产业列为全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建设的六大基地之一。如何贯彻实施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催生中药产业进一步繁荣和壮大?对此,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中医研究院院长王学军认为:促进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对老牌重点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以及中药剂型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
黑龙江省中药产业的基本现状如何?王学军院长为记者进行了“盘点”:目前,全省现有医药工业企业233家,其中中药生产企业146家。
2002年全省中药类产品实现销售收入约33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企业的36%;实现利润约7亿元,占全省51%。全省中药行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有十余家。
,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统计资料表明,全省共有动植物药材物种856种,可作为商品的有405种,总蕴藏量达27亿公斤,价值50亿元以上。其中具有本省资源和生态优势的品种有小蒿子防风、龙胆、刺五加等几十种。因此中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黑龙江中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王学军院长为此进行了“把脉问诊”,他指出:
第一,黑龙江省中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大企业没有做大,小企业没有做精。企业规模小、散、技术水平差的现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还没有聚合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中药企业集团。
现有中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全省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进展缓慢,地方特色医药经济尚未形成。产品趋同现象比较严重,恶性竞争削弱了产品优势,护肝片、双黄连、刺五加等产品都存在着此类问题。
, 百拇医药 科技支撑力不够,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最集中的问题是科技产业不适合生产的发展。首先是科技创新体制、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其次是企业用于产品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均投入不足,没有形成以科技为先导的经营发展理念;再次是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与生产企业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使一些好的产品或长期不能形成生产力,或被省外企业抢走。最后是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中药材生产发展缓慢,规模有限。药材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稀少,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GAP等国家实施的药材生产规范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还没有普及。地道药材的市场品牌没有叫响,大型企业还没有建立与生产相配套的原料生产基地。
那么,这些症结应该如何消除?怎样才能突破“瓶颈”限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王学军院长认为,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基地要把发展中药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尽快组织制定实施全省“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方案,加大政府推进力度,创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推进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配套服务体系。
, http://www.100md.com
要加大全省特色中药产品和新型药物制剂的开发研究力度。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有技术力量和装备为基础,吸收骨干医药企业及省中医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参加,采取政府资助、各方投入、联合共建的方式,用两年时间组建起含GLP实验室的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建立全省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新药的药学、药效学和中药质量标准等中药新药研发系统,使其成为黑龙江省面向社会、对外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
同时,应以哈药集团为主,建立中药粉针技术、提取技术、配方颗粒技术现代化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发挥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国家中药剂型改革基地作用,增加对省中医研究院国家剂型改革和省中药重点实验室的设备投入,发挥黑龙江省中药剂型改革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推动老品种的二次开发及新产品的开发,并为全省的中药剂改及提取工艺和药物制备提供技术服务。
与之相呼应的是,必须注意强调具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材及其制成品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以此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要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引导中药材生产按市场经济要求而逐步壮大。要建立健全围绕中药材生产流通提供需求信息、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等系列化服务体系。要结合省情实际,准确定位中药开发的重点,发展有资源优势的地道药材产品,加快开发有技术领先优势的粉针、水针、口服液等剂型产品、名优产品和营养滋补保健品。
, 百拇医药
这里,加大对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和投入,显得尤为重要。王学军院长建议省政府设立“医药开发专项资金”或“中药新药研发专项资金”,并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支持中药新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药材基地建设、对外科技交流与高层次人才引进;利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中药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新产品创新的资金投入。
与此同时,老牌重点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以及中药剂型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亦是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王学军指出,政府在重点扶持那些可以快速运用到市场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中药产品时,也要注重老牌重点中药的二次开发。药品创新投资多、风险大、难度高、耗时长。因此,寻求成功率高、短期内能完成、费用又少的新药开发途径,意义重大。
王学军院长告诉记者,黑龙江省曾有许多具有北药特色的名牌产品,由于质量好、疗效高而深受患者喜爱,因而曾一度风靡国内外市场;有的成为国家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也有很高的声誉。具有代表性的如刺五加、满山红系列产品、人参蜂王浆、护肝片等等。而近些年来,上面大多数产品在市场上逐渐消失,有的被新的品种所取代。
, http://www.100md.com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些名牌产品的生产厂家,由于管理不善或资金匮乏,导致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滞后,影响了药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观念落后和资金缺少,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之在市场的影响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对名牌产品缺乏保护意识和措施,致使产品被别人移植生产,往往出现一个名牌产品,多个厂家生产,质量包装不一,竟相压价销售,最终导致名牌产品在市场的信誉下降,名牌效应丧失。
让人忧中有喜的是,护肝片、三棵针牙膏等一些老名牌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纷纷再度崛起。这就提示人们,对老的名牌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可操作性强,前景广阔,经济潜力巨大。因此有必要组织人员对全省的一些老名牌产品进行收集整理,确定重点品种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及引导,使之尽快进入市场,重振名牌雄风,这也是加速北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
王学军院长强调,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促进中药剂型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以中药在日本的发展为例,汉方药是在秦汉时期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面引进了西方医学体系,使得传统的汉方药饱受排挤,处境艰难。直到197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确定了汉方药医疗保险适用制度后,汉方药产业才随之得到迅猛发展。1988年,日本科学技术厅开展了“关于科学阐明东洋医学的调查”规划,逐步加大了对中药研究的投入力度,使得中药研究由过去自发、无政府支持、无计划地进行,逐步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行为。这一重大转折,对日本的中药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汉方药业进入了鼎盛阶段。
, http://www.100md.com
回顾国内中药的发展现状,王学军院长指出:总体上讲,我国中药制药还处于从经验开发到工程化生产的逐步过渡阶段,在工艺研究方法和生产技术上与先进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传统剂型的生产企业水平低,传统工艺以师带徒传授,装备根据传统工艺主要靠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缺乏全盘考虑。由于时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与新剂型相比还落后很多。新剂型可以引用西药相同剂型的装备,但不少企业达不到规模生产,因而使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普遍较低,难以形成相应的经济效益。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才使中药生产技术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王学军院长认为,倘若新型药品的生产能引进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制剂、包装、检测设备,如软胶囊生产线、滴丸生产线、巴布剂生产线,在此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实现国产化,就能保障中药生产逐步走向现代化。, 百拇医药(衣晓峰 冯 凯)
当前,国家开始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程,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医药产业列为全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建设的六大基地之一。如何贯彻实施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催生中药产业进一步繁荣和壮大?对此,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中医研究院院长王学军认为:促进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对老牌重点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以及中药剂型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
黑龙江省中药产业的基本现状如何?王学军院长为记者进行了“盘点”:目前,全省现有医药工业企业233家,其中中药生产企业146家。
2002年全省中药类产品实现销售收入约33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企业的36%;实现利润约7亿元,占全省51%。全省中药行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有十余家。
,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统计资料表明,全省共有动植物药材物种856种,可作为商品的有405种,总蕴藏量达27亿公斤,价值50亿元以上。其中具有本省资源和生态优势的品种有小蒿子防风、龙胆、刺五加等几十种。因此中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黑龙江中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王学军院长为此进行了“把脉问诊”,他指出:
第一,黑龙江省中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大企业没有做大,小企业没有做精。企业规模小、散、技术水平差的现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还没有聚合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中药企业集团。
现有中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全省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进展缓慢,地方特色医药经济尚未形成。产品趋同现象比较严重,恶性竞争削弱了产品优势,护肝片、双黄连、刺五加等产品都存在着此类问题。
, 百拇医药 科技支撑力不够,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最集中的问题是科技产业不适合生产的发展。首先是科技创新体制、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其次是企业用于产品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均投入不足,没有形成以科技为先导的经营发展理念;再次是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与生产企业没有实现有效的对接,使一些好的产品或长期不能形成生产力,或被省外企业抢走。最后是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中药材生产发展缓慢,规模有限。药材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稀少,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GAP等国家实施的药材生产规范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还没有普及。地道药材的市场品牌没有叫响,大型企业还没有建立与生产相配套的原料生产基地。
那么,这些症结应该如何消除?怎样才能突破“瓶颈”限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王学军院长认为,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基地要把发展中药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尽快组织制定实施全省“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方案,加大政府推进力度,创造更加适宜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推进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配套服务体系。
, http://www.100md.com
要加大全省特色中药产品和新型药物制剂的开发研究力度。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现有技术力量和装备为基础,吸收骨干医药企业及省中医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参加,采取政府资助、各方投入、联合共建的方式,用两年时间组建起含GLP实验室的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建立全省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新药的药学、药效学和中药质量标准等中药新药研发系统,使其成为黑龙江省面向社会、对外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
同时,应以哈药集团为主,建立中药粉针技术、提取技术、配方颗粒技术现代化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发挥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国家中药剂型改革基地作用,增加对省中医研究院国家剂型改革和省中药重点实验室的设备投入,发挥黑龙江省中药剂型改革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推动老品种的二次开发及新产品的开发,并为全省的中药剂改及提取工艺和药物制备提供技术服务。
与之相呼应的是,必须注意强调具有独特地域品质的中药材及其制成品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以此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要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引导中药材生产按市场经济要求而逐步壮大。要建立健全围绕中药材生产流通提供需求信息、种植技术、市场销售等系列化服务体系。要结合省情实际,准确定位中药开发的重点,发展有资源优势的地道药材产品,加快开发有技术领先优势的粉针、水针、口服液等剂型产品、名优产品和营养滋补保健品。
, 百拇医药
这里,加大对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和投入,显得尤为重要。王学军院长建议省政府设立“医药开发专项资金”或“中药新药研发专项资金”,并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支持中药新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药材基地建设、对外科技交流与高层次人才引进;利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中药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新产品创新的资金投入。
与此同时,老牌重点中药品种的二次开发以及中药剂型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亦是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王学军指出,政府在重点扶持那些可以快速运用到市场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中药产品时,也要注重老牌重点中药的二次开发。药品创新投资多、风险大、难度高、耗时长。因此,寻求成功率高、短期内能完成、费用又少的新药开发途径,意义重大。
王学军院长告诉记者,黑龙江省曾有许多具有北药特色的名牌产品,由于质量好、疗效高而深受患者喜爱,因而曾一度风靡国内外市场;有的成为国家名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也有很高的声誉。具有代表性的如刺五加、满山红系列产品、人参蜂王浆、护肝片等等。而近些年来,上面大多数产品在市场上逐渐消失,有的被新的品种所取代。
, http://www.100md.com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些名牌产品的生产厂家,由于管理不善或资金匮乏,导致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滞后,影响了药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观念落后和资金缺少,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之在市场的影响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对名牌产品缺乏保护意识和措施,致使产品被别人移植生产,往往出现一个名牌产品,多个厂家生产,质量包装不一,竟相压价销售,最终导致名牌产品在市场的信誉下降,名牌效应丧失。
让人忧中有喜的是,护肝片、三棵针牙膏等一些老名牌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纷纷再度崛起。这就提示人们,对老的名牌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可操作性强,前景广阔,经济潜力巨大。因此有必要组织人员对全省的一些老名牌产品进行收集整理,确定重点品种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及引导,使之尽快进入市场,重振名牌雄风,这也是加速北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
王学军院长强调,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促进中药剂型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以中药在日本的发展为例,汉方药是在秦汉时期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面引进了西方医学体系,使得传统的汉方药饱受排挤,处境艰难。直到197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确定了汉方药医疗保险适用制度后,汉方药产业才随之得到迅猛发展。1988年,日本科学技术厅开展了“关于科学阐明东洋医学的调查”规划,逐步加大了对中药研究的投入力度,使得中药研究由过去自发、无政府支持、无计划地进行,逐步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行为。这一重大转折,对日本的中药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汉方药业进入了鼎盛阶段。
, http://www.100md.com
回顾国内中药的发展现状,王学军院长指出:总体上讲,我国中药制药还处于从经验开发到工程化生产的逐步过渡阶段,在工艺研究方法和生产技术上与先进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传统剂型的生产企业水平低,传统工艺以师带徒传授,装备根据传统工艺主要靠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缺乏全盘考虑。由于时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与新剂型相比还落后很多。新剂型可以引用西药相同剂型的装备,但不少企业达不到规模生产,因而使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普遍较低,难以形成相应的经济效益。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才使中药生产技术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王学军院长认为,倘若新型药品的生产能引进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制剂、包装、检测设备,如软胶囊生产线、滴丸生产线、巴布剂生产线,在此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实现国产化,就能保障中药生产逐步走向现代化。, 百拇医药(衣晓峰 冯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