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物动态 > 评论探讨
编号:10437750
注射用重组葡激酶的艰难开发之路引人深思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23日 康易
     十年磨一剑。王家驯课题组研究治疗心肌梗塞的新药“注射用重组葡激酶”,花了两个 10年。“都是因为没钱,才拖了那么久。”昨天,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家驯研究员介绍研究过程,让人感慨。

    自1983年起,王家驯课题组就开始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准备“葡激酶”基因克隆研究。起步经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 3万元。钱很少,研究结结巴巴。几番申请经费,都被“打回票”。有部门说:“国外已有葡激酶研究,但至今看不出有何应用前景。”也有部门说:“我们的资金目前只能支持短平快项目,你这个研究连临床都还没上,不符合支持条件”……

    好不容易捱到 1992年,全国生物工程研讨会在珠海召开,囊中羞涩的课题组无力成行,写了篇综述论文,托人带到会上,不久在《生物工程进展》增刊上发表。闻讯,东北一家集团支持了 20万元。靠着这笔钱,到 1993年底,课题组构建了基因重组菌株,建立了发酵和分离纯化等实验室工艺。就在研究即将进入小试阶段时,东北那家集团因人事更迭,后续支持便杳无音讯。

    “我们跑遍了上海所有的医药企业寻求合作支持,但见到的都是摇头,听到的回答都是‘风险太大了’。研究只能等米下锅。”让王家驯心焦的还有一个因素:再过 1年多,他即将退休。到时大家一散伙,研究岂非前功尽弃?最灰心的时候,老王甚至想:这个项目谁要就送给谁吧,只要研究还能继续。但是,送也没人要。

    走投无路之际,王家驯的导师带来一个喜讯:成都金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愿接“绣球”。金鹏老总说:“不要你们送,我们合作吧。”

    1995年 10月,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与金鹏签约,联合进行“重组葡激酶”中试研究和药物临床前研究,金鹏首次注入资金 60万元。

    “这真是一场及时雨!这位民营企业家与我们一起,吃在实验室,睡在实验室,终于在 1996年 6月, 3批中试产品出来了,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药检。”同时,课题组快马加鞭,完成药理、毒理等试验。同年底,药检局批准“重组葡激酶”可进入临床研究。

    此时,所需的研究经费越来越多,成都金鹏又到东北游说来一位合作伙伴———通化鸿陶茂药业公司,累计投入资金达数千万元。“注射用重组葡激酶”临床研究历时 7年,终于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如今,“注射用重组葡激酶”的产业化序幕已经拉开,首期工程产量每年可达 20万人份。且不说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创新药,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社会效益,仅其经济效益就十分绚烂。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溶栓药物 TPA一支就要 1万多元人民币,就算“注射用重组葡激酶”每支按其三分之一价格估算,每年销售额就有几个亿!

    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数字。而这个产量,还远远低于市场实际需求量。

    “注射用重组葡激酶”起死回生并顺利转化,是件幸事,花落神州哪一家都无妨。只是,这个家门口的“宝贝”,却遇到了自家人短视、胆怯的目光,进而险些夭折,个中现象值得深思。

    解放日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