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信息医学(2)--信息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医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体各层次系统界面上信息表达和传递状态。系统是根据研究的需要,人为地把一部分物体划分出来作为研究对象,这被划分出来的一部分物体称为系统,它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如中医的五行划分法可以说是想象的,中医的五脏功能既有实际五脏的功能,也有想象的与五行相应的功能。这种划分是在历史条件下,对人体信息的一种分类。信息医学以实际的生物膜为界面,根据研究需要可将机体分为不同的系统进行研究。如将人体作为系统,在外环境与人体之间的界面就是皮肤和黏膜以及它们的化生物(角膜、指甲等),研究它们对外环境中信息的处理状态;将组织、器官作为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浆膜、被膜、基底膜、骨膜等对内环境中信息的处理状态;以一个细胞为系统,研究细胞膜对体液中信息的处理状态等。信息医学是借助中医诊断方法,即从活系统的界面表象来探究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状态。信息医学研究的结论需要药物作用的检验证实。信息医学实施的可靠性在于诊断,信息医学作用的真实性在于药效,这两点是信息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诊断
, 百拇医药
中医诊断的优势在于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动态系统,从系统界面探查系统内部变化,它有别于那些针对某一器官的特定性检查和一些创伤性检查。具体表现在它可以在不干扰系统信息的情况下,全面分析系统状态,所以综合性强、失真性小;它可以从整体观来分析、筛选有意义的检查,避免盲目性检查;它符合生命整体生理动态和病理变化的实像,临床已证明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但中医的检查缺乏可视性、统一性,这导致中医众多临床可贵的经验难于评价或使某些评价偏离中医原意。因此,发展信息医学诊断是前提。诊断包括信息采集和信息的处理两部分,这两部分都必须客观化。
中医诊断方法多样,但对信息提取量最大、分辨率最高、理论最完善的当数脉诊和舌诊。脉诊与阴阳、五脏、六淫、七情辨证较密切,舌诊与气血津液、寒热虚实辨证较密切。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已研制出各种性能、型号的脉诊仪,虽然其传感器可分为机械式、压电式、光电容积等多种,其传导又有固体、气体、液压等不同方式,但所描记的脉图尤其是常见脉的脉图基本一致,但可应用于临床的脉诊仪几乎没有,只能说就脉图本身的研究来讲已趋于成熟。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获取人体动态信息的角度来认识它,而是着重于用仪器来直白中医,因此多是以古籍为蓝本与脉图对号入座。此研究失败原因在于以下几点:首先,语言描述是定性的,脉图是定量的,后者在没有找出不同类型脉象之间的特点时很难定性;第二,脉图获取的信息大于语言描述的内容,两者难于等同;第三,临床诊脉得出的脉感不仅与患者有关,更与医生的感觉状态及医生的经验有关,脉图很难得到共识。临床大夫是否实施了问诊是与大夫本身的经验有关的,在实施舌诊、脉诊的同时,其头脑中已有了从望而得知的信息,他的经验决定了他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取信息的量和质,经验多者可以不用问诊,但不等于他只采用了舌诊、脉诊。脉诊、舌诊是诊断中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相同的脉象(或舌象)可表示不同的病证,不同的脉象(或舌象)可表示相同的病证,所以即使其脉图、舌图符合现有的语言描述,若单以此为依据来说明病证是非常困难,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舌诊、脉诊的研究只有与其它诊断信息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 百拇医药
获取人体动态信息是中医诊断的再发展,所以需要遵循中医古训,但不能泥古,信息的名称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分析这些信息。脉图是否与现有文献记载的脉象相符,是涉及到能否在短时间内将已有的、成熟的中医经验吸收,这是个重要问题,但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它们对信息的分辨率是否够细致、准确。从目前技术水平看,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从理论上讲,有价值的信息量越大、处理器的分辨率越高、越能透视系统变化。研制“获取人体动态信息仪”应与“脉诊仪”不同,它应在整合传统脉像的同时给更多的信息留出扩展空间。临床上诊脉不仅要三部九侯,还要上下循求、左右推找,再与各部位脉的沉浮、长短、迟数、形态等排列组合起来,如此一来,将获得大量的信息,如何筛选和分析这些信息,仍然需要客观化。“获取人体动态信息仪”应能支持对信息的筛选和分析,可以通过不断地吸收临床经验来丰富分析能力。
二、药效
中医的优势在于临床应用中医基础基础理论,对机体整体稳态的维护和失稳态的纠正,这充分发挥了生命体自身对信息综合处理的能力。中医临床普遍存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疗措施。说明中医在对某一个体用药之前,已经对该个体信息处理的状态进行评估,在此评估的基础上,对同一种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或对不同的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用药的目的不是来抵抗当时的病,用药的目的是为了使机体恢复正常的处理信息的状态。如“咽痛”,中医有阴虚和外邪之分,西医有急性和慢性之别,中药需采用养阴润燥或清热解毒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西医则用消炎或休息的方法。事实上,“咽痛”除与局部感染有关外,更多的是与咽部局部代谢有关,与局部免疫力有关,与局部细胞因子成分有关,尤其是慢性咽痛,不解决其问题的基本状态,只解决问题的急发事件是很难有持久的疗效的。这是中西医都很清楚的问题,只是因为理论体系不同,两者取舍不同。中医的取舍是一种无奈,因尚未找到物质、能量与信息之间的换算关系,所以很难与时即进地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理论中。西医则是一种回避。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只有中医能够看到,西医更能看到,而且西医可借助多种检测方法来将其定性、定量。但是西医理论中没有信息的概念,一切检测是以支持物质变化为根本,一切治疗是以药物对抗强度为根本。这种回避信息的观测方法下产生的药理,不适宜用于信息药理。目前中医药理实验几乎完全遵循西医的药理实验,因此不可能有信息药理可展示的余地。
, http://www.100md.com
中医源于临床实践,诊断的正确与否是由用药后的效果标定的,可以说药理是建立在临床与理论之间的桥梁。临床反复实践有效的方剂,必有其内在规律可寻,这些方药不仅组方合理,其适应症的诊断要点也标定得准确、明了、易掌握,否则很难被流传下来。说明这些方药的背后,有很多信息是容易筛选和分析的,可以作为建立信息药理学的基础。“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必须收集不可计数的实际资料,加以观察、分析,排成系统,然后得出各种规律,建立起该学科的基础”(童第周)。中医在此远胜于西医,这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上千年的人体实验筛选出来的经验科学并不是尾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而是与自然科学同步前进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若只取其一就等于丢掉一半人类的财富。因此如何建立适宜中医药发展的药理体系是信息医学必要的前提。
当今医学研究手段的科学性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可靠性并没有相应地提高,我们在追求专业知识深度的同时,往往使知识进入了羊肠小道,为了深度的需要不得不使专业知识的分隔越来越精细、越狭窄。一个人不要说想精通几门学科,能全面掌握一门学科都是越来越不容易的事。即使是处于相同的时代,就同一学科之间的语言交流都会变得很艰涩。而临床上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都包含众多复杂的因素,狭窄视野的单独研究难于取得理想的结局。回顾建国以来的中医药科研项目,能延续发展的少,低水平重复的多,限于理论的多,用于临床的少,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的多,用中医理论探讨西医的少。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多学科高层次的互通、互助。无论是诊断还是药理,当今的科技手段完全可以达到信息医学的要求,问题是如何将多学科的科研人员组合在一起,并发挥各自的优势。(魏雅川 卢贺起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http://www.100md.com
一、诊断
, 百拇医药
中医诊断的优势在于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动态系统,从系统界面探查系统内部变化,它有别于那些针对某一器官的特定性检查和一些创伤性检查。具体表现在它可以在不干扰系统信息的情况下,全面分析系统状态,所以综合性强、失真性小;它可以从整体观来分析、筛选有意义的检查,避免盲目性检查;它符合生命整体生理动态和病理变化的实像,临床已证明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但中医的检查缺乏可视性、统一性,这导致中医众多临床可贵的经验难于评价或使某些评价偏离中医原意。因此,发展信息医学诊断是前提。诊断包括信息采集和信息的处理两部分,这两部分都必须客观化。
中医诊断方法多样,但对信息提取量最大、分辨率最高、理论最完善的当数脉诊和舌诊。脉诊与阴阳、五脏、六淫、七情辨证较密切,舌诊与气血津液、寒热虚实辨证较密切。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已研制出各种性能、型号的脉诊仪,虽然其传感器可分为机械式、压电式、光电容积等多种,其传导又有固体、气体、液压等不同方式,但所描记的脉图尤其是常见脉的脉图基本一致,但可应用于临床的脉诊仪几乎没有,只能说就脉图本身的研究来讲已趋于成熟。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获取人体动态信息的角度来认识它,而是着重于用仪器来直白中医,因此多是以古籍为蓝本与脉图对号入座。此研究失败原因在于以下几点:首先,语言描述是定性的,脉图是定量的,后者在没有找出不同类型脉象之间的特点时很难定性;第二,脉图获取的信息大于语言描述的内容,两者难于等同;第三,临床诊脉得出的脉感不仅与患者有关,更与医生的感觉状态及医生的经验有关,脉图很难得到共识。临床大夫是否实施了问诊是与大夫本身的经验有关的,在实施舌诊、脉诊的同时,其头脑中已有了从望而得知的信息,他的经验决定了他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取信息的量和质,经验多者可以不用问诊,但不等于他只采用了舌诊、脉诊。脉诊、舌诊是诊断中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相同的脉象(或舌象)可表示不同的病证,不同的脉象(或舌象)可表示相同的病证,所以即使其脉图、舌图符合现有的语言描述,若单以此为依据来说明病证是非常困难,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舌诊、脉诊的研究只有与其它诊断信息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 百拇医药
获取人体动态信息是中医诊断的再发展,所以需要遵循中医古训,但不能泥古,信息的名称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分析这些信息。脉图是否与现有文献记载的脉象相符,是涉及到能否在短时间内将已有的、成熟的中医经验吸收,这是个重要问题,但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它们对信息的分辨率是否够细致、准确。从目前技术水平看,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从理论上讲,有价值的信息量越大、处理器的分辨率越高、越能透视系统变化。研制“获取人体动态信息仪”应与“脉诊仪”不同,它应在整合传统脉像的同时给更多的信息留出扩展空间。临床上诊脉不仅要三部九侯,还要上下循求、左右推找,再与各部位脉的沉浮、长短、迟数、形态等排列组合起来,如此一来,将获得大量的信息,如何筛选和分析这些信息,仍然需要客观化。“获取人体动态信息仪”应能支持对信息的筛选和分析,可以通过不断地吸收临床经验来丰富分析能力。
二、药效
中医的优势在于临床应用中医基础基础理论,对机体整体稳态的维护和失稳态的纠正,这充分发挥了生命体自身对信息综合处理的能力。中医临床普遍存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疗措施。说明中医在对某一个体用药之前,已经对该个体信息处理的状态进行评估,在此评估的基础上,对同一种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或对不同的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用药的目的不是来抵抗当时的病,用药的目的是为了使机体恢复正常的处理信息的状态。如“咽痛”,中医有阴虚和外邪之分,西医有急性和慢性之别,中药需采用养阴润燥或清热解毒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西医则用消炎或休息的方法。事实上,“咽痛”除与局部感染有关外,更多的是与咽部局部代谢有关,与局部免疫力有关,与局部细胞因子成分有关,尤其是慢性咽痛,不解决其问题的基本状态,只解决问题的急发事件是很难有持久的疗效的。这是中西医都很清楚的问题,只是因为理论体系不同,两者取舍不同。中医的取舍是一种无奈,因尚未找到物质、能量与信息之间的换算关系,所以很难与时即进地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理论中。西医则是一种回避。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只有中医能够看到,西医更能看到,而且西医可借助多种检测方法来将其定性、定量。但是西医理论中没有信息的概念,一切检测是以支持物质变化为根本,一切治疗是以药物对抗强度为根本。这种回避信息的观测方法下产生的药理,不适宜用于信息药理。目前中医药理实验几乎完全遵循西医的药理实验,因此不可能有信息药理可展示的余地。
, http://www.100md.com
中医源于临床实践,诊断的正确与否是由用药后的效果标定的,可以说药理是建立在临床与理论之间的桥梁。临床反复实践有效的方剂,必有其内在规律可寻,这些方药不仅组方合理,其适应症的诊断要点也标定得准确、明了、易掌握,否则很难被流传下来。说明这些方药的背后,有很多信息是容易筛选和分析的,可以作为建立信息药理学的基础。“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必须收集不可计数的实际资料,加以观察、分析,排成系统,然后得出各种规律,建立起该学科的基础”(童第周)。中医在此远胜于西医,这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上千年的人体实验筛选出来的经验科学并不是尾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而是与自然科学同步前进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若只取其一就等于丢掉一半人类的财富。因此如何建立适宜中医药发展的药理体系是信息医学必要的前提。
当今医学研究手段的科学性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可靠性并没有相应地提高,我们在追求专业知识深度的同时,往往使知识进入了羊肠小道,为了深度的需要不得不使专业知识的分隔越来越精细、越狭窄。一个人不要说想精通几门学科,能全面掌握一门学科都是越来越不容易的事。即使是处于相同的时代,就同一学科之间的语言交流都会变得很艰涩。而临床上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都包含众多复杂的因素,狭窄视野的单独研究难于取得理想的结局。回顾建国以来的中医药科研项目,能延续发展的少,低水平重复的多,限于理论的多,用于临床的少,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的多,用中医理论探讨西医的少。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多学科高层次的互通、互助。无论是诊断还是药理,当今的科技手段完全可以达到信息医学的要求,问题是如何将多学科的科研人员组合在一起,并发挥各自的优势。(魏雅川 卢贺起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