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
编号:10432448
百名博士中医临症精华 运脾法治疗儿童营养性疾病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73期
     现代医学治疗儿童厌食症、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简称“复感儿”)、营养性贫血等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常用药分别是硫酸锌、左旋咪唑、硫酸亚铁等,收效亦较快,但有报导,这些药常会因其严重胃肠道副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而中止服药,左旋咪唑还有血象降低、血尿、肝损害等副作用。中医药治疗安全、有效,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

    一 、脾胃学说与儿童营养性疾病

    在儿科临床中,脾胃学说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儿童营养性疾病的防治。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儿科医圣钱乙,在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决》一书中,集中反映了在儿科临床重视脾胃的学术观点,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处方用药等都进行全面阐述。钱氏认为,小儿“脏腑柔弱”,“肌骨嫩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因而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些病机在脾胃的表现尤为突出。指出:“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因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儿出生后,除阳光空气外,主要依靠乳食营养而资以为生。小儿体属“纯阳”,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但脏腑幼嫩,气血薄弱,脾胃的运化功能又尚未健全,就形成了营养需要量大的消化负担重的矛盾,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寒温不能自调,所以不论内伤外感均可致脾胃功能紊乱。脾胃失调,化源减弱,机体亏虚,百病始生。故儿科临床脾胃病证多见之。
, 百拇医药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根据钱乙“五脏虚实证治”要义,和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结合小儿形质及临床实践,将脾胃学说在儿科应用进一步深化,首次提出“脾常不足”说。在《幼科发挥》一书中,概括了小儿“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的生理特点。并进一步指出:“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这种对于小儿脾常不足是生理性的认识十分重要,它不但为临床上小儿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说明了小儿脾常不足的状态不是静止的,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在不断地发育健全,以适应小儿生长发育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和吸收。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虽然小儿脾胃存在着这种“需”(指机体生长发育对水谷精微的大量迫切需求)和“供”(指小儿脾胃嫩弱,机体尚未健全)的矛盾状态,但只要调摄适宜,水谷精微不断充养,脾胃功能逐渐健全,正气旺盛,并不发生疾病。然而,小儿这种“脾常不足”的状态又是造成脾胃失调,产生疾病的内在因素。如在《育婴家秘》中指出:“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也”。若水谷充养不够,脾胃功能脆薄,或加之饮食寒温所伤,稍一不慎就容易损伤脾胃,脾胃不健而易发生疾病。易于发病,是小儿的病理特点之一,然脾胃则更易发病。万氏形象比喻,小儿脏腑犹如水面的气泡,草尖的露水,气血未定,易于寒热。“大饱则伤胃,太饥则伤脾”。母者调摄不得其宜,“流饮放饭,总败脾而损胃,由此脾胃而先病之。脾胃健旺,气血和顺,则五脏六腑皆安。脾胃既病,他病则由是而生,以致在临床上小儿脾胃疾病较多,并发多种营养性疾病,而出现食纳减少,容易感冒,面色白光白不华等。
, 百拇医药
    二、脾虚症是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共有表现,健脾益胃是其常用治法

    厌食症、“复感儿”(RRI)、营养性贫血,三者临床表现虽有同有异,但究其病机,均与脾胃健运失司有关。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健则运,胃健则纳,食欲由脾胃所主。由于小儿“脾常不足”,饮食寒暖不能自调自节,若是喂养不当,饮食不节,如家长过于溺爱子女,片面强调高营养食品,盲目投以肥甘厚味,或恣意投其所好,任其过食生冷,贪吃零食,饮食偏嗜,进食不定时,饥饱无度,脾胃受伤,运化受纳失职;再因脾胃素虚,或因多病久病伤及脾胃,而使运化功能低下;另有情志不畅,精神因素,影响脾胃。当今独生子女性多娇恣,稍拂其意则哭闹不已或受气委曲,或因所求不得,或亲人离去,均可因精神不快,而令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横逆犯胃,肝木克土,日久则损伤脾胃等等。诸多因素,而致脾胃虚弱,摄纳无权,运化失司,气血化源不足,卫外不固,而见食纳低下,经常外感,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淡苔薄白等。儿科医务工作者临床以脾胃虚弱为厌食症、RRI、营养性贫血发病的内在因素为依据,分别采用调理脾胃方法治疗之,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 百拇医药
    三、治病求本,运脾治疗儿童营养性疾病

    首都儿研所上世纪90年报导的我国17万儿童体格发育、营养状况的调查结果指出:厌食症食欲差的病因真正由于身体因素,如肠寄生虫病、消化系统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者并不多,绝大多数幼儿食欲差,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饮食习惯不良所致。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于宠爱,过食肥甘厚味、瓜果冷饮,日久则损伤脾胃,中州运化失司,而见食欲低下;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失于滋养,则见倦怠乏力;血不上荣,则见面色不华,舌色淡。

    《脾胃论》曰:“脾胃虚则肺最受病”。脾与肺是母子关系,而卫气根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开发于上焦,卫气强弱直接受中焦脾胃的影响。脾气旺盛,运化有力,气血充足上盈于肺,卫气发挥其充皮肤、实腠理、司开合的作用,邪不得入。脾胃虚弱,肺卫失养,肺不足,营阴不能内守则多汗,腠理疏松,卫外失固,稍有风寒即侵入机体,表现为反复外感,因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则病程缠绵难愈。
, http://www.100md.com
    众多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儿童厌食症、RRI、营养性贫血的主要病机过程是脾胃虚弱,所以调理脾胃是其基本大法。

    由于脾胃症证总以纳运失调为先导,所以钱氏论治小儿脾胃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运用行气宽中、悦胃理脾之法寓于补法之中,以恢复胃纳脾运功能,所创调补脾胃代表方——异功散,即补气重在脾胃,且补而不滞,广为后世医家所传用。

    “运脾法”即和法中的一种治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之义。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运与化是脾的功能,化者化其水谷,运者运其精微,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选用苍术、白术、陈皮、黄芪、当归、焦山楂等药组成运脾治疗方,以一方治疗厌食症、RRI、营养性贫血,该方运脾和胃、益气养血,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而使脾气得健,胃气得复,食纳减退、易感、多汗、倦怠乏力、面色不华等临床诸症则自除。

    作者简介

    孙远岭 男,1952年7月生,医学博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中医科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高级职称评审专家组成员,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儿童厌食症中医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儿童厌食症等营养性疾病及疑难杂证,所负责的专科为上海市儿童厌食症中医特色专科。,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