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劣中药材令老中医们尴尬
当前有不少老中医困惑: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会显现出来,现在有时用上十服八服疗效也不明显。他们感叹,部分中药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目前影响中医疗效和群众用药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还会有多少个“龙胆泻肝丸”?
1年前,“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龙胆泻肝丸引起严重肾病”的消息被披露后,在社会及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其实,龙胆泻肝制剂致病的“作祟者”是其处方所含的关木通。中国中药鉴定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主任吴德康教授说,龙胆泻肝丸原是古方驱火良药,不知为什么在药典中,该丸配方中的“木通”却变成了“关木通”。前者无毒,后者含有的马兜铃酸却可能造成肾脏损害。尽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明确规定从2003年4月30日起不得生产含有“关木通”的中成药,但市场上存在的很多假劣药材,又为种种可能埋下了隐患。
据了解,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上药材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药材水分含量明显偏高、质地偏软。这种水分超标一般不是药材产地加工造成,而是经营者为赚取高额利润,在收购的中药材上浇水而致。这类中药材极易发霉变质。二是一些中药材用硫磺熏过。一些不法分子为增加份量对药材喷水或浸泡后,使用硫磺熏制可以使药材水分得以保持,而药材又不发霉。大量使用硫磺熏制会在药材上留下二氧化硫,进而对使用这些药材的人造成损害。三是用伪品代替真品,如用鹅掌柴冒充五加皮,用木薯根冒充广西山药,用人参冒充西洋参等。
, http://www.100md.com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标本馆的馆长宋学华教授,有着30年中药材鉴别经验,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些年,他对全国几大药材市场进行了广泛调研,对这个领域保持着密切关注。严峻的现实让他感到难以乐观,他表示,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上的中药材质量,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还是好的。但从局部的绝对数量来看,问题不少,有的还相当严重,急需加强管理,彻底解决。
有些中药品种怎么这样混乱?
宋学华认为,中药材品种混乱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由于大量伪品、替代品的增多,导致中药疗效的持续下降,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由于古人对植物形态的描述过于简单,使后人难于准确确定当时所指的植物品种,造成药材辨认模糊不清,于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植物都拿来当作古人所说的药材用,因而造成了混乱。例如:白头翁正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一书中写道:“白头翁……,近根头处有白茸,状如老翁,故以为名。”后人便将凡根头处有白毛的植物的根均拿来作白头翁入药。常见的混乱品种还有毛茛科的委陵菜和菊科的漏芦的根等20多种之多。
, 百拇医药
有些植物形态相似或入药部分性状相似,由于采收人员对植物分类或性状鉴定知识不精通,造成误采、误收,而产生混乱。例如:防风和胡萝卜同属伞形科植物,形态相似。1967年,某省曾将野胡萝卜的根当药材防风收购了数吨,后在销售过程中被药检所查出而报废,损失巨大。又如:地骨皮与香加皮性状相似,常常会导致错收、错用。其实,前者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气微;后者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有浓郁的香气,只要认真、细心,还是可以区别出来的。
另外,某些药材部分疗效相同或者含某种相同的化学成分,都可能造成药材使用的混乱。用天南星科植物水半夏的块茎代替同科植物半夏,是因为它们都有止咳的作用。但水半夏无半夏的止呕吐作用,不能完全代替。而因含某种相同的化学成分而造成混乱的情况也有,如杜仲的来源为杜仲科植物的树皮,含有银白色的橡胶丝,于是有人就误将亦含少量橡胶丝的卫矛科植物白杜的树皮、夹竹桃科植物杜仲藤属多种植物的茎皮都拿来作杜仲用。其实这些皮无杜仲的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并且有毒。
, 百拇医药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习惯用药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即通常所说的“同物异名”。如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的茎,有的地方称“红藤”,有的地方称“鸡血藤”。而豆科植物鸡血藤的茎,在某些地方又称“大血藤”。另一方面,同一名称在不同地区可能指不同的植物,即通常所说的“同名异物”。如青葙子,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用苋科植物青葙的种子,而在西北部分地区则用同科植物反枝苋的种子作青葙子用。又如五加皮的正品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而不同地区曾以刺五加、葱木、杠柳等7科10属30多种植物的根皮或茎皮作五加皮用。
宋学华介绍说,五加皮主要产在山西,具有驱除风湿、强健筋骨等药效。但是,过去相当长时间都是用香加皮替代它。如在医院里医生给你开了五加皮,实际在药房拿到手的,基本都是香加皮。两者在治疗方面疗效差别不大,都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故有人就将香加皮当五加皮用。但是香加皮不但无五加皮的滋补和延年益寿的作用,还因含强心甙而有毒,曾有过多次有人因服用以香加皮制的“五加皮酒”中毒的报道,故不可用香加皮当五加皮用。而且,五加皮所具有的补肝肾的疗效,是香加皮所不具备的。
, 百拇医药
比较典型的采用替代药材的还有:以北豆根、木蓝豆根(河南、西北地区、安徽、山西等地)、苦豆根(西北地区)充山豆根;小浙贝、湖北贝母、伊贝母、平贝母、皖贝母(安徽产)、太白贝母(陕西产)、江西贝母(江西产)、东贝母等充川贝母;小平贝充松贝;槲寄生充桑寄生;山麦冬充麦冬;小通草充通草;苦地丁、甜地丁充紫花地丁;水半夏充半夏;黑柴胡、丝石竹充柴胡;人参充西洋参;苦楝皮充秦皮;碎杏仁充郁李仁、广防已、汉中防已(陕西产)充防已;人工天竹黄、白矾充天竹黄;白芍去心充牡丹皮;广西血竭充血竭。
我国是一个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总数约1.2万种,所用中草药5000余种,进入商品流通渠道的约有1150种,常用中药材约有700余种。现有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全国药材生产面积1000多万亩,常年栽培的药材近200余种,平均产量约1.25亿公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200多种中药材有混乱现象。
宋学华说,中药材品种的混乱相当一部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限于以前的经济、交通运输等条件,品种混乱的问题多局限于某一地区。随着经济建设、交通事业的发展,人民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药材交易会在全国各地举行,打破了过去地区局限性,混乱现象逐渐扩散开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药材的混乱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 http://www.100md.com
专家揭秘伪劣药材真相
之所以有大量劣品药材充斥市场,主要是种植或养殖方法不当、加工不规范,导致药效损失,产生大量的劣品药材。也有一些药农违背自然规律生产药材,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对中药疗效产生影响。
有的药农为了逃避国家税收,还没到药材采集期就进行了采集。宋学华列举了几个例子:麻黄10月生物碱含量高,应在此时采收。药农为逃避国家税收,9月就开始采收,药材太青,生物碱含量太低,形成劣品。甘草应在春季采收,而在夏、秋季收,导致质量明显下降。再如薄荷,应在花期采收,此时挥发油含量高。而有人偏在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原因是此时产量高。金银花应是分期采集花蕾。但有人却不分期采,将花蕾、刚开放的花及开放多时已变黄色的花一起同时采收。
中药的加工炮制长期以来缺少精确的规范,没有对炮制品含量的测定项目作出规定。炮制操作的随意性,极有可能导致有效成分的流失。如黄芩这种药材对于炮制的温度和时间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它的有效药用成分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递减。很多药材加工者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点。再如药材“常山”的根可以入药,但质地很硬,不易软化。传统的加工方法是要用“润”:撒水在药材上,但一次不能太多,需要反复多次,确保其药材有效成分不流失,质量才有保证。而现在很多人的加工方法过于简单,就是“泡”,一泡就泡个半个月,药效全流失了。
, http://www.100md.com
在不少地方,人为上色在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山楂不应上色,一些人为了好看,就用染料染。山药、贝母、半夏、薏米仁等,为了色白好看,应用硫黄熏,但不能熏得太过,否则影响药材质量。如:薏米仁熏得太过产生怪味,不能供药用。为了色泽更加好看,有药材供应商甚至在“番红花”中加色素。
加工中偷工减料,远志不去木质部分;山萸肉中有20~30%不去种子;蜜炙甘草,在炙的过程中不加蜂蜜。厚朴不经发汗,故内皮不紫。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增加药材的经济效益,而药效却大打折扣。
宋学华提醒,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对于中药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由于种植者过分追求高产量,使用大量化肥,使药材产生大量淀粉。如柴胡根直径粗达5~10厘米,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东北一些农民为了防虫,甚至将防虫药剂直接注射入人参。
中药材市场亟待规范
, 百拇医药
宋学华在安徽某地中药市场的一次调研发现,整个市场中的药材有百分之八九十存在重量超标的问题。外观质地本应是很硬很脆的山药,拿到手里个个“弯腰驼背”,并且带有一股强烈的刺鼻气味。为了增加重量,供应商就向药材里注水;为防止注水后药材霉变,就采用硫磺熏。这样的现象几乎在全国所有的中药市场都存在。这样加工过的药材,确实是重了,易保存了,也好看了,但这样的药品人体吸收后,非但无效,甚至有害。
据宋学华介绍,当地政府将发展中药市场作为地方经济腾飞的起跳板。每年的9月,那里都要举办药品交易会,影响力辐射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就在这样一个主要的药材集散地,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在这里买不到的中药材”。这就是说,什么样的药材当地都能够伪造出来。
调研还发现,市场里药材掺假现象也很严重。“金银花”的药用成分原本只是其未开的花蕊,但现在,很小的花苞甚至枝条都掺进去了。加工过程中,为增加重量还加入了蜂蜜。近十多年来,番红花、红花、熊胆、冬虫夏草、天麻、人参、麦冬、鹿茸、麝香、巴戟天、砂仁等多种药材都出现过假冒现象。
, http://www.100md.com
宋学华指出,为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必须严禁使用伪、劣中药材。目前,急需解决“乱、差、缺、费”问题(乱,指中药品种混乱;差,指不少药材质量低劣,不符合规定;缺,指不少常用中药品种短缺或供不应求;费,指浪费药材现象严重)。
中药材销售采购环节的管理疏漏,使得假劣药材大有市场,而最终受害的,是医药消费者和整个中药业的声誉。宋学华说,安徽某地经营药材的商人很多,但合格的药材仓库却没有多少。许多仓库连基本的防潮用地架和除湿降温设备都没有。但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使得药材商人仗着“关系都很好”而完全置药材质量于不顾。在一次梅雨季节的调研中,宋学华发现,市场里的很多药材都霉变了。
宋学华指出,尽管伪劣药材药效差,甚至有害,但销路却并不存在问题。出什么样的价格就可以提供什么样的货色,其实质就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农副产品的下脚料、药材的非药用部分,被一些药材采购人员以低价买走,最终又流通进入医院和消费者手里。
江苏省中医院有关专家证实,曾有不少患者根据中医处方到外面所谓的平价药房取药,理由是便宜,但这些药房提供的药材往往是假劣药,患者服用后根本没有效果,最后又回到医院。那些打着“价廉物美”招牌的药店、药房的药品质量有待推敲。
据统计,我国现在处于濒危状态的3000种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由于连年无序地狂采滥挖,已经造成部分药用资源的紧缺,如甘草、麻黄、冬虫夏草等很多品种,资源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濒临枯竭。这些也是导致当前中药材市场鱼龙混杂的一个原因。(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夏 涛), http://www.100md.com
还会有多少个“龙胆泻肝丸”?
1年前,“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龙胆泻肝丸引起严重肾病”的消息被披露后,在社会及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其实,龙胆泻肝制剂致病的“作祟者”是其处方所含的关木通。中国中药鉴定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主任吴德康教授说,龙胆泻肝丸原是古方驱火良药,不知为什么在药典中,该丸配方中的“木通”却变成了“关木通”。前者无毒,后者含有的马兜铃酸却可能造成肾脏损害。尽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明确规定从2003年4月30日起不得生产含有“关木通”的中成药,但市场上存在的很多假劣药材,又为种种可能埋下了隐患。
据了解,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上药材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药材水分含量明显偏高、质地偏软。这种水分超标一般不是药材产地加工造成,而是经营者为赚取高额利润,在收购的中药材上浇水而致。这类中药材极易发霉变质。二是一些中药材用硫磺熏过。一些不法分子为增加份量对药材喷水或浸泡后,使用硫磺熏制可以使药材水分得以保持,而药材又不发霉。大量使用硫磺熏制会在药材上留下二氧化硫,进而对使用这些药材的人造成损害。三是用伪品代替真品,如用鹅掌柴冒充五加皮,用木薯根冒充广西山药,用人参冒充西洋参等。
, http://www.100md.com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标本馆的馆长宋学华教授,有着30年中药材鉴别经验,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些年,他对全国几大药材市场进行了广泛调研,对这个领域保持着密切关注。严峻的现实让他感到难以乐观,他表示,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上的中药材质量,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还是好的。但从局部的绝对数量来看,问题不少,有的还相当严重,急需加强管理,彻底解决。
有些中药品种怎么这样混乱?
宋学华认为,中药材品种混乱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由于大量伪品、替代品的增多,导致中药疗效的持续下降,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由于古人对植物形态的描述过于简单,使后人难于准确确定当时所指的植物品种,造成药材辨认模糊不清,于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植物都拿来当作古人所说的药材用,因而造成了混乱。例如:白头翁正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一书中写道:“白头翁……,近根头处有白茸,状如老翁,故以为名。”后人便将凡根头处有白毛的植物的根均拿来作白头翁入药。常见的混乱品种还有毛茛科的委陵菜和菊科的漏芦的根等20多种之多。
, 百拇医药
有些植物形态相似或入药部分性状相似,由于采收人员对植物分类或性状鉴定知识不精通,造成误采、误收,而产生混乱。例如:防风和胡萝卜同属伞形科植物,形态相似。1967年,某省曾将野胡萝卜的根当药材防风收购了数吨,后在销售过程中被药检所查出而报废,损失巨大。又如:地骨皮与香加皮性状相似,常常会导致错收、错用。其实,前者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气微;后者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有浓郁的香气,只要认真、细心,还是可以区别出来的。
另外,某些药材部分疗效相同或者含某种相同的化学成分,都可能造成药材使用的混乱。用天南星科植物水半夏的块茎代替同科植物半夏,是因为它们都有止咳的作用。但水半夏无半夏的止呕吐作用,不能完全代替。而因含某种相同的化学成分而造成混乱的情况也有,如杜仲的来源为杜仲科植物的树皮,含有银白色的橡胶丝,于是有人就误将亦含少量橡胶丝的卫矛科植物白杜的树皮、夹竹桃科植物杜仲藤属多种植物的茎皮都拿来作杜仲用。其实这些皮无杜仲的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并且有毒。
, 百拇医药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习惯用药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即通常所说的“同物异名”。如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的茎,有的地方称“红藤”,有的地方称“鸡血藤”。而豆科植物鸡血藤的茎,在某些地方又称“大血藤”。另一方面,同一名称在不同地区可能指不同的植物,即通常所说的“同名异物”。如青葙子,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用苋科植物青葙的种子,而在西北部分地区则用同科植物反枝苋的种子作青葙子用。又如五加皮的正品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而不同地区曾以刺五加、葱木、杠柳等7科10属30多种植物的根皮或茎皮作五加皮用。
宋学华介绍说,五加皮主要产在山西,具有驱除风湿、强健筋骨等药效。但是,过去相当长时间都是用香加皮替代它。如在医院里医生给你开了五加皮,实际在药房拿到手的,基本都是香加皮。两者在治疗方面疗效差别不大,都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故有人就将香加皮当五加皮用。但是香加皮不但无五加皮的滋补和延年益寿的作用,还因含强心甙而有毒,曾有过多次有人因服用以香加皮制的“五加皮酒”中毒的报道,故不可用香加皮当五加皮用。而且,五加皮所具有的补肝肾的疗效,是香加皮所不具备的。
, 百拇医药
比较典型的采用替代药材的还有:以北豆根、木蓝豆根(河南、西北地区、安徽、山西等地)、苦豆根(西北地区)充山豆根;小浙贝、湖北贝母、伊贝母、平贝母、皖贝母(安徽产)、太白贝母(陕西产)、江西贝母(江西产)、东贝母等充川贝母;小平贝充松贝;槲寄生充桑寄生;山麦冬充麦冬;小通草充通草;苦地丁、甜地丁充紫花地丁;水半夏充半夏;黑柴胡、丝石竹充柴胡;人参充西洋参;苦楝皮充秦皮;碎杏仁充郁李仁、广防已、汉中防已(陕西产)充防已;人工天竹黄、白矾充天竹黄;白芍去心充牡丹皮;广西血竭充血竭。
我国是一个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总数约1.2万种,所用中草药5000余种,进入商品流通渠道的约有1150种,常用中药材约有700余种。现有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全国药材生产面积1000多万亩,常年栽培的药材近200余种,平均产量约1.25亿公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200多种中药材有混乱现象。
宋学华说,中药材品种的混乱相当一部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限于以前的经济、交通运输等条件,品种混乱的问题多局限于某一地区。随着经济建设、交通事业的发展,人民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药材交易会在全国各地举行,打破了过去地区局限性,混乱现象逐渐扩散开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药材的混乱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 http://www.100md.com
专家揭秘伪劣药材真相
之所以有大量劣品药材充斥市场,主要是种植或养殖方法不当、加工不规范,导致药效损失,产生大量的劣品药材。也有一些药农违背自然规律生产药材,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对中药疗效产生影响。
有的药农为了逃避国家税收,还没到药材采集期就进行了采集。宋学华列举了几个例子:麻黄10月生物碱含量高,应在此时采收。药农为逃避国家税收,9月就开始采收,药材太青,生物碱含量太低,形成劣品。甘草应在春季采收,而在夏、秋季收,导致质量明显下降。再如薄荷,应在花期采收,此时挥发油含量高。而有人偏在果实将成熟时采收,原因是此时产量高。金银花应是分期采集花蕾。但有人却不分期采,将花蕾、刚开放的花及开放多时已变黄色的花一起同时采收。
中药的加工炮制长期以来缺少精确的规范,没有对炮制品含量的测定项目作出规定。炮制操作的随意性,极有可能导致有效成分的流失。如黄芩这种药材对于炮制的温度和时间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它的有效药用成分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递减。很多药材加工者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一点。再如药材“常山”的根可以入药,但质地很硬,不易软化。传统的加工方法是要用“润”:撒水在药材上,但一次不能太多,需要反复多次,确保其药材有效成分不流失,质量才有保证。而现在很多人的加工方法过于简单,就是“泡”,一泡就泡个半个月,药效全流失了。
, http://www.100md.com
在不少地方,人为上色在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山楂不应上色,一些人为了好看,就用染料染。山药、贝母、半夏、薏米仁等,为了色白好看,应用硫黄熏,但不能熏得太过,否则影响药材质量。如:薏米仁熏得太过产生怪味,不能供药用。为了色泽更加好看,有药材供应商甚至在“番红花”中加色素。
加工中偷工减料,远志不去木质部分;山萸肉中有20~30%不去种子;蜜炙甘草,在炙的过程中不加蜂蜜。厚朴不经发汗,故内皮不紫。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增加药材的经济效益,而药效却大打折扣。
宋学华提醒,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对于中药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由于种植者过分追求高产量,使用大量化肥,使药材产生大量淀粉。如柴胡根直径粗达5~10厘米,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东北一些农民为了防虫,甚至将防虫药剂直接注射入人参。
中药材市场亟待规范
, 百拇医药
宋学华在安徽某地中药市场的一次调研发现,整个市场中的药材有百分之八九十存在重量超标的问题。外观质地本应是很硬很脆的山药,拿到手里个个“弯腰驼背”,并且带有一股强烈的刺鼻气味。为了增加重量,供应商就向药材里注水;为防止注水后药材霉变,就采用硫磺熏。这样的现象几乎在全国所有的中药市场都存在。这样加工过的药材,确实是重了,易保存了,也好看了,但这样的药品人体吸收后,非但无效,甚至有害。
据宋学华介绍,当地政府将发展中药市场作为地方经济腾飞的起跳板。每年的9月,那里都要举办药品交易会,影响力辐射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就在这样一个主要的药材集散地,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在这里买不到的中药材”。这就是说,什么样的药材当地都能够伪造出来。
调研还发现,市场里药材掺假现象也很严重。“金银花”的药用成分原本只是其未开的花蕊,但现在,很小的花苞甚至枝条都掺进去了。加工过程中,为增加重量还加入了蜂蜜。近十多年来,番红花、红花、熊胆、冬虫夏草、天麻、人参、麦冬、鹿茸、麝香、巴戟天、砂仁等多种药材都出现过假冒现象。
, http://www.100md.com
宋学华指出,为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必须严禁使用伪、劣中药材。目前,急需解决“乱、差、缺、费”问题(乱,指中药品种混乱;差,指不少药材质量低劣,不符合规定;缺,指不少常用中药品种短缺或供不应求;费,指浪费药材现象严重)。
中药材销售采购环节的管理疏漏,使得假劣药材大有市场,而最终受害的,是医药消费者和整个中药业的声誉。宋学华说,安徽某地经营药材的商人很多,但合格的药材仓库却没有多少。许多仓库连基本的防潮用地架和除湿降温设备都没有。但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使得药材商人仗着“关系都很好”而完全置药材质量于不顾。在一次梅雨季节的调研中,宋学华发现,市场里的很多药材都霉变了。
宋学华指出,尽管伪劣药材药效差,甚至有害,但销路却并不存在问题。出什么样的价格就可以提供什么样的货色,其实质就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农副产品的下脚料、药材的非药用部分,被一些药材采购人员以低价买走,最终又流通进入医院和消费者手里。
江苏省中医院有关专家证实,曾有不少患者根据中医处方到外面所谓的平价药房取药,理由是便宜,但这些药房提供的药材往往是假劣药,患者服用后根本没有效果,最后又回到医院。那些打着“价廉物美”招牌的药店、药房的药品质量有待推敲。
据统计,我国现在处于濒危状态的3000种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由于连年无序地狂采滥挖,已经造成部分药用资源的紧缺,如甘草、麻黄、冬虫夏草等很多品种,资源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濒临枯竭。这些也是导致当前中药材市场鱼龙混杂的一个原因。(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夏 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