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业版 > 市场动态 > 分析预测 > 正文
编号:10440626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14日
     心律失常不仅可并发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肌肥厚等器质性心脏病变患者,还可以并发于心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某些严重心律失常现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有效率仅为30%~60%。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医药领域所关注的焦点。在此次会议中,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报告的“改善抗心律失常药物远期疗效的实验研究”,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问题:远期疗效不佳

    杨宝峰教授指出,人们通常将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钠通道阻滞剂;第二类为β受体拮抗剂;第三类为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第四类为钙通道阻滞剂。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氟卡尼等为代表的钠通道阻滞剂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活性。但以后的CAST试验(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发现,氟卡尼等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虽可控制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但服药组的死亡率却明显高于安慰剂组,这一临床研究结果对钠通道阻滞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