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4期
编号:10444473
口腔颌面部结核诊断和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4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04-0366-02

    口腔颌面部结核,常与其它疾病混淆,误诊率高,我科自1989~2003年14年间共收治91例,有初诊记录的75例中,第一诊断为结核者26例,仅占34.7%,为提高诊断符合率,及时有效治疗,作一回顾总结。

    1 临床资料

    91例中,男37例,女54例,20~30岁年龄组最多见,占42.2%。结核灶发生在颈上深部最多(35/91),依次为颌下(33/91),腮腺区(15/91),颏下(8/91)。主要表现为局部无痛性渐增性肿块,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可活动,多数系孤立性肿块,鸽蛋或核桃样大小,少数可有2~4枚,有1例淋巴结结核体积达12cm×10cm×9cm。干酪样坏死形成后囊性样变,可扪及波动感,破溃或继发混合感染后,主要表现化脓性炎症。91例中仅13例有轻重不等的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消瘦乏力等结核全身中毒症状,有9例伴有口腔粘膜结核和肺部结核。本组病例,主要采取手术治疗(88/91),术中有肿块摘除或先行药物灌注局部治疗后再行肿块摘除、病灶清除等,手术Ⅰ期愈合71例,延期愈合17例。保守治疗3例,治愈1例,好转2例。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口腔颌面部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口腔颌面部结核易误诊为化脓性炎症感染及良恶性肿瘤。本组误诊率65.3%,与文献报道相似。被诊断为急性化脓性炎症感染有26例(34.7%),诊为急、慢性淋巴结炎、间隙感染、颌下腺炎、腮腺炎等。误诊为良性肿瘤22例(29.3%)。误诊为恶性肿瘤者,是颈上深淋巴结结核,探其误诊原因:(1)罹患淋巴结结核患者,多数是20~30岁的青年,体质和营养状况佳,局部仅系孤立性无痛性渐增性肿块,无一例典型的串联状肿块,大多无结核全身中毒症状,口腔科医师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易误诊为良性肿瘤,与混合瘤混淆。如仔细扪诊,混合瘤呈球形,可触及小结节状,质地硬,结核表面较光滑,活动度大,质略硬,可以初步区别。(2)结核好发于颈上深、颌下、腮腺区,亦为口腔牙源性、腺源性炎症好发部位,易继发化脓感染,诊断为化脓性炎症,忽略了原有结核病灶的存在。在追溯病史时,要了解在急性炎症前有无肿块、肿块病程,考虑混合感染的可能。(3)结核病灶干酪坏死液化,易误诊为腮裂囊肿,淋巴结皮质破溃后难以穿破皮肤,干酪物向邻近组织间隙浸润,致局部硬件、粘连,易误诊为转移癌,甚至有诊断为放线菌病,应作穿刺检查鉴别。(4)必须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了解病史、系统检查、胸透、血沉、 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尤为要重视口腔检查,本组有4例口腔粘膜(牙龈、舌根、软腭部)结核,表现为苍白色凹陷性周缘,虫蚀状溃疡,有3例肺部结核。
, 百拇医药
    2.2 口腔颌面部结构的治疗 对口腔颌面部结核,我们主张手术切除辅以药物治疗。凡诊断明确、结核灶可1次彻底清除者,即行手术,术后再补充药物治疗。对结核破溃、瘘管窦道形成,与皮肤粘连者,一般先行抗痨及抗化脓性继发感染治疗,对有脓腔者抽出脓液,注入链霉素等药物,每天1次,强调局部处理,待炎症初步控制,再行手术,以使创口能Ⅰ期愈合。

    术前诊断不明者,本组病例亦均采取手术切除。对初诊为化脓性淋巴结炎,先取抗感染治疗7~10天后,手术摘除;初诊为混合瘤等良性肿瘤,按肿瘤手术原则完整切除,病理确诊后,再补充抗结核药物治疗。为提高手术治愈率及创口Ⅰ期愈合率,术中应尽可能全部切除受累淋巴结及周围组织;尽量避免包块破溃,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影响伤口愈合;单纯的脓腔刮治术应尽可能避免,本文有2例采用此法,术后换药时间长,伤口愈合慢。

    作者单位:325807浙江省温州矾矿医院口腔科

    (编辑 李木), 百拇医药